随后,朱桢将手里的沙子,撒进了装粮食的口袋里。
记账的官员立马想要上前制止,随意,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欣赏地点了点头。
朱植却是立即上前想要拦住朱桢。
“六哥,你这是要干嘛啊。”
“好好的粮食,你往你们掺什么沙子啊。”
朱桢道:“掺沙子只是其中一个方法,而且是不最不好的方法。”
“毕竟沙子吃进肚子里,没有任何营养。”
“你这次多弄点人,跟我回大宁、北平,弄点糠麸回来。”
“然后把糠麸掺进粮食里面。”
“每袋粮食里面,掺入一半糠麸。”
朱植不可置信地看着朱桢:“哥,糠麸可是给牲口吃的。”
“你让我把这东西掺进粮食里发放给灾民,这不是让他们记恨我嘛。”
朱桢摇摇头:“你救了他们的命,他们只会感激你。”
“这东西虽然口感不好,但是能果腹。”
“掺进粮食里,还有少许的营养价值,足够让灾民支撑到秋收了。”
“最重要的一点……”
朱桢故作高深地说道:“这些掺杂了糠麸的粮食,是不可能拿到市面上交易的。”
“以为一旦在粮食中发现了糠麸,咱们就可以追根溯源,找到是谁贪污了赈灾的粮食。”
“到时候杀鸡儆猴,杀掉几个贪官,也算是整治一下辽东的官场环境。”
“这样一来,就完全杜绝了官员贪腐之路。”
“这批赈灾粮食,将会全部发放到灾民头上。”
朱桢斜了一眼记账的官员,对朱植说道:“以你的性子,视察灾情的事,你都是派手下去的吧。”
“这些官员在上报数据的时候,难免不会动歪心思,多报一些数量上来,这样才方便他们进行贪腐。”
“因此实际的粮食需求量,有可能是小余报上来的量的。”
“因此,百姓们在收到赈灾粮食后,若是感觉光粮食就足够他们吃到秋收,那他们也可以自行将糠麸筛出来。”
听完朱桢的介绍,记账的官员们眉头紧皱。
因为朱桢的这个方法,确实可行。
这对于这些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升上来的官员们来说,实在是不怎么人道。
但是朱桢提出的方法,确确实实有效。
并且极有可能,是当下困境的唯一解。
朱植抓起掺了沙子的粮食,也在思考此事的可行性。
“六哥,这办法虽然好。”
“但是有人不服的话,怎么办?”
朱桢无语道:“天下哪有那么多十全十美。”
“现在是灾荒年间,能活下命就不错了。”
若是有人不服,你辽东没有大牢吗?
朱植锤了一下手掌:“六哥说得在理。”
随后,朱植便找了一个地方,休息去了。
剩下的事,就交给朱植去处理。
毕竟,朱植才是辽王,在辽地,许多事情他去办,反而来得更简单。
但是对于朱植的办事能力,朱桢还是有些不放心。
因此,他并没有选择直接回大宁。
而是选择留在辽东,观察一下事件的进展。
……
果不其然,这才刚过几天,就出现了幺蛾子。
这天,朱桢正在一棵大树上睡大觉。
朱植火急火燎地跑来:“六哥,不好啦。”
“你快跟我去看看。”
朱桢不慌不忙地从树上坐了起来:“扰我清梦!”
“什么事大不了?”
朱植着急莽荒道:“有一个村,因为不满我们派发的救济粮,集体闹事。”
“我寻思着按六哥你教的,闹事的就关进大牢。”
“可是这个村里的人实在太多,大牢已经装不下了。”
“哦,还有这种事?”朱桢有些不理解。
难道这么多人要造反闹事,非得让官差关进大牢都不消停?
“带路!”朱桢决定去一探究竟。
这辽地的百姓饭都吃不起了,还有力气来闹事?
等来到了辽东大牢,朱桢看到满大牢里都装满人,一时竟不敢相信。
每间牢房里,都挤得满满当当。
本来阴冷潮湿的大牢,竟被这些人搞得热气腾腾。
还有更多的,则是被圈在牢房外的空地上,由几个士兵把守着。
朱桢怎么也想不明白,居然能抓这么多人进大佬。
朱桢看向朱植问道:“怎么抓了这么多人?”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