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难道后来改名了吗?!

换源:

  一提到朱元璋,郭二那张黑脸也显得有些柔和。

他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没错,只要有圣上在,那些当官的就不敢肆意妄为。"

"嗯。"叶蕴尘随便应了一声,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对爷孙的模样。

他低声喃喃道:"郭标...老郭头...呵呵,我真是傻了,昨天晚上见到那老头大发雷霆才反应过来。"

"可是老郭的大孙子不是叫那个名字吗,怎么变成郭雄英了,难道后来改名了吗?!"

叶蕴尘要去的地方离县城不太远,大概就二十来里的样子。

骑马的话,估计也就是一炷香的时间左右。

江南那边的地势平坦得很,偶尔有些连绵的小山丘。

有个叫‘叶家坳子’的地方就在这些小山之间。

三四月份时,整个江南美得就像是天堂一般。

山上花朵盛开,枯枝冒出新芽。

到处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马儿踏着山路向前,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世外之地。

他们一行人绕过了几座满是翠竹的小山丘,然后远处就能看到那个庄子了。

他们的目的地正是这个地方——叶家坳子。

这个村庄被几座小山环抱着,因为它是叶蕴尘为难民们提供的住所,所以就取名为‘叶家坳子’。

原本这个庄子属于当地的一个小官吏所有。

后来这官吏犯事儿被抓起来关了,接着又不知怎么地死于一场意外火灾中。

于是县政府没收了这块地,用来安置流民们。

这个庄子里有三百多亩旱田,两百多亩稻田,在寸土寸金的江南地区也算是不小的资产。

但这些土地对于成千上万无依无靠的人来说只能勉强糊口罢了。

不过在此之前,这群人拖家带口地一路逃难到应天府的时候是一无所获的。

如今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耕地与房子。

对于习惯了四处奔波的他们来说,这样的生活简直像是神仙般的日子。

因此每当见到叶蕴尘策马进入村庄,不论在田间忙碌还是在路上走着的人们都会停下来恭敬地朝他行礼。

叶蕴尘面对这种情况也只能摇头叹息。

尽管他曾多次叮嘱过不要这样对待自己,但他们每次都表面答应得很好,可实际总是记不住。

结果每次碰到他的时候依旧磕头鞠躬不止。

简直就是‘诚恳认错,绝不改过’的典型例子。

时间久了,叶蕴尘只好顺其自然了。

不过他对人们唯一的要求就是行完礼后各自该干嘛就干嘛去,别每次都围着自己打转。

这一点流民们倒是能够做到。

所以给叶蕴尘行完礼后,他们各自散开去做手头的事情去了。

进了村子没多久,叶蕴尘和郭二等人来到了一所三进三出的大宅子前面。

刚下马没一会儿,一位老者便带着几个年轻小伙子迎面走来。

正当这位老人准备跪下行礼时,叶蕴尘赶忙拦住了他,叹气道:"我说啊老人家,您年纪大可以做我爷爷了,这么给您磕头,不是折损我的福寿吗?"

老头咧嘴笑了笑,露出黄黑交错的牙齿说:"大人是官员,小的是百姓,我们向官老爷行礼是应该的,不折寿的。"

说着回头看见后面的年轻人仅低头作揖,并没有下跪的意思,立刻举起拐杖对着几个人一顿教训。

边打边说:"老爷让我们别下跪,那是疼惜咱呢。但是你们可别忘了自己的身份。现在我们家里吃穿都有,孩子还能读书,全凭老爷照顾。下次再让我见着谁敢不对老爷尊敬,看我不打断他的腿……"

吓得这几个小伙子立刻趴下了。

梆梆梆……

狠狠地磕了三个响头才爬了起来。

面对这一幕,叶蕴尘真是无可奈何。

每次只要他来到叶家坳子,这套仪式总会重演一次。

他也清楚这其中的原因:老爷子想用这种方式表明忠诚,提醒大家莫忘恩情。

哎呀!

谁能想到这些普通百姓也有这么多小心思?

但他们心里的小聪明确实不少。

而叶蕴尘也只是笑笑不再提点什么。

毕竟,正如老人家所讲,做任何事都不要忘记初心和根本。

不让大家磕头是他的一种仁慈表现,但这些人不能因此忘记了是谁让他们填饱了肚子。

等老爷子做完表演后,叶蕴尘这才扶着他往院子里走去,路上询问:"卢大叔,红薯藤蔓还有南瓜苗都准备好了吧?"

"早就准备好啦,就等着大人来看看再装车出发。这些都是清晨让人现摘的新鲜藤蔓,装满了好几辆马车呢。南瓜苗也是刚从地里挖出来的,非常新鲜。"卢大叔笑着回答。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