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等到这群人进入县衙。

换源:

  所以我琢磨着找个事情干干也好贴补家用,反正平时也没什么事做。"

老朱边听边仔细观察那个纺织工具。

然后注意到这台机器与常见的型号有很大不同。

他忍不住问起来,"这纺织机怎么看起来这么特别啊?"

听到问题后,婵婵得意地说:"那是自然啦,这是我家公子亲自设计改进过的版本哦。街上的木工大师说了,这个新款式的工作效率估计能翻几番嘞!"

听完后,老朱立刻表示怀疑,"真这么牛?"

婵婵摆摆手,"这也只是师傅猜测啦,我自己还没试过,不清楚到底行不行。"

"赶紧快去试试看吧..."老朱一把扛起机器催促着,"别耽搁太久时间啦,马上看看能不能真的提高效率那么大。"

作为一位创建王朝的人物,尽管对经济方面不是特别了解,但是老朱很清楚老百姓的日子都围绕着‘衣食住行’四个基本需求。

而这台新型纺纱机直接关系到了全天下人的衣服来源问题。

假如它真能极大提升纺织效率,那就相当于帮大家减轻了许多生活压力啊。

要是真这样的话,那位小伙子还真是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此时距离这里十多里外的地方。

而此时对此事毫无所知的叶蕴尘还在不紧不慢地吃他的面条呢。

县衙的前面是办公的地方,后面则是县太爷生活的区域。

因此,即便此时正值工作时间,后院依旧宁静无声。

婵婵带着老朱和他的孙子到了县衙后院的小门处,略显歉疚地对老朱说:"郭大叔,公子不在家,咱们不便直接进去。您先在这儿等等,我去取点线来,之后咱们去隔壁王阿姨家坐坐,怎么样?"

老朱没表态,他是否能进去对他来说并不重要。当前最重要的是核实婵婵的话。

所以他烦躁地挥手,"快去吧,我们就在这儿等你。"

婵婵明白老朱外冷内热的性格,于是笑着跑了进去。

等她一走,小雄英就歪着头向爷爷发问:"爷爷,为什么婵姐不让咱们进她家呢?"

"因为要守规矩,"老朱解释道,"她的家长不在家,我们就不能随便闯入。懂了吗?"

"哦。"小雄英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随后又问道:"那如果叶老师回来了,我们就可以去了吧?"

"对呀,你很想知道叶老师的家里是什么样子吗?"老朱好奇问道。

小雄英有些难为情地说:"我觉得叶老师说话挺有意思的,还有他家的食物特别好吃。"

老朱拍了下孙子的小脑袋,有些不满地想着,这孩子居然只为了口吃的就想去人家家里做客。

刚准备教育孙子几句,让他不要被物欲所惑时,只见婵婵抱着些纱锭从门里出来了。

对老朱说道,"郭大叔,还要麻烦您搬下纺车。王大娘家就在前面不远……"

老朱默默扛起了纺车,虽然年近六十,身体却依旧健朗。

不久他们便到达了目的地。

这家里的主人叫王婶,是一个守寡已久的老妇人。跟故事书上那位名声不佳的‘王婆’不同,在邻居们眼里,这位王婶评价很好。丈夫去世多年,她靠着一架纺织机独自抚养两个儿子成人,还为他们都办好了婚事。平时没事,婵婵也经常过来找她聊天解闷。

敲响房门后,院子里传来了一阵高亢的声音,"是婵儿来了吗?赶紧让我瞧瞧你拿来的织布工具吧,我一辈子没见过这样的机器呢!"

说着话的时候,他们一行人已经进了院子。

这个庭院不大,但被打扫得井井有条。

屋檐下一个大约五十岁的妇人正坐在纺轮前织布,见到背着器械进门的老朱后,眼睛亮了起来,急忙起身整理起仪态,显得十分激动。

"这是哪位贵客呀?"她立刻询问道。

婵婵解释说:"这是我的长辈郭大叔,他原本想找我们家少爷,可是少爷不在。正好他对纺织很有兴趣,我就带他来看看……"

老朱主动上前作揖问候,"这位大姐,打扰了。"边说着还催促旁边的孩子,"快来打招呼啊!"

小雄英甜甜地道,"您好,奶奶!"

王婶顿时笑开了花,安排大家坐下,并让正在烧水煮茶的媳妇泡壶好茶招待客人。

仔细打量了一番带回来的纺车后,王婶赞叹不已:"这应该是县令改进过的新款式吧?真是太棒了,简直像仙人一样巧妙的设计啊!"

老朱急忙问:"大妹子,你的意思是说这辆改造过的纺车,真的比你的旧式纺车效率更高?!"

"当然了..."王婆肯定地说,"不只是比我的旧式纺车快,至少要快4倍以上。我这一辈子算是白活了,纺了一辈子纱线,竟然从未想过改造一下。"

这时,她的儿媳已经沏好了茶。

一边给老朱倒茶,一边笑着打趣:"妈,如果你是文曲星下凡的话,你肯定会想到怎么改造我们的纺车的。"

王婆也没生气,笑呵呵地说:"这倒是真的,我就是一个农村老太太,就算再活十辈子也比不上县尊老爷啊,人家可是天上下来的呢。"

虽然这只是玩笑话,但老朱能感觉到她们对叶蕴尘的尊敬确实是真心的。

此时,婵婵已经将纱锭安放在纺车上,熟练地开始工作起来。

果真,

这部新式纺车的效率非常高。

才一小会儿工夫,就完成了4个纱锭的工作。

要知道,用旧式纺车做完4个纱锭,起码得花上半个多时辰。

换言之,新式纺车的工作效率,竟是旧式纺车的五六倍以上。

比起刚才大伙预估的四倍效率还高了不少。

尽管老朱之前有过猜测,但亲眼目睹之后,还是感到震惊不已。

王婆与儿媳两人同样目瞪口呆。

别看王婆刚才说得头头是道,真正见到了实物之后,依旧让她十分惊讶。

她先前估算新式纺车的速度大概是旧式纺车的4倍,已经算乐观估计了。

因为王婆觉得即便是改良后的纺车,最多也就只能提高两倍的效率罢了。

然而就算是这个数目也很惊人了。

结果她还是低估了事实。

实际上,新式纺车的生产效率达到了五六倍之多。

如此巨大的提升幅度,已经不能称之为奇迹,简直可以说是神奇了。

老朱轻声说道:"难道县尊大人真的是天上下凡的神仙,才能造出这样的神物。"

应天府果然名不虚传,被誉为四大热城之一。现在才农历四月,中午的气温就已飙升到了二十多度。

如果真到了炎热无比的七八月份,那还不把人烤成干!

所以古人生活确实不容易啊。

冬天冻得哆嗦,夏天晒得头晕。

即便是那些能享受到顶级奢华生活的贵族们,在这种酷热面前也是形象全无。

就像老朱这样的人。

此时,他正坐在王婆家的院子里,一边给孙子扇着蒲扇,一边卷起了裤腿。

结实的大腿肌肉隐约可见。

旁边的王婆心里七上八下的,时不时地朝老朱这边瞄几眼。

原本正在纺纱的她竟然好几次都把线头搞断了,不得不重新再来。

这对一个有几十年工作经验的老工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但王婆不仅犯错了,还接连出了好几个错。

婵婵虽然年纪不大,可也不笨。

看到王婆这样心神不定的样子,又瞥了瞥老朱,嘴角不由得轻轻上扬。

哇塞!

这可是个大八卦啊。

晚上得好好和公子分享一下才行……

当婵婵盘算着如何把这个故事分成若干章节来讲述时。

王婆家的大门被推开,一名约莫四十岁的女子急急忙忙地走了进来。

看到老朱和他的孙子,这女人愣了一下,然后笑着说:"王大娘,家里来了贵客?!哟,婵儿也在?"

婵儿微一点头,算是回礼了。

王婆先是腼腆地笑了笑,接着解释道:"这位是郭员外,县老爷的客人。咱们哪有那么大的福分能攀上这样的关系呢……"

转过头看向女人,她问道:"狗儿娘,你是有什么事儿吧?"

"我还能有什么事儿啊,是来看看热闹的呀……"这名大嗓门的女人说。

王婆的儿媳听到动静也从屋里探出头来,好奇地问:"看热闹?!这大中午的,能有啥好看的呢……"

她在家里快闷坏了。

本想出去逛逛,可家门口有老朱他们两个,作为一个刚嫁过来不久的新媳妇,可不敢随便在陌生人面前说话。

"哎哟,你们不知道吗?!南边赵家村的赵老四媳妇去世了……"这女人大惊小怪地说。

一听说有人死了,所有人的好奇心立刻就被调动了起来。

王婆和婵婵都不由自主地停下了手里的活,看向这位妇女。

妇女接着讲,"我也只是听说而已,今天早上,县太爷下乡巡访。去了十几里远的南津村,村民汇报发现了一具女尸,死者正是那个名声不太好的赵老四老婆……"

古代时候,家有个凶悍的妻子是非常丢脸的事。

赵老四的老婆在外恶名昭彰,连城里人都有所耳闻。

"县大人当场审案,只看了一眼尸体就知道案子定是赵老四所为,便吩咐手下抓捕赵老四。"那女人唾沫横飞地讲着。

婵婵一听故事中还提到自己家公子,急忙问道:"我家公子也参与了吗?"

而王婆的儿媳则很疑惑,"怎么县大爷知道就是赵老四作的孽呢?"

妇人心有不甘地被打断讲话,但也不敢得罪婵婵。

先是对婵儿笑嘻嘻地说:"正好我们县老爷走访到南津村时,就有百姓上报发现了那尸体。"

随后又瞟向王婆儿媳,"县太爷那可是文曲星下凡,一眼就能识破真相!"

老朱心中哼了一声,但没说什么。

那女人继续说,"后来真的把赵老四抓起来带到现场审问。这小子打死也不认账。但县太爷神通广大,只听他一声怒吼,就像炎夏时节突然响的雷,周围几里的人都听得一清二楚。赵老四吓得脸色惨白、浑身发抖,最后还得靠喝水恢复……"

这女人很善于讲故事,一件普通的谋杀案硬是说得如同神话一般。

不过这样的传说更吸引人们兴趣。

院内众人听得津津有味。

见她说完一段停下来,王婆儿媳迫不及待追问,"接下来呢?"

"接下来,赵老四承认是他杀了老婆,然后我们县太爷就走了。"妇人耸肩道。

几个人纷纷露出不满的表情,显然对这个结局有些失望。

"那你叫我们去看热闹,到底有什么好看的呢?"王婆儿媳又问。

"刚刚传来消息,差役押着赵老四过了十八里铺。等会就要押送至衙门。这么严重的案子,县太爷肯定要升堂审问呀。"妇人洋洋得意。

王婆儿媳恍然大悟。

老朱有点无奈。

没想到上元县的老百姓竟把叶蕴尘升堂办案当作消遣活动来看。

这时外面突然响起一阵脚步声。

妇人催促说,"差役带着赵老四进城了,快走吧,晚了就没好位置喽。"

说完便不再理睬其他人,径自向外匆匆走去。

院子里面的几位也没有再拖延,赶紧把手上的事情放下往外跑。

果然,一行人刚出门口,就看见远处县衙门外挤满了群众。

更远处,一群人缓缓往这边走来。

中间一辆牛车驮着尸体,后面差役将一位瘦弱的锁链男人围护着。

这就是那杀妻的赵老四。

等到这群人进入县衙。

没多久,衙内的鸣冤鼓开始响了起来。

...

叶蕴尘这时已经回到了县衙里。

他今天和赵今夏沿着路看了几个村子,见到田野里都是在忙碌插秧的农民。

而且每个村子里水沟里的水流都挺正常的,于是就赶紧回到了县衙。

毕竟,对农事上心的是老百姓自己,春耕对于他们来说可是关乎生死的大事。

若是耽误了耕种的时间,挨饿的就是全家老少。

即使是最懒散的人,在这时候也懂得主动干活。

但为什么叶蕴尘还非得要急着召开各乡镇的大会,并且还得亲自下乡去走一圈呢?

原因之一是上面有命令下来。

春耕工作被列为当前最重要事项之一,作为地方官员的他自然得表现出对此事的关注来。

另外一方面则是怕有些地痞流氓在这时候捣乱,影响农业生产。

直白点说,

其实下乡巡视更像是做个样子给别人看。

表明政府还有他自己都十分看重这事儿。

所以这次下乡其实也就匆匆走个场而已。

不过由于白天出了件命案,到了下午两点多钟的时候,他就带着赵今夏赶紧回到了县衙。

进到后院一看,没看到婵婵的身影。

叶蕴尘就对赵今夏讲道,"这儿后面空间挺大,但是平日里就只有我和婵婵住。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搬过来住,房间随便选吧。我先回屋换身官服去,你要是累了可以在房间里歇息,或者想到前院看热闹也行..."边说着话他已经快步进入了自己的卧室里。

这让赵今夏一时之间还没能回过神来。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