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这些人在夜色中悄无声息,黑漆漆一片

换源:

  这对奇怪父子离开之后,婵婵突然说道:"公子,那个老爷爷好凶啊,刚才他瞪我一眼我就吓坏了...不过他们应该不是普通人吧?会不会是从京城下来查案的大官呢?"

叶蕴尘满不在乎地回应:"不论是百姓还是高官都与我没有关系。咱们刚才没吃饱呢,走吧,继续去吃烤肉串。"

"好的!"听到这话,婵婵马上笑着挽着叶蕴尘的手臂往院子里走去。

郭标父子刚从县衙出来,沿着大街走了几步,这时,县衙两旁的小巷里突然涌出一群身穿华服、手持宝刀的武士,将父子俩围在中间。

这些人在夜色中悄无声息,黑漆漆一片。

一看就知道是训练有素的好手。

父子二人没有多说什么,慢悠悠地走在上元县的大街上。

不过上元县不大,几分钟后他们就到了城门口。

领头的护卫拿出令牌,让守门的士兵开了城门,还嘱咐要把今晚的事情藏在心里,否则后果自负。

这样他们才护着父子二人出了城门。

走到官道上,竟然有一千多人的骑兵已经在那儿等候了。

每个骑兵都穿着闪亮的盔甲,显得非常威武。

见到父子二人,上千骑兵立即下马,单膝跪地。

动作整齐划一,像指挥自己手臂一样自然。

郭标父子没有过多言辞,直接上了辆宽敞的马车。

等父子二人进了马车,这一千多骑兵才重新上马,护送马车朝应天府方向走去。

整个过程没有一人发出半点声音。

即使马蹄声偶尔响起,也被马上的人立即勒住缰绳,唯恐打扰到车中的贵人。

毕竟,车中的这对父子,是全天下最尊贵的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他的儿子朱标。

大明建国已十五年。

十五年间,这个新兴帝国逐渐富强起来。

军事实力即将达到顶峰,疆域不但恢复了汉人的两京十三省,甚至把昔日的敌人赶到了漠北草原。

社会稳定,各行各业都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风调雨顺,已连续几年都是丰收年。

即便如此,农耕仍然是这个庞大帝国的基础。

于是,趁着春暖花开之时,朱元璋和朱标微服出巡,想了解京畿附近的农业情况。

来到上元县,发现这座偏远的小县城竟比几十里外的应天城还要繁荣,不由得好奇,便进了城查看。

谁知却遇到了一个无能的县令。

想起叶蕴尘那懒散的模样,朱元璋又是好气又是好笑。

嘴角微微上扬,威严的脸上添了几分神采。

对面的朱标见状,笑着问:"父亲是在想什么高兴的事吗?"

"哼,政务繁琐,你母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雄英孙子也十分虚弱。今天心情本来不错,但又遇到这么一个蠢材,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朱元璋冷哼道。

提起马皇后和长孙,朱标的脸上也蒙上了一层阴霾。

不过他并没有表现出来,而是笑着说:"确实是个蠢材,不过美瑜虽然年轻,但谈吐不凡,接触不多,但他说的话确实有些道理。"

看到朱元璋的脸色有些难看,他接着说:"当然,那些大逆不道的话除外。"

"哼!"朱元璋冷哼一声,问道:"那小子说的商税我没太听懂,大概意思懂了。前宋的商税真的有那么高?"

尽管大明各行业兴旺,但国库收入并不多,每年只有三千万两白银。

钱不多,开销却不少。

这么大一个国家,到处都需要钱。

更何况北方的威胁依然存在。

若要北伐解决这个隐患,没有上千万两银子办不成。

而且江南马上就要进入梅雨季节了。

修筑河堤,防控抗旱哪样不要银子?

所以朱元璋现在恨不得每一分钱都能掰成两半花。

朱标并未立即回答,因为他知道父亲这么问,其实是有些动心了。

作为帝国最高决策者,他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必须深思熟虑。

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无数百姓的生活。

掌管亿万人的生死确实很爽,但作为统治者,必须时刻谨慎,如履薄冰。

朱元璋也没催促,只是掀起车帘看着夜色发呆。

过了好一阵子,朱标才说:"前宋那时候做生意的人多,所以商税的比例也高。但我们朝的情况不一样,如果直接搬用前宋的做法,不一定适合我们。"

朱元璋回过神来,脸上现出一丝满意的表情,说道:"这才像是老练的话。哼,那个小子以为多读了几本书就能指手画脚?他哪里知道治理国家可比管一个县要复杂得多!"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