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士桢说完之后就是叹气,朱常洵也看的出来这东西野战作用不大,难道是个防身的利器。
于是开口安慰道:“赵大人不必太过自责,所谓尽人事听天命,万物不得强求。”
为了能转移赵士桢这股悲伤劲,朱常洵也只能另找话题说道:“大人可还有其他火器?”
听见朱常洵的询问,赵士桢似乎想起来什么?连忙在一众图纸中翻找,好一会儿才找到一张火铳的图纸,一打开图纸,赵士桢就忙不迭的介绍起来。
“殿下,请看这是掣电铳,铳长约6尺,重5斤,采用后装子铳的形式,一次可以装填六个子铳,子铳预先装填好,轮流装入枪管发射,可以加快射击速度,不过还不太成熟,还需要臣再研制,性能方能最佳。”
赵士桢说完这个又急忙拿来另外一幅图纸,似乎是怕朱常洵不耐烦。
“殿下,虽然刚才的火铳性能不完善,是这把鲁密铳绝对可以,臣已经将它交由工部,兵部,刑部三部官员检验,只可惜朝中庸官太多,至今都没能传来消息。”
说到这,赵士桢忍不住摇了摇头,可是又害怕耽搁太多时间,又继续介绍道:“此铳原型是土耳其鲁密国(奥斯曼帝国)所进贡的火绳枪。臣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轻)向鲁密国使者朵思麻请教鲁密国火枪的构造及制作方法,经改进后制成的“鲁密铳”。
此铳重约七八斤,长约六七尺,发射的机关在床里,射程可达150米(由于网络上对古代一步的长度说法不一,所以在这里采用米来计算距离)。
捏一下就掉,火燃复起,床尾有钢刀,若敌人逼近,即可作斩马刀用。放时,前捉托手,后掖床尾,发机只捏,没瞄准时手不能动,准星和眼睛对准处稍远,初发烟起,不致熏目惊心。它比倭人的鸟枪还好使。用药四钱,铅弹三钱。”
听着赵士桢的介绍,朱常洵就知道这把武器应该是已经能投入到实战,可惜被朝中那些文官给耽误了。
赵士桢给自己说也有让自己出力摆平这件事的打算,不过这正合他的心意,毕竟他要去辽东,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不光有步兵、骑兵,火枪兵也绝对不能少。
所以必须要配备最新式的火铳,只有这样才能以逸待劳,减少伤亡。
“好,既然已经能投入实战,那么本宫绝对不会让此物蒙尘,回去后,我便会命工部加紧制造,配发神机营。”
“既然如此,那是再好不过了,请殿下放心,此物绝对可靠,若是神机营装备此物,绝对是如虎添翼。”
赵士桢听到朱常洵的话,就知道自己这次是遇见了一个伯乐,没了工部、兵部那些官员的阻挠,鲁密铳恐怕很快就能装备到军队之中,这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拳拳报国之心。
了解完单兵的火铳,朱常洵将目光投向了一直站在一旁的毕懋康,史上此人可是研发出了中国最早的燧发枪,可惜那是几十年后的事,现在的毕懋康虽然也对火铳颇有兴趣,但是还没有多少成就,恐怕这次要让朱常洵失望。
不过事实也果真如此,当看见赵士桢拿出来的一件件武器图纸,毕懋康就已经泄了气,与自己这位老前辈比,自己不说是一事无成,可也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东西。
看见朱常洵投过来的目光,他也只能惭愧的摇了摇头,说道:“微臣无能,望殿下恕罪。”
多余的话,毕懋康没有说,他也无话可说,见此,朱常洵并没有任何轻视的心态,反正重要的说道:“孟侯(毕懋康的字)本宫倒是很看好你,像你这样有大才有为国为民的人,朝中已经很少了,若是你真想为民为国,本宫倒是可以把你安排到工部,或许无法像内阁朝臣一样指点江山,但却能造福我大明雄狮,护佑一国百姓,你可愿意?”
朱常洵最终还是将选择权交给了他,毕竟,在世人眼中,工部是六部中地位最低的,大多数官员对此都是敬而远之,毕懋康身为进士,除了朱常洵说的工部,他有更好的选择。
“殿下,只要能造福大明,微臣在哪里都一样,臣只想早些制造出神兵利器,助我大明雄狮开疆扩土。”
毕懋康一番话说的坚定,看得出来,他的心中装着国家、百姓。
虽然早就知道答案,但是听到年轻人那慷慨激昂的陈词,朱常洵也是忍不住激动,“今日我得二位贤臣相助,大明必将更上一层楼,大明的百姓日后必将丰衣足食,大明将会万国来朝,威震四方。”
两人看着激动的朱常洵,额头上却冒出了些许冷汗,直到离开了图纸,两人恢复冷静才知道不知不觉间,他们已经上了三皇子朱常洵的战车,虽然两人在朝中的职位不大,可是两人都是进士这些年积累下来的人脉也不少。
可他们转念一想,或许选择三皇子也不是件错事,毕竟自古以来,皇位之争便是血雨腥风,谁又说得出来对错呢?
朱常洵完全没有察觉到两人的心思,即便察觉到了,也不会在意,只见他高兴的喊道:“来人上菜,今日我要与两位大才不醉不归。”
赵士桢、毕懋康也被朱常洵的态度给惊到了,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
同时,就在凤来楼里,三人开心畅聊时,太和殿里的争执也快到了结尾。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