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主将朱常洵

换源:

  随着出征事宜准备的越来越充分,主将的事情也无法再拖延,自从有出兵讨伐辽东女真的消息传出后,各级官员就开始猜测主将到底是谁,有人才是打明的战神李成梁,毕竟两个副将都是他的儿子,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再加上李成梁的战功,完全有能力胜任。

不过也有人持不同意见,毕竟李成梁已经被罢官闲赋在家,现在启用的可能性不大。

就这样猜测的声音从未停过,可是却一直没有准确的消息传出,而此时的养心殿内朱翊钧正在和他的内阁大臣们商议着主将之事。

“皇上,以三皇子为统帅是否太过冒险?毕竟皇家血脉怎可轻易冒险。”身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的张让开口劝谏道。

他是和首辅赵志皋是一派的,可以说对出不出兵是持中立态度,因此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只是主将让朱常洵来,多少对他们这一派有影响,毕竟要是朱常洵败了,他们这个内阁也不好受。

还有就是他们也有自己要推荐的人,如今朱常洵占了这个位置,自然也是影响了其他人的利益。

“皇上,三皇子年纪尚小,又没有统军的经验,冒然领兵多有不妥。”

眼看反对的人越来越多,沈一贯也有些急了,万一皇上反悔,那自己可是费力不讨好,于是连忙示意其他浙党官员发声。

“皇上,臣以为不然,三皇子身份尊贵有陛下龙威在身,又有精锐大军护卫,安全方面必不用担心,再加上辽东百姓多年不见天家,辽东的士卒们士气有些低迷,若是三皇子能亲领大军出征定,必能使边疆百姓士气高涨,蒙古、女真不足为惧。”

眼见皇帝就要将这件事情定下来,朱赓再一次忍不住开口劝谏,既然无法阻止出兵的事,那么这个主将他必须要选一个能征善战之人。绝不能让这个不应该出现的战争失败。

“皇上,臣以为......。”

“皇上,李如松、李如柏两位将军都是战场经验丰富之人,又多次对蒙古倭寇作战,臣认为完全可以胜任辅佐三皇子。”这一次朱赓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打断了,到此时,他也看清楚了,这是皇帝的意思,恐怕和郑家人离不开关系,自己再怎么劝也不管用。

于是只能无奈的叹了口气,向后退了两步,他人已经老了,不是年轻时可以死谏的时候了,毕竟她现在已经是儿孙满堂,不再是了无牵挂了。

眼见内阁再无人反对,朱翊钧当即便宣布道:“既然众卿家再无异议,那朕就下旨册封三皇子朱常洵为辽东经略使。统领辽东一切军政要务,讨伐女真。”

“吾皇圣明!”

“吾皇圣明!”

其他人见此也只能奉上恭维的话,不管是愿不愿意,决定都下了,就必须去实行,这要是在这个时候捣乱,那就是找死。

皇权的集中,这些文官比谁都清楚其中的厉害,锦衣卫、东厂随便一个都能屠他们满门,这些年,谁屁股底下都不干净,没必要再硬着头皮反对。

随着主将命令公布,调遣的军队也已准备完成,其中从五军营中抽调两万步兵,三千营中抽调5000骑兵,又从神机营内调来了8000火枪兵,总共33000人,再加上征调的沿途辅兵和民夫不下十万之众。

同时朱翊钧的国书也已经送达了朝鲜,而此时的朝鲜国王也因为这件事紧急召开了朝会。

由于中日朝鲜战争中,明军的获胜,此时的大明在朝鲜人眼中宛如君父一般,对于朱翊钧的命令,朝鲜上下并没有人认为不妥,毕竟明朝每次攻略女真,基本都会叫上朝鲜军队。

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不管是已经发生的成化丁亥之战(1467年),还是还没有发生的萨尔浒之战,都有朝鲜军队的身影。

朝鲜国王李昖(1552年—1608年),这位经历过中日朝鲜战争的君王,此时正高居主位上看着眼前一个个赞同出兵的大臣,内心是说不出的苦。

身为一国之君,竟沦为丧家之犬,如今好不容易回来,还要任人差遣,再加上朝堂上各党派的争斗(朝鲜王国李昖时期东人、西人、南人、北人等朋党展开激烈的党争。),使得李昖筋疲力尽。

可他现在也无力改变这一切,只能听之任之。也幸好这次朱翊钧派来的只是一个太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明使,不然还不知道自己要怎样卑躬屈膝呢?

“大王,明皇的国书要求我们出兵,跟随明军一同讨伐女真人,下臣以为应出兵配合,这些年,女真人趁我大军与倭寇作战之际,多次袭扰边疆,如今也是时候让他们吃些苦头了。”

开口说话正是现在朝鲜的一品大臣领议政(领议政是朝鲜王朝最高行政机构——议政府(1401年—1894年)的长官,品阶为正一品大匡辅国崇禄大夫,别称领相、上相、首揆、领台、领閤,与左议政、右议政合称“三公”。)南人党领袖柳成龙。

此人不光是文官,更在中日朝鲜战争中掌握着朝军,总管着朝军大大小小的军务,不管是权力还是威望都是极高。

他的话一出,立马就引来一大群文臣附和。

“大王,领议政说的在理。”

“大王,臣附议。”

李昖看着朝堂上一片赞成之声,心中的苦涩越来越甚,只见他环顾朝堂诸公,竟无一人出声反对,他将目光投向西人党领袖、左议政尹斗寿。

可这次就连一直反对柳成龙的他也只是沉默的点头,什么都没有说。

尹斗寿知道要是朝鲜国内的事情,他还有资格提出意见,即便是反对柳成龙那都没有问题,可一旦涉及明朝那是宗主国的大事,要是没有明朝又哪来的朝鲜国,

所以若此时,他提出不同意见,必定会招致各党派的口诛笔伐,恐怕到时候西人党内部也容不下他。

他还是不敢妄天下之大不为,眼见出兵协助之事已成定局,我们接下来就该讨论何人领兵,派兵多少的问题了?

此问题一出,朝堂上立马安静下来,原先最终是朝鲜战争,以让朝军元气大伤,李舜臣等一些大将又接连战死,如今的朝鲜国内早已是疲惫不堪。

根本就出不了多少兵,可要是出兵少了,得罪了明朝,恐怕寸息之间朝鲜便不复存在。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