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指指点点

换源:

  明朝的兵备道非常复杂,很多人研究不明白,甚至有人拿清朝的兵备道往明朝靠。

好比后世的袁崇焕,他被任命为宁远、前屯二卫兵备佥事,不久后升任兵备副使。

可是近在咫尺的觉华岛,却不属于他的管辖,而属于户部。

他也无权调动觉华岛上的守军。

原因不复杂。

因为兵备道的职责权限,不在职官志,而在于给你的那道敕书。

敕书会明确规定你的职责范围,受谁的节制。

由此会出现同一个名称,却职责范围有大有小的情况。

比如,朝廷给杨道焕的敕书,明确规定他受巡抚甘肃等处军务的节制。

并且划定了职责范围——整饬西宁兵备,抚治西宁番夷,兼管西宁等卫所,并西宁卫所属仓场。

却没有让他兼理马政。

这恰恰是杨道焕想得到的权力,名正言顺的插手西北的马市。

他想通过鲁能,上奏朝廷,获得兼理马政的敕书。

当晚,他设宴款待覃礼和鲁能等大员。

第二天一早,应鲁能的要求,杨道焕引他们去东科尔视察。

由于摆出仪仗,行进速度非常缓慢。

以至于在镇海堡歇了一夜。

闰四月初九的上午,才抵达。

现场尘土飞扬,工匠和民夫们赤着上身,忙忙碌碌。

经过这段时间的辛苦,东科尔城已经出现了大致的轮廓。

“三位请看,那一片正是下官为韩王亲王府预留的空地,只等韩王来了之后首肯就动工。”

站在北极山上,就能够俯视整个东科尔城,杨道焕指着脚下这片土地,对覃礼和鲁能说道。

覃礼满意的点点头,笑道:“还是杨兵宪想的周到,通过营建一座新城,既能赈济灾民,也不用劳烦西宁百姓迁走。”

“公公谬赞了。”杨道焕自谦道。

覃礼忽然指了指王府西边的一大片土地,问道:“那里,又是留给谁的?”

顿时,欧贤眉头一皱,这丫的故意的吧。

他刚登上北极山,看到王府旁边略小的土地,就知道,那是杨道焕留给他的府邸。

正想着杨道焕会办事,就听到覃礼来这一出,气从心来。

但是,如果让覃礼知道这是他的退路会贻害无穷,心又一下子紧张起来。

欧贤看向杨道焕,瞧他如何回答。

杨道焕何许人,覃礼一开口,他便想好了对答之语:“回公公的话,那里是关帝庙。”

说着,他指了指身后的土地:“这里打算修一座寺院,日日为圣上祈福。”

他又指着西南角的方向:“那里准备修座番寺。”

说谎,脸不红心不跳。

欧贤心里暗暗佩服,反正覃礼也不会一直在这里,完全不用担心会被发现。

鲁能听出弦外之音,笑道:“杨兵宪此举,大有深意。”

“皇帝最大心愿是天下一团和气。”杨道焕笑道,“臣当然要奉皇帝之意行事。在新城内各教融合,互不干扰。这样一来,方才符合西宁二字的真意。”

说得,身后的官员们连连点头,以为很有道理。

只有姜俭面无表情,也不敢再吭声。

估计是被覃礼教训了一顿,安分了不少。

覃礼听着云山雾绕,心里却门清的很,这小子没说实话。

但他不好点破,毕竟逻辑天衣无缝。

“兵宪,”覃礼又指着远处劳作的百姓,“他们是随你到西宁的灾民吧?”

众人齐刷刷的看过去,脸上露出惊讶之色。

西宁气候特殊,水资源匮乏。

为了灌溉的方便,杨道焕着重发展梯田。

一块块大大小小的田地,沿着山坡一路往下,呈台阶形式。

旁边有新挖掘的水渠,还有专门管水的官——水官。

这是为了防止有人争夺水源,专门设立的。

如果水官不称职,百姓可以直接敲兵备府的登闻鼓。

“回公公,正是这些人。”

杨道焕一边恭敬的回答,一边在心里猜出了覃礼想干嘛。

覃礼问道:“他们开出来的土地,夏秋两季缴纳的税赋归谁?”

“回公公,归西宁兵备道。”杨道焕回答。

“可是,西宁兵备道是因事而设,事毕则罢。”

“这就不是下官能过问的事。”

杨道焕轻飘飘的一句话,把覃礼后面想说的话堵死了。

的确,兵备道什么时候撤,是朝廷的事。

撤了之后,怎么收税,那也是该朝廷考虑。

覃礼看出来了,杨道焕年纪轻轻,说话滴水不漏。

甚至该硬气的时候,绝不嘴软。

真棘手!

“覃爷,这里还很荒凉,没什么好看的。”欧贤忽然开口,“还是回去吧。”

欧贤的面子,覃礼不能不给:“好吧。既然有欧爷坐镇,咱家就放心了。”

“咱家奉皇爷旨意行事,可不是覃爷。”欧贤毫不客气的怼他。

意思很明白,老子是奉皇命,而不是你覃礼的命。

覃礼也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干笑道:“欧爷说的是,咱们都是奉皇帝旨意办事。”

说着,他走下山去。

欧贤冷笑一声,和他一起下山。

杨道焕与鲁能走在后面。

鲁能笑道:“你在西宁这么短的时间,已经办成了这么多事,真是不简单。”

“唉!下官虽是为朝廷分忧,心中实实在在的担忧。”杨道焕开始诱导。

“担忧什么?”

“前些日子参与平叛,除了下官家丁勇猛,主要还是叛军着实不成样子。”

紧接着,杨道焕把平叛的大致经过说了一遍,着重讲了一下陕西马政的糟糕情况。

覃礼一听,回头瞅了他们一眼,但是没说话。

鲁能也不是傻瓜,已经听出了杨道焕的弦外之音。

他皱眉道:“这的确是个问题。不过,兵宪身为兵备道,西宁的马政应该归你管辖。”

“朝廷或许是另有考虑,并没有在敕书中写明马政归属。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下官也只是担忧而已。”

杨道焕装作不在乎的样子,仔细地观察着每一个人的表情。

鲁能有些犹豫,估计是盘算该不该帮这个忙。

覃礼则态度很明确,他道:“此事,咱家会上奏朝廷,自有朝廷决断,杨兵宪只管做好眼下的事即可。”

“公公所言极是,下官记住了。”杨道焕躬身道。

一直到下山,鲁能都没有明确表态,但观察他的神色,似乎是倾向于帮忙。

马政,是每个戍边大臣内心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