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9章 心存成见

换源:

  杨道焕算是开了眼界。

这国子监的博士,一个个两鬓斑白、垂垂老矣的模样。

担任执法的监丞也是这么混账。

难道他是嫌弃我没给他好处,存心刁难。

杨道焕想到这里,反而起了牛脾气,想强逼着索贿,老子偏偏不给你一文钱。

他被推搡着,按在了红凳,拿起竹篦就要打。

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声“且慢”。

皂吏的竹篦停在半空中,愣是不敢打下去。

邢明善也赶忙起身,到门前迎接:“不知丘大人驾临,属下有失远迎,还请恕罪。”

杨道焕抬头看向门口,就见一个六十余岁的老人走进来,身着官袍,面容庄严。

这个人应该就是丘濬,字仲深,以礼部右侍郎掌国子监事。

丘濬看了他一眼,对邢明善道:“刑大人,这位监生因为什么触怒你而受罚?”

“他隐瞒实情在前,顶撞属下在后。”邢明善犹豫了一下,回答道。

“他们呢?”丘濬指了指两个瑟瑟发抖的监生。

“课间打架。”

“那好,你把他们因为什么打架弄清楚,并予以处罚。至于这个监生,由我带到典簿厅亲自审问。”

“呃,遵命。”

看到邢明善的手势,皂吏把杨道焕从红凳上提起来,推到丘濬的面前。

杨道焕向丘濬施了一礼。

丘濬没理会他,背着手,转身离去。

杨道焕跟在他的身后,来到典簿厅的祭酒堂。

丘濬坐下后,让杨道焕也入座。

杨道焕有些意外,开始猜测是不是他故意前来解围。

但是,他还是在作揖后,规矩的坐下。

丘濬道:“监生,老夫虽未和你见过一面,你的名声之大却让老夫耳朵都起茧子。”

“学生有幸在国子监学习只有数日,一直安分守己,并没有逾越之举。”

杨道焕面色平静,目光清澈,面对丘濬一双威仪的眼睛也没有退缩。

他心里更多的是好奇,是谁把他做的那些事告诉丘濬,又告诉了多少?

“是吗?”

丘濬微微一笑道:“林见素出事后,有人单独去了锦衣卫。那人出来后不久,林见素就得到了宽大处理。”

林见素指的是林俊,此公字待用,号见素。

他喵的,我知道是谁告诉丘濬。尹旻真有你的,办事果然滴水不漏。

杨道焕想到这里时,叹了口气说道:“学生也是不忍忠良死的不明不白,略尽绵力而已。”

“锦衣卫朱大人为什么会听你的?”

“朱大人不是听学生的,朱大人是有自己的考量。学生只是提醒他注意牢狱,别让坏人有机可乘。”

丘濬眼底涌现出一丝丝惊讶的神色,长长的指甲捋着花白的长胡须。

作为自景泰五年就步入仕途的老人来说,杨道焕简单的一句话里蕴藏着巨量的信息。

丘濬听罢,感慨道:“真是后生可畏。不似老夫一把年纪却常常思虑不周,以致进退失据。”

“丘大人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您的名声天下闻名,又主持过乡试,长期执掌国子监。”

杨道焕暗示道:“像学生这样的人,出门在外,不管做什么事都会听到有人说‘不愧是丘大人的学生’的言语。”

在古代,乡试的主考官会和乡试出来的举人结为师徒,国子监生也要视国子监祭酒为师。

不过这种政治关系,如果你不登门就不算。

杨道焕是在暗示丘濬,以后我就是你的学生。

丘濬对于这个暗示,显得有些犹豫。

一个科举出身的人很难接受“异途”监生,况且对方是一个善攻心计的监生。

年纪轻轻就能搅动风云,这让丘濬心存戒备。

杨道焕也不急,故意打了一个哈欠,旋即用手掩住。

这可引起了丘濬的好奇。

想做他门生的人可以排出长队,杨道焕虽然口头上暗示想做他的门生,但看上去并非出于真心。

“你放才说,老夫的担忧很有道理,似乎有话没说完。”

丘濬决定换个话题,先把收门生的事搁置一边。

“大人,朝局变幻莫测,偏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杨道焕说道:“每一个人的举动都有可能牵一发动全身,大人门生极多,自然在这上面要吃不少的亏。”

丘濬眼中忧色一闪而过,真被杨道焕说中了。

他从步入仕途到现在,都是纯粹的文臣,主要从事的是诸如撰写《英宗实录》,《续通鉴纲目》等编书工作。

官越干越大,很多原本不适合他的事都来了,让他疲于应付。

尤其是从今年开始,压力倍增。

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丘濬轻咳几声,问道:“如果想要避开这些事,该如何做?”

啥?这么简单的事还要我教!

杨道焕有点无语。

但看对方的表情好像不是作假,杨道焕只好指点迷津:

“大人不应该在自己不擅长的地方与人周旋,而是寻找一个办法暂时躲避。”

一个毫无势力的书呆子,哪是万安、尹旻等人的对手。

“办法是什么?”丘濬追问道。

“大人可以寻找一部需要您编纂的书。书的内容不能太多,太多就无法独自完成。这部书分量也不能太轻,太轻则显不出大人的能耐。”

杨道焕鉴于丘濬的理解能力,把话说的很直白。

丘濬立刻顿悟:“有道理。老夫应该找一部书奏请朝廷,允许老夫修正补充。”

论内斗,丘濬属于门外汉;论修书,丘濬是当代词宗。

他立马想到了真德秀著的《大学衍义》,其中治国平天下的条目叙述得不完备,正是合适的书本。

杨道焕不知道丘濬想什么,只是静静地等着。

丘濬好不容易回过神,才想起杨道焕在场,便道:“国子监生数量众多,但大多只会读死书,不似你能做些实事。

不知你心中有没有想过,离开国子监后到哪个部中历事?”

果然是尹旻授意他来询问的。

杨道焕不假思索的回答:“如果可以的话,学生愿意随御史到宣府历练。”

“什么?边陲可是兵荒马乱,你这样的文弱书生,恐怕经受不住那里的苦寒。”丘濬感到有些意外。

“以学生的出身,在六部只配做个书办。学生要到边陲,去那里建功立业。”

杨道焕正义凌然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