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4章 临时考核

换源:

  宣府镇,也就是今天的张家口市宣化区。

它位于京师的西北,相距约三百一十六里。

从京师出发,沿着官道向西北行进,经过昌平、居庸关、怀来卫和保安州,就能抵达宣镇。

一路上,杨道焕一行人都非常的谨慎。

吃的东西和银子都绝对收着点,把瓷器摆得明显一些。

和瓷器一样明显的,还有手里的家伙。

不这样,无法应付沿途逃难的流民和盘踞当地的地头蛇。

经过数日的跋涉,距离宣镇越来越近。

陈黎就发现难民越来越多:“少爷,这真是一件怪事。”

“不奇怪。”

杨道焕苦笑道:“鞑靼人来去如风,边墙又很少,百姓除了举家逃跑没有别的办法。”

自土木堡之变后,边关遭到严重的破坏,明代宗派人主持修建了一批边墙。

但是,随着蒙古入侵的频繁,导致边墙再度损毁。

历史上,直到嘉靖年间,不堪蒙古袭扰的明朝君臣,终于花血本大规模修筑长城。

走着走着,忽然看到前面出现惊人的一幕。

一颗颗首级被人用竹竿挑起来,挂在竹竿的末梢,并随着持竿人的走动而晃动。

再仔细一瞧,根据发型判断,应该是蒙古人的首级。

“去打听一下,发生了什么事!”

杨道焕吩咐陈黎。

“好嘞。”

陈黎把缰绳交给身边的家仆,然后挤进人群。

他仗着身高,像拨开浪一样拨开百姓,渐渐靠近拿竹竿的人。

杨道焕骑在马上,看到陈黎和一个持竿人交流了一下,然后退了出来。

估计是得到了可靠的消息。

“少爷,”陈黎回来,“小人问过了,是宣府兵在龙门卫一带取得大胜,斩首十几个蒙郭勒津部鞑虏。”

“哦?”

“少爷,您怎么好像不觉得这是大胜?”

“呵呵……我怎么会不认为是大胜,你想多了。”

这里人多口杂,杨道焕十分谨慎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等这支请功的队伍和围观的群众彻底走远,杨道焕一行人才继续上路。

十月十二日的下午,终于抵达宣镇。

杨道焕拿着兵部公函,找到了总督宣大的衙门。

他到的时候,请功的队伍也刚到,导致他把公函递进去后,在外面等了大概一个时辰。

等请功的人走了,衙役才出来请杨道焕入内。

正堂内,余子俊端坐在桌案后,面容严肃。

今年五十六岁的他,自成化六年起,至今已在边关待了十四个岁月。

风霜将这位进士出身,以循吏为世人所称道的文人,打磨得如徽州砚台般外方内圆。

他早就听说,有一位年轻的国子监生要来麾下充当赞画,据说此人还与一位故人有关。

但当他看清楚来人的时候,脸上不禁露出一丝失望。

看上去多么孱弱的身体,感觉风一吹就倒,似乎没有故人一半的神采。

他的失望,杨道焕都看在眼里,心里也有了主意。

“属下拜见余都堂。”杨道焕只拱了拱手,不躬身作揖。

余子俊眉头一皱,但他没有立刻发作:“听说你熟知边情,这才被破格派来宣府。”

“回都堂,属下不知。”

“不知?!”

“属下只是一介书生,又初来乍到,不知道哪句话该说哪句话不该说。”

原来是担心自己说话太重。

余子俊一抬手,让堂内的衙役和幕僚都出去。

“你现在可以说了。”余子俊道。

“属下进来的时候,看到请功队伍用竹竿挑着首级,请问都堂为他们记功了吗?”杨道焕反问。

“记功了。”

“都堂就没看出来其中有什么问题!”

余子俊还真不好回答。

倘若说是看出问题,那就是不打自招,自己承认自己渎职。

要是说没看出问题,又显得自己太没本事,在这个书生面前贬低了自己。

余子俊只得道:“看出如何,没看出又如何?你刚来宣镇,就觉得这里头有问题!”

“不错!”杨道焕干脆回答,“我刚看过这些首级,老的小的都有,唯独没有壮年。”

余子俊面色一沉,道:“打仗哪有那么容易获得首级。”

“那么,斗胆请问都堂此次大胜,缴获物资多少?解救百姓又有多少?”

“这个嘛……”余子俊开始意识到,眼前的书生已经看出了这次大胜有问题。

在边关多年的他,怎么会看不出来有问题,只是其中的细节不好对书生提起。

然而,不等他想好措辞,杨道焕已经开口:“都堂的顾忌,无非有三点。

第一,边患已经很久,想要镇守边关还需仰仗边关将士,不可以过分严苛。

第二,内外配合已经有了默契,没有十足的把握,不好轻易动手铲除这股祸患。

第三,总督只是临时的,即便是揭穿边军将士的底细,随着您回到朝中,边关还是会卷土重来。

属下所言,是也不是?”

这可不是杨道焕臆测,而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

眼见边患日益加深,地方的总兵既没能力御敌于国门外,又没办法空手向上面交代。

于是,开始和蒙古人默契合作,蒙古人劫掠地方获取物资,他们就偷袭蒙古人的辎重队,把老弱杀了当军功。

更有甚者,借老乡人头一用。

文官被闹得没办法,只好发明了一套脱胎于秦帝国,但更加畸形的首级报功制度。

从此,边军出击,只为首级,什么战略战术目的都不管。

领着这样一支部队打仗,还能有较大战果,足见王越不容易。

余子俊见自己的心思,被杨道焕完全把握住了,心头一惊。

但他面上不动声色:“这话也许有道理。但知道事情容易,做好一件事不容易。”

“那件事,短时间内自然不可能完成。不过,以这样的结果上报朝廷,恐怕难以说服朝中群臣。”

杨道焕说道:“别人不说,就说兵部左侍郎阮大人,就不会相信这个上报。”

“他纵然不信,也不会说什么。”

余子俊深信阮勤就算知道,也不会拆他的台。

“如果有人借这个机会攻讦都堂,是不是要多加小心?”

杨道焕说道:“再者,如果不能稍微缓解边患,修墙御敌的策略就不会得到更多的支持。”

余子俊听了这话,开始认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