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蒋侯爷进来!”
余子俊吩咐完侍卫,转头看向杨道焕:“单纯的用这个办法似乎杀伤不够,而且很被动。”
杨道焕苦笑道:“想要主动作战,都堂应该知道,以目前的情况是做不到的。”
“也对。”
余子俊长叹了一口气。
身处于边关,他比杨道焕还清楚现在面临的是什么情况,暂时无能为力。
看到堂堂总督都叹气,杨道焕猜测,前线的情况估计比自己想象的还要糟糕。
这时,蒋琬进来了。
他的祖父是随朱棣在北平起兵的蒋贵,第一代定西侯。
因其父蒋义有病不能袭爵,蒋琬直接承嗣祖父的定西侯爵位。
和余子俊一起出来,佩平胡将军印,出镇大同、宣府。
跟在蒋琬身后的,还有一个人。
此人名叫郑祥,字国瑞,官拜万全都司都指挥佥事。
和杨道焕印象中的古代武将似乎一样,郑祥长得身材高大,宽额阔面,很有派头。
蒋琬则与郑祥完全不同,被酒色浸泡得
双方互相行礼问候。
等郑祥行礼完,余子俊向蒋琬介绍了杨道焕。
蒋琬也知道朝廷派来了一位赞画,他没想到来人这般瘦弱,眼神有些轻视。
余子俊道:“鞑虏屡屡犯边,老夫决意出击。今日请蒋侯爷来此,就是为了这件事。”
蒋琬听罢,看了杨道焕一眼。
很显然,他认为这个馊主意是杨道焕出的。
蒋琬眼神示意郑祥,郑祥才道:“都堂,恕末将斗胆直陈:鞑虏来去如风,我军缺少马匹,士气不足,不宜主动出战。”
“天气越来越寒冷,鞑虏寇犯的次数也越来越大。陕西、山西等地灾荒,导致流民颇多。鞑虏掠走大量流民,耕种土地,圈养马匹,日后更加对我不利。”
余子俊非常坚持。
杨道焕明明提的是打防守反击战,到了余子俊口中就变成了积极的主动作战。
但是,杨道焕没有阻止。
他心里很清楚,这是余子俊的策略。
面对总督的坚持,郑祥也坚持不退让:“请都堂明察,我军已经连续取得几场小胜,鞑虏今年寇犯的次数应该会减少。如果大动干戈,而事情不利,会让都堂声名有损。”
虽然蒋琬没开口,但郑祥说的话显然是出自他的授意。
余子俊装出一副被说动了的样子,沉声道:“话虽如此,但是一味退让,不会让边关情势有些许缓解。”
“余都堂的意思是……”
蒋琬觉察出总督的真实意图,开始给台阶下。
“即便不能靠主动出击彻底击败敌人,也要诱敌深入,消灭其中一股,让对方心惊胆战。”
余子俊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如果只是这样,倒是可以试一试。”蒋琬终于松口。
余子俊点点头,让侍卫把三万两白银抬进来。
“这是……”
没等余子俊介绍完,杨道焕抢话道:“这是朝廷拨来的三万两白银,作为庆功之用。”
余子俊深深地看了一眼杨道焕,点头承认。
蒋琬佯装高兴,向天拱手道:“朝廷恩德,臣感激涕零。”
“司务,你告诉蒋侯爷具体怎么坐!”
余子俊自己也不清楚怎么做,索性把这件事交给杨道焕。
杨道焕道:“鞑虏狡诈多疑,如果我们用三万两作为诱饵,敌人肯定不上当,所以只用五千两。
说是有位员外郎被朝廷贬谪到此,随身携带五千两存银,在某个地方落脚,再派人把消息散播出去吸引鞑虏。
先把火器手集中起来安排在民房,对敌人骑兵予以杀伤。
布置一些地雷在路上,起到迟滞敌人的效果。
最后再把地雷埋在必经的退路,让敌骑无法快速撤退。我们层层布雷把他们困死阵中。”
听得十分认真的余子俊,脑海里一下子闪出一段历史典故,马邑之谋。
汉武帝时期,汉军为对付匈奴,设计引诱军臣单于到马邑,再围而灭之。
不料计谋败露,最终功亏一篑。
一想到王恢等人的下场,结果蒋琬还没说话,熟知典故的余子俊先动摇了。
余子俊道:“这个谋划太大了。别的不提,只说让百姓从民房迁出动静太大了,容易引起鞑虏的警觉。”
蒋琬看了一眼余子俊,发现他都反对,也点头附和。
一听余子俊的口气,杨道焕就知道事情有反复。
再仔细一想,他就恨不得给自己一巴掌,居然忘了马邑之谋。
不过,他立刻调整思路:“都堂,咱们的胃口不大,不是要鞑虏大汗的命。
只需要伏击鞑虏一部分骑兵即可,也好上报朝廷,以此功为凭据完成一桩大事。”
“有道理!”
余子俊赞叹一声:“我们只需要消灭敌人一股力量,让他们不敢再来。”
“如果都堂觉得不放心,也可以不用花五千两银子,只需要提前侦察到敌人的行军路线,再设下埋伏也行。”
杨道焕怕余子俊又发挥联想,赶紧把难度降低一丢丢。
这时候,余子俊反而不同意了:“这个钱要花,鞑虏每次都是小股袭扰,如果饵不够香,钓不上来的大鱼。”
“剩下就是设伏地点的选择。”
杨道焕转头看蒋琬:“这就要靠蒋侯爷安排了。”
“哦。”蒋琬想了一下,说道:“如果想要引诱大股敌人,还是要在万全左卫一带。”
“理由呢?”杨道焕问道。
“那里比较远离宣镇,鞑虏敢过来。”蒋琬回答。
“恕属下直言,属下以为这不符合人之常情,一个怕死的人只会靠近宣镇,而不是远离宣镇。”
杨道焕提醒道。
蒋琬也觉得有道理,再认真想了一下,有了好地点。
张家口堡一带!
那里是现在的张家口市,嘉靖年间设马市。
成化年间,因为继续对蒙古实施经济封锁,张家口堡还只是不起眼的小堡。
不过,土地肥沃,又有一条河流经过,一直有百姓居住。
三人仔细商量了伏击计划,直到半夜才散。
“时辰不早,老夫回屋就寝,你也早点睡吧。”
余子俊站起身来,想回内院去。
杨道焕被安排住在前院的东厢房。
“都堂,您在外面经营这么多年就没有养个把死士?”
杨道焕跟着起身,忽然开口问道。
余子俊一怔,他不懂杨道焕为什么要问这个,只好敷衍:“老夫是朝廷命官,怎么能做这种事。”
“想要事情办得漂亮,属下需要数名死士。”
听到这话,余子俊定睛看向杨道焕,从他脸上看不出一丝一毫的变化。
仿佛这件事与他无关。
“没有死士,这事就办不漂亮?”余子俊问。
“这就要看都堂有多大胆略!”杨道焕回答。
余子俊犹豫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决然,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