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进城无路

换源:

  朱洵一边说着,一边仔细打量着眼前的汉子。

他看到汉子还背着他那气息奄奄的老母亲,料想这其中必定是有难言之隐的,所以心中并未有丝毫刁难的想法,反而是一脸平和地等待着汉子的回答。

汉子未曾料到陛下竟如此通情达理,当下便赶忙将自己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启禀陛下,小的家中老母亲得了重病啊。这病来势汹汹,已经拖了好些时日。”

“小的原本想着在村里找郎中诊治,可村里的郎中瞧了之后直摇头,说这病他们治不了,只能到城里找那些经验丰富的郎中方有希望。”

“小的这才心急火燎地带着母亲赶来城里。可是,谁知道进城的路全被封锁了,小的在这儿求了士兵大哥许久,他们也不放行。”

“小的实在是心急如焚,没了别的法子,才一时冲动想着闯过去的。”

汉子说着,眼睛里已经泛起了泪花,声音也有些哽咽。

“陛下,小的实在是没有半点儿想要冲撞陛下您的心思啊,请陛下饶恕小的这一回吧。”

汉子一边说着,一边不停地磕头,每一下都磕得实实在在,额头与地面碰撞发出的声响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

汉子言辞恳切,所言句句属实,毕竟他的母亲此时就在他背上,那病恹恹的模样任谁看了都知道确实是重病在身。

这汉子难得有如此一片孝心,朱洵也并非是不通情理之人,他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已有了计较。

“快去,把随行的太医传唤过来,让他给这位妇人诊治病症。”朱洵毫不犹豫地下达命令,他的声音沉稳而坚定,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还有,顺便吩咐这些官兵,撤掉所有的围堵。将城内和城外的道路全部清理出来,让百姓们先行通过。”朱洵继续说道。

他深知百姓之事无小事,不能因为自己的行程就阻碍了民众的正常生活。

“不要因为这档子事,挡住了百姓们的道路。若是再出现点什么意外状况,那可就不妙了。”

朱洵的命令下达之后,锦衣卫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刻转身朝着随行的队伍飞奔而去。

他们在队伍里快速地搜寻着太医的身影,一边跑一边呼喊着太医的名字。

很快,他们就找到了太医,然后带着太医急匆匆地朝着那对母子所在的地方赶去。

同时,朱洵也派人去与南京的官员沟通此事了。

当南京的官员们得知此事后,都感到十分震惊。

在他们原本的认知里,皇帝往往高高在上,威严而冷峻,就像他们以前听闻的那些关于帝王的传闻一样,总觉得皇帝是难以接近且不近人情的。

然而,这次朱洵的所作所为却完全颠覆了他们的看法。

而南京的百姓们知晓这件事后,同样大为震惊。

他们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都在谈论着皇帝的这一善举。

在百姓们的印象中,以往的帝王大多是深居九重宫阙之中,与百姓的距离十分遥远,对百姓的疾苦鲜有关注。

可如今朱洵的做法,让他们看到了一个事事以百姓为先的皇帝形象。

现在,所有的百姓对朱洵的看法都有了一些改变。

毕竟他的行为和之前传闻中的形象实在是相差甚远,他的这一系列举动,让百姓们开始相信,这位皇帝或许真的会为百姓带来不一样的生活。

朱洵瞧着众人脸上那满是惊讶的神情,心里便明白,自己的名声传出去估计是不怎么好的。

于是,他当即便在还未进城之时,站在南京城的百姓面前,神色庄重地说道:

“朕深知,国家以民为本,百姓乃是国家的根基。”

“朕虽贵为天子,位居万民之上,但朕心中清楚,朕所做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让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朕的权力来自于百姓,也理应为百姓谋福祉。”

“朕如今虽要将国都迁至南京,但朕要告诉诸位,朕的国土之内,无论何地都有朕的子民。在朕的眼中,所有百姓都是一样的,都是朕的子民,朕都会平等对待。”

“就像今日这样封锁城内城外官道,致使百姓出行受阻之事,今后绝不再发生。这是朕的承诺,朕不会再让朕的子民因为朕的到来而遭受如此不便。”

“朕定会殚精竭虑,勤勉努力,尽好一个皇帝应尽的职责。”

“朕要致力于让朕的天下太平无事,让朕的百姓们家家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朕希望能与诸位百姓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

朱洵所说的这些话皆是发自肺腑的,这原本就是他内心想要践行之事。

大明朝历经风雨,如今已到了风雨飘摇的境地。

朱洵深知,若不想让大明朝走向覆灭的深渊,首要之事便是保护好这些百姓。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他们就如同国家这棵大树的根基,根基若毁,大树必倾。

他不愿看到百姓再遭受天灾人祸的折磨,更不忍见到百姓饿死街头的惨状。

往昔的种种惨象仿佛就在眼前,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面黄肌瘦的孩童,无不让他痛心疾首,所以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切。

城中的百姓听闻朱洵的话语之后,内心无不被深深触动。

在他们的记忆里,以往的皇帝高高在上,深居宫廷,莫说是说出这样体恤百姓的话,就连见上皇帝一面都难于登天。

皇帝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充满了神秘,他们只能从传闻和一些官方的仪式中去想象皇帝的样子。

而如今,朱洵却如此亲民,这般爱护百姓,这实在是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

他们开始相信,也许在这位皇帝的统治下,他们的生活会迎来新的转机。

也许他们不用再担心赋税过重,也许遇到灾年朝廷会更及时地赈济,也许他们的孩子会有更好的未来。

朱洵的这一番举动,无疑极大地提升了百姓对他的好感度。

他爱民如子的形象,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