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出行定要小心

换源:

  “南京乃繁华之地,亦是各种势力交织之处,陛下深入民间,定能发现许多朝堂之上难以知晓的细节,这对陛下日后治理此地大有裨益。”

王承恩微微躬身,继续说道:“不过陛下,南京这边局势尚不算特别稳定,还存在一些未知的风险。”

“依老奴之见,陛下出行一定要把锦衣卫带着,确保陛下的安全是重中之重。锦衣卫训练有素,他们能在暗中保护陛下,让陛下无后顾之忧地去了解民间之事。”

王承恩听到朱洵决定微服私访,去亲自见识一下那些闹事的才子,他完全没有反对。

相反,他经过一番思考,也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意。

朱洵听了王承恩的话后,再次陷入深思,仔细权衡利弊。

经过一番斟酌,他也认为这个办法是目前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

既能深入了解民间情况,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轰动,还能保障自身安全。

看到王承恩也表示同意之后,朱洵立刻着手安排锦衣卫,准备开启此次的微服私访之行。

他神色坚定,目光中透露出对此次行动的期待与决心。

朱洵深知,微服私访不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民间的真实情况,对于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也具有关键意义。

锦衣卫们得知这一消息后,内心也不禁兴奋了起来。

他们平日里虽肩负着各种重要任务,但能跟随皇帝一起进行微服私访,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难得的经历。

“启禀陛下,这间悟道茶馆在城中颇具声名,乃是众多文人墨客常去之所。平日里,他们多在此处聚集,谈诗论道,交流学问,亦会对各种时事政事展开讨论。”

一位锦衣卫低声向朱洵禀报着,他的眼神中透着谨慎与专注,“而且,此处还有一个重要情况,这里亦是倭寇奸细的据点之一。”

“我们早前便已察觉其端倪,只是近来这些奸细似乎有所收敛,并未在此频繁出现。但据我们掌握的线索,他们与这里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锦衣卫们一路小心翼翼地护送着微服私访的朱洵出了行宫之后,便沿着城中的街巷,径直走向了他们事先经过周密调查的这个地方。

对于朱洵而言,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绝佳机会。

他此次微服私访,既要深入了解那些被煽动的文人墨客的真实想法和背后的缘由,又要探寻倭寇在城中的活动迹象及阴谋。

而这个他们找到的地方,恰好既是文人墨客聚集交流的场所,又可能隐藏着倭寇的重要线索,这无疑为朱洵的调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朱洵对锦衣卫的高效行动力颇为满意,他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赞许的目光。

这份满意不仅源于锦衣卫们迅速而准确地找到了关键地点,更在于他们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展现出的专业与细致。

随后,朱洵踏入了茶馆。

正如锦衣卫所描述的那般,茶馆内热闹非凡,其中不乏好些才子的身影。

朱洵神色自若,丝毫没有显露出自己的特殊身份,他只是如同那些寻常的公子哥一般,举止低调而从容。

在他身旁,锦衣卫们也悄然跟随,他们训练有素,尽量不引人注意,随着朱洵一同在大堂里面寻了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坐下。

此时,茶馆的中央位置,一些文人墨客正聚集在桌子周围,他们高谈阔论,神情激昂。

而在他们周围,还围着一群兴致勃勃的平民百姓。

“要我说啊,这皇帝简直就是贪生怕死之辈!你瞧瞧,千里迢迢地跑到咱们这儿来,究竟所为何事?”

一位身材壮实、皮肤黝黑的百姓扯着嗓子喊道,他的脸上写满了不满与愤怒,挥舞着手臂以增强自己话语的气势。

“哼,不敢在那外面面对危险,反倒跑到我们江南这富庶之地。还莫名其妙地把那些姑娘都给抓了,这不是明摆着欺软怕硬嘛!”

另一位面容消瘦、眼神犀利的百姓也跟着叫嚷起来,他眉头紧皱,嘴角向下撇,对皇帝的行为表示出极大的愤慨。

这几个百姓在旁边这般叫喊着,声音在茶馆内回荡,引得中间坐着的文人墨客更是怒火中烧。

他们原本就对皇帝的行为心存不满,此刻听到百姓们的抱怨,心中的愤怒愈发强烈。

一位身着白色长袍、手持折扇的文人猛地站起身来,将折扇重重地拍在桌子上,大声说道:

“诸位所言极是!当今圣上此举,实在是令人失望透顶。我们江南本是文风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之地,如今却无端被搅得不得安宁。”

“那些女子何罪之有?竟遭此无妄之灾,这背后定是有那昏庸之决策所致!”

其他文人墨客也纷纷点头附和,他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对皇帝的指责之声愈发激烈。

整个茶馆的气氛顿时变得异常紧张和激动,仿佛一场针对皇帝的声讨大会即将拉开帷幕。

不过朱洵静静地坐在角落里面,目光敏锐地扫视着周围的一切。

他仅一眼便瞧出了这些个所谓的平民百姓的异样之处。

只见他们身着看似普通却质地优良、做工精细的衣裳,那衣裳的布料和剪裁绝非寻常百姓所能拥有。

再看他们的发型,整齐而精致,发丝梳理得一丝不苟,显然是经过精心打理的,全然没有平民百姓因劳作而应有的随意和凌乱。

从他们的神态和举止中,也丝毫看不出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痕迹,哪有一点平民百姓辛勤劳作后的模样。

朱洵心中了然,这些人根本就是别人特意请来煽动情绪的。

而事实也正如他所判断的那样,效果十分显著。

本来就心怀不满、情绪激动的文人墨客们,在听到了周围这些“百姓”的声音之后,变得更加怒不可遏。

他们愈发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在他们的认知里,对于这种男女不平之事的声讨,俨然成为了他们自认为的作为英雄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