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大臣也紧接着附和道:
“陛下,按照臣的意见,就应当立刻将这些造谣生事之人全部抓捕来严加审问一番。”
“只有这样,才能查明真相,还陛下一个清白,同时也能够稳定民心,避免百姓被这些不实言论误导。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他们言辞恳切,试图在这紧张的局势下为皇帝出谋划策,同时也希望以此表明自己的忠心,化解可能降临的危机。
有一些大臣见状,急忙站出来,急于表明自己的忠心,同时也想借此机会展现自己对局势的判断和应对能力。
他们神色紧张而又坚定,目光紧紧地看着朱洵,试图从皇帝的表情中捕捉到一丝态度的端倪。
“是啊,陛下,这些所谓的才子实在是太胡闹了。”
“他们不明真相,仅凭一些道听途说便肆意妄为地写下这些诋毁之词,实在是有辱斯文,更严重扰乱了朝廷的秩序和陛下的声誉。真应该将他们全部都抓起来,好好教训一番。”
一位身材微胖的大臣满脸愤慨地说道,他的额头因紧张而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但仍努力保持着镇定的语气。
“陛下,臣以为将他们捉拿归案,是当下最为紧迫之事。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地把这件事情给平息下去,避免其进一步发酵,影响到朝廷的稳定和民心的向背。”
另一位面容清瘦的大臣也紧接着附和道,他微微躬身,双手抱拳,言辞恳切。
然而,尽管他们表现得义愤填膺,内心却依旧战战兢兢。
他们深知皇帝的心思难以捉摸,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自己的前途命运。
所以,在表明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之后,他们也只是小心翼翼地等待着朱洵的回应,不敢有丝毫的僭越之举,整个朝堂的气氛依旧紧张而压抑,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朱洵身上,等待着他对这一事件的决断。
不过朱洵听了这些大臣的提议之后,只是微微摇头,并未同意。
他心中有着自己的考量,此次事件他更想先试探一番,看看这些大臣内心深处到底是如何想的。
他要通过观察大臣们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和方式,以便日后在处理类似事务时能更好地做出判断。
“不用了,这个办法对于这些学子行不通。堵不如疏,不能用如此简单粗暴的办法。”朱洵缓缓说道,他的目光平静而深邃,扫视着朝堂上的大臣们。
“这些学子在江南素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的言论虽有不当之处,但若是贸然将他们抓来,势必会引起更大的风波。”
“朕的名声又当如何?百姓们会如何看待此事?这岂不是直接吓到了百姓,让他们对朝廷产生误解和恐惧?”
朱洵言辞恳切,他深知治理国家不能仅凭一时之怒或强硬手段,需要考虑到更深远的影响和后果。
朱洵想也没想,就果断地直接拒绝了这些大臣的意见。
若真的将这些文人墨客抓了起来,那么这件事情的性质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到那时,即便费尽口舌去解释,也恐怕难以澄清事实。
局面将会变得愈发复杂和棘手,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后果,对朝廷的声誉和皇帝的形象造成极大的损害。
然而,话虽如此,朱洵并非毫无应对之策。
这些文人墨客,虽只是擅长在笔端抒发情感,写写诗、传播一些消息,但在朱洵刚来到南京的这个特殊时期,他们的影响力却不容小觑。
此时,许多百姓对朱洵还缺乏深入的了解,通过这些四处流传的流言蜚语,百姓们很可能会受到极大的误导。
文人手中的笔,在这种情况下,其威力犹如无形之刃,虽不见血光,却能在不知不觉中对朱洵的名声造成严重的破坏,使得民心也随之变得不稳定。
朱洵深知其危害之深,故而绝对不允许这样的情况继续蔓延发展。
他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制止,以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底下的大臣们见朱洵毫不犹豫地直接拒绝了他们的提议,不禁面面相觑。
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神中透露出无奈与困惑,此刻也确实想不出更为妥善的办法了。
毕竟这些文人墨客向来自由散漫,以文会友、以诗抒情,他们的行为举止本就难以约束。
人家也只是动动笔写写诗而已,并未有直接的违法乱纪之举。
而且诗文中还并未指名道姓,如此一来,他们就更觉得自己没有合适的理由和资格去干涉了。
朱洵看着这些一筹莫展的各位大臣,心中明白他们的难处,倒也并未责怪他们。
他微微抬手,神色平静地说道:“各位爱卿退下吧,这件事情朕自有决断,不劳烦各位爱卿为此费心了。”
说罢,他目光坚定地看向朝堂之外。
“退朝!”朱洵刚说完,王承恩便立刻高声宣布了退朝。
其声音在朝堂内回荡,宣告着这次朝会的结束。
所有的大臣们听闻此言,如释重负,但心中仍怀着忐忑的心情。
他们纷纷行礼,然后缓缓退出朝堂,各自回了家去。
一路上,他们都在暗自思忖着今日之事,庆幸朱洵并未因他们未能提出有效对策而责罚他们。
不然的话,以朱洵近日来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今天怕是又会在朝堂上掀起一场令人心惊胆战的浩劫。
朱洵回到书房之后,坐在书桌前,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陷入了沉思。
片刻之后,他心中有了决断,便打算微服私访去民间一趟。
他深知,这件事情既然起源于民间,且在民间已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那么唯有亲自深入其中,去真切地感受和见识一番,才能够更为全面、准确地了解事情的真相和民众的真实想法,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是个好主意,陛下。”
王承恩在一旁听闻朱洵的决定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连忙说道,“陛下刚好可以借此机会探查一下民间民情,更好地了解南京这边的实际情况,如此一来,可谓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