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绝佳的策略

换源:

  他们定然会一次比一次捐得多,所以这一次的捐款数额估计都不会太少。

等到把写有捐款数额的纸塞进箱子的时候,这些个官员心里多少都是有底的。

他们在心中暗自盘算着,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这次应该不会捐得太少,也不会排到最后去。

他们怀揣着这样的自信,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在新的捐款排名中占据一个较为理想的位置。

然而,他们又隐隐有着一丝担忧,毕竟谁也不知道其他人会捐出多少。

殊不知,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皆是朱洵用来拿捏他们的手段,是给他们的一个下马威。

这些个官员却丝毫没有察觉,早就已经掉入了朱洵精心设计的圈套里面,乖乖地把自己的钱财给捐了出来。

而且一次比一次捐得多,他们虽心有不甘,却也在不知不觉中为国家的前线做出了贡献。

朱洵做这件事情当然有他自己的深远安排。

然而,他也明白,次数多了也不好,容易引起官员们的强烈反弹。

等这件事情了结了之后,朱洵拿到了大笔的钱财,便又毫不犹豫地给了袁崇焕,以确保前线的战事能够顺利进行。

不过,经过了这件事情之后,朱洵才猛然想起来了之前政策的事情。

“陛下,此事确实该好好思量一番了。如今文武百官无人敢反对陛下之决策,此乃陛下大展拳脚之绝佳时机。”

王承恩微微躬身,神色恭敬地说道,“陛下当借此良机,给这些个文人墨客一个下马威,让他们好好地忙碌起来,为国家社稷贡献更多的力量。”

“陛下之睿智与果敢,定能引领国家走向更加繁荣昌盛之路。这些文人墨客平日里多有清谈之风,如今也该让他们切实地为国家之事操劳一番。”

“陛下之决策,实乃高瞻远瞩,臣深信,在陛下的领导下,国家必将迎来新的辉煌。”

朱洵仔细思忖,觉得王承恩所言极是。

这个时候的确正是一个好时机。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心,心中已然开始部署选拔人才的相关事宜。

毕竟这件事情乃是他第一次着手去做,自然不能够有丝毫马虎。

朱洵深知,此事若做得不好,所带来的后果绝非一般之大。

他明白自己肩负着国家的重任,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无数人的命运。

其实,他也并非真的想要完全不拘一格降人才,因为这边的官员选拔并非那么容易调整。

这其中涉及到诸多复杂的因素,如传统的选拔制度、官员们的利益关系以及社会的稳定等。

他必须谨慎地权衡利弊,寻找一个最为合适的方法,既能够选拔出真正有才能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又不至于引起太大的动荡和反对。

朱洵坐在龙椅之上,微微皱起眉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王承恩,你且说说,要放出一个怎样的消息,才能够让这些文人墨客都为之忙碌起来?或者说,让这些个文人墨客消停一些。”

朱洵微微皱起眉头,神色中带着一丝思索。

他暂时也没想出来什么特别好的方法,如今因为选官的消息,这些文人墨客确实是消停了一些,但这远远不够。

毕竟政策的实施离现在还有一段时间,他必须要让这些个文人墨客甘愿臣服于他,效忠于他。

朱洵深知,这些文人墨客在社会上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若不能妥善处理他们的态度,政策的推行将会面临诸多阻碍。

他需要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一个能够既稳住这些文人墨客,又能为国家选拔出真正有才能之人的办法。

“陛下,南京城里面的那些大儒才华斐然,然人人皆有攀比之心。陛下不妨试一试,让这些个大儒相互争斗起来。”

王承恩微微躬身,神色恭敬地说道,“如此一来,到时候这些个大儒必定会让自己的学生,也就是这些文人墨客去提高名声,他们自然就会忙碌起来。”

“陛下,臣之所言并非无的放矢。此类事情在京城之中亦曾发生过。在南京这边,此法一样有效。只要陛下能够开出足够诱人的条件,让这些大儒心动,他们必然会为了争夺这份荣耀而全力以赴。”

“陛下可借此机会,引导这些文人墨客为国家效力,同时也能让他们无暇去反对陛下的政策。陛下之睿智,定能洞察其中之关键,做出最为明智的决策。”

朱洵听了王承恩的话,觉得甚为有道理。

他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抹思索之色。

随后,他果断地决定立马把消息放出去。

朱洵深知,此时正是拿捏住他们的好时机。

他要先给他们画大饼,让他们忙起来,无暇去反对自己的政策。

朱洵精心策划着消息的传播,他要同时掌握宣传舆论的咽喉,让这些消息能够快速地到达这些文人墨客的耳朵里。

而且,这个消息还必须有一定的真实性,要让这些文人墨客深信不疑,为此付出时间和心力。

他不能任由这群文人墨客肆意写文章闹事情,必须将舆论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

朱洵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凝重。

他知道,这是一场艰难的博弈,但他必须迎难而上。

他要利用这个机会,整顿文风,选拔人才,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按照王承恩的意思,朱洵仔细想了想之后,心中便有了主意。

他准备让这些文人墨客忙起来,办一张报纸。

朱洵深知,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既可以让文人墨客们有事情可做,又能掌握舆论的导向。

朱洵立马叫来了锦衣卫等人,神色严肃地把这件事情给吩咐了下去。

“速速去办,朕要办一个报纸,此乃文学创作之举。去告知那些南京知名的文人大儒,就取名叫《大明日报》。”

“朕准备让几位当世大儒在上面发表文章。但是,你要在与他们交流之时,无意识地强调一下,这报纸虽有很多地方可供写文章,但只有一个最大的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