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画大饼

换源:

  有比较心急的大儒立马就叫来了自己的书童,说道:“速速去吩咐下去,最近这几日召集所有的学子去田间地垄耕读义讲,务必让所有的学子都能前来。我要好好地和他们说一下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此事关乎重大,切不可掉以轻心。若能在此次竞争中胜出,于我等书院,于众学子,皆是莫大的荣耀。吾等当全力以赴,为书院争光,为自己正名。”

书童领命而去。

文人墨客们为了提升自己的名声,让百姓拥护自己的文章,也算是花了个大代价。

他们带着所有的学子,打算前往田间地垄进行耕读义讲。

小书童早就在锦衣卫来的时候就已经听到了全过程,自然也明白大儒的用心。

于是,小书童立马就在学生们上课的时候把这件事情给讲了出来。

学生们一开始都还在为皇帝即将不拘一格降人才、选拔官员的事情而努力着。

没想到自己的老师突然又来这么一手。

这些个文人墨客们都懵了,心中不禁疑惑,最近的事情怎么都凑到一块儿来了?

“老师,这是发生什么事情了吗?为何突然要去田间地垄演讲呢?”一位文人墨客满脸疑惑地问道。

“是啊,老师,可否换个时间呢?”另一位文人墨客也紧接着提出疑问。

有几个正在为过几天的选拔精心准备的文人墨客更是心急如焚,立马站出来提出问题。

他们神色焦急,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与无奈。

“老师,如今我们正全力为即将到来的选拔做准备,时间本就紧迫,根本不够用啊。哪还有时间去田间地垄耕读义讲呢?”

“老师,还望您能重新考虑一下时间安排,莫要耽误了我们准备选拔之事。”

“毕竟这选拔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关乎着我们的前程与未来。老师,您一向关爱学生,定能理解我们此时的心情吧。”

他们眼巴巴地看着老师,期待着老师能够改变主意。

“哼,没时间也得去!”大儒微微皱起眉头,神色严肃地说道,“陛下如今在江南这边发表了《大明日报》,这第一期绝对得是我们书院拔得头筹。”

“陛下已然言明,谁更得民心,百姓们更喜欢谁的文章,谁就能登到头版。难道你们不想拥有如此殊荣吗?”

“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若能在《大明日报》的头版占据一席之地,不仅能为我们书院增光添彩,你们自己也能声名远扬。此事关乎重大,切不可掉以轻心。”

平日里,大儒讲学问时很是温和,然而遇到正经的事情,他绝对会立马严肃起来。

这下文人墨客们听了老师的话,哪里还敢反驳。

毕竟这皆是皇帝下达的事情,而且此事还要得比较急。

他们又都是老师的学生,怎能够在这个时候公然违抗老师的命令呢?无奈之下,他们只得跟随老师前往田间地垄进行耕读义讲。

随后,还有一些大儒,更是奋笔疾书,写出一些文章来自夸。

也不管有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其中深意,或许他们只是想积攒一些名气罢了。

他们大肆地宣传有教无类,声称愿意让百姓们都能体会到读书的快乐。

而有的大儒则更加聪明,他们已然不在田间地垄耕读义讲,而是开始在大街上面讲起课来。

毕竟南京城这边本来就盛行文风,倘若有比较出名的大儒在街上讲课,许多人还是愿意停下脚步,驻足聆听的。

这些大儒们各显神通,都在为了能够在《大明日报》的头版上占据一席之地而努力着。

“嘿,听说了吗?张大儒今天在街上开讲呢,还说听了不后悔,走,咱们赶紧去听一听。”一位百姓满脸兴奋地对身边的人说道。

“是啊,这可真是百年难得一遇的事情呢。你瞧瞧,以往哪位大儒会在街上义讲啊?赶紧去看看!”另一位百姓也迫不及待地应和着。

许多的百姓都非常的好奇,心中充满了期待。

毕竟这种事情还是头一回发生,他们纷纷猜测着张大儒会讲些什么内容,是不是会有什么惊人之语。

大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街道上弥漫着一种兴奋而又好奇的氛围。

不一会儿,就有不少百姓朝着张大儒义讲的地方涌去,都想一睹这位大儒的风采,听听他的高论。

平常的大儒,向来对自己举办讲座的机会极为珍视,断断不会轻易地就在街头进行义讲。

在他们的观念中,讲座应是在庄重的书院或雅致的场所进行,如此方能彰显其学识的高深与身份的尊贵。

然而,如今的局势却大不相同了。

如果选择在街上义讲,必定能够吸引众多的百姓驻足聆听。

一旦效果显著,那便根本无需担忧无人支持自己。

所以,如今不光是前往田间地垄进行耕读义讲之人众多,在街头上义讲的大儒也不在少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件事情渐渐变得不再稀奇。

毕竟,南京城中的大儒数量众多,为了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绞尽脑汁,想出的办法可谓是千奇百怪。

有一些大儒更是不遗余力地将自己那些广为人知的诗词精心挑选出来,然后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进行印刷。

他们制作出一本本精美的诗集文刊,通过各种渠道大量大量地送到百姓的手中。

这些诗集文刊无论是从装帧设计还是内容选取上,都堪称用心之作。

封面采用厚实的纸张,上面印着古朴的图案和大儒的名号,给人一种庄重而典雅的感觉。

翻开诗集,纸张上散发着淡淡的墨香,那是岁月沉淀与文化传承的气息。

每一首诗词都经过精心排版,字体优美,注释详细,让人一目了然。

都说如今盛行文章,百姓们对此自然也对这些诗文很是感兴趣。

毕竟在这文风浓郁的南京城,文学的魅力早已深入人心。

而且这些诗集文刊皆是免费相送,所有的百姓都乐享其成,纷纷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