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舆论平台

换源:

  一位锦衣卫恭敬地向朱洵禀报着,“这些大儒纷纷吩咐其手下的弟子,全力宣传各自学院的名声以及大儒自身的声誉。

由此,导致了各大书院的学子们陷入了各种激烈的混战之中。

他们彼此之间以写文章的方式互相抨击,言辞激烈,你来我往,场面一度十分混乱。

整个文人圈子仿佛被卷入了一场无形的风暴之中,各方势力相互角逐,争得不可开交。”

对于锦衣卫所禀告的这些情况,朱洵其实早有预料。

他深知文人之间对于名声和地位的看重,以及在学术和思想领域的竞争心理。

《皇家日报》作为一个重要的舆论平台,其头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然会引发这些大儒们的争夺。

而这种争夺延伸到学子之间,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朱洵一笑,心中已然有了应对之策。

而且朱洵所期望的正是这样的结果。

当这些文人墨客们忙碌起来之后,果然如他所料,再也没有掀起什么大的动静。

如今,众多文人墨客分属于不同的书院,为了自家书院能够在这场竞争中争光出彩,彼此之间必然会展开相互攻击。

诚如世间所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此刻这些文人墨客都在争取同一个有限的利益资源,即《皇家日报》的头版荣耀以及由此带来的名声和影响力提升,那么相互之间产生竞争,进而出现分歧便是必然之势。

此前,他们因无所事事,且有着看似共同的利益诉求,便将矛头一致指向皇帝,试图通过联合发声来达成自身某种未明的目的。

然而现在,利益格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分歧点,他们的矛头自然就会转向内部,转向彼此之间的竞争与对抗。

朱洵不过是略施小计,巧妙地利用了他们的名利之心和竞争心理,便轻而易举地让这群原本看似团结的文人墨客变得四分五裂,完全失去了之前的统一口径和行动一致性。

“很好,朕所期望的正是如今这般局面。”朱洵微微颔首,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缓缓说道。

“《皇家日报》的投稿截止时间也即将来临,这场因争夺头版而掀起的风波也该暂告一段落了。”

“需知,凡事皆有度,物极必反,若任其发展过久,恐生意外之变。故而,是时候对此次事件进行妥善处理了。”

他稍作停顿,接着吩咐道:“那些大儒们交上来的文章,正好与内阁大臣们一同审阅查看。要以严谨公正的态度,从众多文章中筛选出最为优秀之作。”

“此过程需综合考量文章的思想深度、文采斐然程度以及对当下时局的见解等多方面因素。务必做到公平公正,让真正有价值的文章能够脱颖而出,为《皇家日报》树立良好的典范,也为文坛注入新的活力与导向。”

然后,朱洵看向前来禀报的人,挥了挥手道:“你先下去吧,将朕的旨意传达出去,向众人宣布这一消息。”

“要让所有人都知晓,朝廷对此事极为重视,定会以公正之态处理此次文人墨客的文章之争,以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维护朝廷与文坛的和谐稳定之局。切不可有丝毫懈怠,去吧。”

朱洵心中亦有所担忧,他生怕这些文人墨客在争夺《皇家日报》头版的过程中,因过度执着而做出一些极端之举。

毕竟文人之心,有时极为敏感且固执,对于名声与荣誉的追求可能会让他们在某些时刻失去理智。

他们或许会为了能让自己的文章或所属书院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不惜采用一些不当手段,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纷争甚至混乱,这对朝廷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的稳定都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而且,如今时间确实已差不多了。

这一期《皇家日报》的头版筹备工作也该进入收尾阶段。

“是,陛下。”锦衣卫恭敬地应道,随后退下。

他们迅速遵循朱洵的指令,将消息在文人墨客之间散播开来。

这群大儒听闻消息之后,果然如朱洵所料,纷纷消停了下来。

他们心中明白,此刻朱洵已经着手准备选文章,在这个关键节点上,若是再出现什么意外状况,对他们自身而言绝非好事。

他们之前的种种争斗,皆是为了能在《皇家日报》头版上占据一席之地,如今皇帝亲自介入评选,他们便不敢再有过多的小动作,都期望以自己文章的真正实力来获得青睐。

朱洵在让锦衣卫退下之后,便吩咐王承恩去召集内阁大臣们。

他深知此事刻不容缓,越早确定下来越好。

毕竟《皇家日报》并非仅有这一期,后续还会有众多期数。

而这一期作为开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若能尽早顺利完成这一期的相关工作,不仅能够为后续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树立规范的范例,还能及时向外界传递朝廷的文化导向和政策意图。

“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一众内阁大臣们纷纷跪地行礼,声音整齐而洪亮,在宫殿中回荡。

在此之前,许多内阁大臣早已认真翻阅了那些大儒们交上来的众多文章。

他们手持书卷,逐字逐句地研读,沉浸其中良久。

这些文章各具特色,有的引经据典,论证严谨,展现出深厚的学术功底。

有的文采斐然,词藻华丽,读来如行云流水,令人陶醉。

还有些则是针砭时弊,见解独到,对当下的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剖析和思考。

大臣们一篇篇地仔细阅读,越看越觉得难以抉择,那些优秀的文章实在是太多了,令人眼花缭乱。

每一篇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仿佛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让人难以取舍。

终于等到了朱洵的召唤,内阁大臣们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带着那些经过仔细筛选和标记的文章,匆匆赶来。

“各位爱卿,你们看了这些文章之后,感觉如何呀?”朱洵目光扫过在场的内阁大臣们,缓缓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