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众臣各执一词

换源:

  毕竟,百姓是社会的基础,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要颁布如此重大且影响深远的决策,并非易事。

朱洵深知需要与江南这边的内阁大臣进行深入细致的商量探讨。

这些大臣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状况,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至关重要。

不仅如此,那些跟随朱洵一同南下的大臣们也参与其中。

“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一群大臣们整齐地站在御书房下方,他们身着朝服,神色庄重而严肃。

众人的目光皆聚焦于上方的朱洵,气氛显得凝重而压抑。

朱洵此次并未急于向众人全面阐述此事,而是先召集了关乎此事的核心内政大臣进行商议。

来自江南的大臣们与从京城而来的大臣们汇聚一堂,共计十几人。

他们皆是朝廷中的重要骨干,在各自的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才能。

江南的大臣们对当地的民情风俗、社会状况了如指掌,而京城来的大臣们则有着更为宏观的视野和对朝廷政策的深刻理解。

“今日请各位爱卿前来,乃是有一件至关重要之事要与你们共同商议。”朱洵目光庄重地扫过在场的大臣们,缓缓开口说道。

“朕深思熟虑后,决定在南京书院开设一座军事学院。此学院将从百姓和大臣的家中广泛招收学员,无论男女,皆可一同进入军事学院学习。”

他稍作停顿,接着详细阐述道:“然而,为确保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学员素质,必须制定明确的标准和招生范围。”

“经朕慎重考量,招生范围设定为男性年龄在十六至四十五岁之间,女性年龄在十四至六十五岁之间。此规定务必严格执行,不得有丝毫偏差。”

“在这个年龄段内的男女,或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正适合接受军事训练与知识的熏陶;或心智成熟、经验丰富,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军事要义。”

“通过这样的招生标准,我们有望选拔出一批有潜力、有热情的学员,为国家的军事力量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

朱洵越说越激动,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军事学院未来的蓬勃发展和为国家带来的积极影响。

他继续滔滔不绝地说道:“这一举措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创新,更是为了适应国家当前的局势需求。”

“我们要培养的不仅仅是能征善战的士兵,更是具有爱国情怀、纪律意识和战略思维的全面型人才。希望各位爱卿能充分理解朕的意图,积极参与。”

然而,当底下的官员们听闻朱洵提及开设军校一事时,御书房内顿时响起了一阵轻微的议论声,众人纷纷交头接耳,开始各抒己见。

有的官员皱着眉头,心中觉得此举甚是不合时宜。

在他们的观念里,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社会秩序早已根深蒂固,如今既要开设军校,且同时招收男女学员,这实在是打破了常规,违背了他们长久以来所遵循的规矩。

他们认为,让男女混合在一起上学,简直是有悖常理,太不合规矩了。

“这也实在不成体统啊!”一位大臣忍不住提高了音量,神色激动地说道。

“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男女一同上学的先例,此举岂不是将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规矩全然抛之脑后!”

“我们应当尊重传统,遵循既定的礼教规范,不可轻易做出如此离经叛道之事。”

“是啊,陛下。”另一位大臣也附和道,“如今陛下这想法,实在是有些突发奇想。”

“您看,现在突然要弄出个军校来,且不说这军校的设立是否必要,单就这男女同校之事,就足以引起诸多争议。”

“我们应当谨慎行事,不可贸然为之,以免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传统的道德观念。”

底下的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尤其是南京这边的大臣们,讨论得更为热烈。

他们长期身处当地,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朱洵的这个想法表现出了极大的不认同。

在他们看来,这种创新的举措过于激进,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难以预料的后果,对当地的社会风气和文化传统造成冲击。

“进入军校里面军事理论到带兵打仗,从医疗到后勤都要学习。”

而此时的朱洵,全然不顾底下大臣们的议论纷纷,已然滔滔不绝地将剩下的计划完整地阐述了出来。

在他心中,这个办法堪称绝妙,他坚信其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和深远的意义。

朱洵期望通过实行现代化管理模式,让这座即将设立的军事学院在运作上更加高效便捷。

他深知,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局势下,传统的管理方式已难以满足军事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只有引入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才能使军事学院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国家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军事人才。

从北京一路南迁而来的大臣们,早已对朱洵的行事风格和治国理念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他们经历了迁都这一重大事件,心境在岁月的磨砺和世事的变迁中早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面对朱洵提出的诸多创新举措时,他们也逐渐变得更加包容和理解。

尤其是对于朱洵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做法,他们已然接受并认同。

如今,当朱洵提及开设男女同校的军事学院以及相关的现代化管理计划时,他们中的一些人虽起初也有些许惊讶,但经过短暂的思考后,便习以为常。

甚至有一些北京来的大臣,在仔细聆听了朱洵的想法后,心中不禁默默认可,觉得此计划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前瞻性。

他们意识到,朱洵的这些想法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对国家现状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

“启禀陛下,臣等认为此办法实有不妥之处……自古以来,从未有过军事学院招收女子之先例啊。”

一位来自南京的大臣面容凝重,立刻站了出来,言辞恳切且带着几分为难之色,缓缓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