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不可忽视的问题

换源:

  朱洵与各位内阁大臣经过一番审慎的商议,最终把头版文章确定下来之后,便让他们退下了。

此刻,朱洵的内心却依旧沉浸在松山书院仰东院长的那篇《救国十策》之中,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文章所阐述的内容,无论是对国家现状的精准剖析,还是提出的应对之策,都让朱洵由衷地感到其正确性与合理性。

他深知,大明朝如今面临着诸多严峻的问题,而这《救国十策》恰似一把精准的钥匙,恰到好处地契合了大明朝当下的实际情况。

换而言之,这《救国十策》对于大明朝而言,实在是太过于适宜了。

它不仅仅是一篇普通的文章,更像是一份珍贵的救国指南。

朱洵不禁畅想,倘若能够切实按照这些策略去施行,那么拯救大明朝于危亡之中、使其摆脱困境走向繁荣的进程,或许能够大大加快,说不定让大明朝摆脱灭亡危机所需的时间可以缩短一半甚至更多。

“虽说大明朝的江南地区,向来以其繁华昌盛而闻名遐迩,商业繁荣,市井喧嚣,处处彰显着富足与奢华。”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此地的兵力状况实在是令人堪忧。”

尤其是此地过于重文轻武之风盛行,那些文人墨客们,大多沉浸在诗词歌赋、风花雪月之中,舞文弄墨虽有其精妙之处,但却普遍缺乏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与担当精神。

他们热衷于花天酒地的生活,沉醉于纸醉金迷的享乐,对国家的安危和军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这看似繁华的背后,却是国防力量的空虚和民族精神的缺失。

想到此处,朱洵只觉头疼不已。

遥想当初,他刚刚抵达南京这片土地之时,眼前的景象可谓是一片混乱,堪称一塌糊涂。

在朱洵的记忆深处,大明朝在当下这个时期,已然处于一种风雨飘摇、穷途末路的艰难境地。

那时的国家,内忧外患不断,社会矛盾重重,经济衰退,民生凋敝,军事力量也极为薄弱。

尽管他自到来之后,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扭转局势,也确实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然而,他深知,国家积弊已久,这种衰败的局面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彻底改变。

大明朝的复兴之路漫长而艰辛,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坚持。

所以,无论处于何时何地,朱洵始终坚定不移地将强壮国家作为自己的核心使命和不懈追求。

历经诸多艰难险阻,朱洵终于在金城地区成功推动了风气的转变。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京城这边的官员和百姓们的思想逐渐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开始呈现出向上的态势。

然而,当他一路南下,踏上从江南到南京的这片土地时,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大为震惊,着实是大开眼界。

明明大明朝的其他地方四处遭受着灾荒的肆虐,百姓们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已然走到了危机的边缘。

可江南地区,仅仅因为得天独厚的地形优势,一直保持着相当的富有。

这里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丝毫未受到外界灾荒和动乱的影响。

也正因为如此,江南这边的人们全然没有一丝一毫的忧患意识。

他们依旧沉浸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夜夜笙歌,尽情享受着奢华与放纵,各种铺张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

他们似乎忘却了国家正面临着的严峻困境,忽略了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同胞。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朱洵深感忧虑,他深知江南地区作为国家的一部分,不能如此孤立地存在于自己的小世界里。

他必须想办法改变这种现状,让江南地区的人们意识到国家的整体危机,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为大明朝的复兴而努力。

否则,即便江南暂时富有,也难以在国家的整体困境中独善其身,最终必然会受到牵连。

王承恩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朱洵,只见他时而眉头紧皱,口中念念有词,一会儿又抬手扶着额头轻轻揉动,那模样显然是被烦恼困扰到了极点。

王承恩心中明白陛下所忧何事,他深知如今局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给陛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于是,王承恩上前一步,轻声说道:“陛下切勿过度烦恼,当下虽情况不容乐观,但好在已经寻得解决之法,这便是希望所在。”

“况且南京这边的局势目前已暂时稳定了些许,如此一来,后续无论想要如何进行整改,都并非无法解决的大难题。”

他试图以这样的话语来宽慰朱洵,同时也在为陛下分析当前形势中积极的一面,希望能给予陛下一些信心和支持。

王承恩接着又说道:“陛下可还记得初来之时的情形?那时此地还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那些个文人墨客竟为了青楼之事和一些琐碎纷争而聚众闹事,全然不顾国家之现状。”

“如今相较之下,已然是好了一些。然而,真正要做的是好好纠正这股不良风气,引导这些百姓和文人墨客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

“让他们明白国家的兴衰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不能只图一时之乐,而应心怀家国,共同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使南京乃至整个国家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陛下乃圣明之君,定能带领大家走出困境,迎来新的局面。”

朱洵深思至此,愈发觉得此事迫在眉睫,极具必要性,且必须立刻付诸行动。

他深知时间不等人,风气的扭转刻不容缓,任何的拖延都可能导致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朱洵想到此处,便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次日,他再次召集了内阁大臣。

他心中清楚,若要真正掰正当下的不良风气,首要之务便是让相关举措深入人心,广泛传播至民间。

只有让江南地区的百姓全体参与其中,形成全民共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实现风气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