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建设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不能因资金短缺而停滞不前。
这下子,工部尚书如释重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户部尚书脸上也露出了欣慰之色。
众人的需求似乎都得到了满足,然而从表面上看,朱洵好像是吃了亏。
毕竟建设学院本是为了国家社稷,却反倒让朱洵从自己的私库中拿出钱财。
但在朱洵心中,这绝非吃亏之事。
他深知,这是一件极具意义的大事,在大明朝从未有过如此创举。
朱洵深刻地认识到,如果能让女子也拥有公平的机会去读书,那后续的发展必将不可限量。
这一步,是他大胆迈出的一大步,更是跨越时代的关键一步。
他提前将女子推上了政治舞台的边缘,赋予她们与男子一样公平读书的机会,让她们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不是被禁锢在闺房之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朱洵不仅决心建立男子和女子的军校,更是在选拔人才方面果断推行他此前提出的建议。
他深刻地意识到,当下朝堂的建设亟待加速推进。
如今局势严峻,大明朝面临着诸多内忧外患,若不及时革新朝堂格局,充实人才队伍,只会在时代的浪潮中越来越快地被推翻,陷入更为艰难的境地。
“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朱洵看来,这无疑是当前最为适宜的策略,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选拔出各类优秀人才,为朝堂注入新的活力。
诚然,在最初考虑这一策略时,他也曾有过顾虑,担心可能会有人趁机浑水摸鱼,或者招收到一些品行不端、才能不足的人进入官场。
然而,经过深思熟虑,朱洵决定采取严格把关的措施。
他精心设计了一套严密的选拔机制,从人才的举荐、考核到任用,层层把控,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公正透明、严谨规范。
如此一来,既能有效控制住选官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保障官员的品质和能力,又能够扩大选官的范围和氛围,吸引更多有识之士投身朝堂。
朱洵坚信,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最佳办法,它不仅能够为当前的朝堂带来一批新鲜的血液,激发朝堂的活力与创造力,更有望为大明朝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于是,朱洵毫不犹豫地立即行动。
“王承恩,速速去宣旨,准备出一则最新的报告。在这报告的头版之处,加上这样一条重要消息!”朱洵神色坚定,目光炯炯地说道。
“要明确宣告天下,朕决定推行不拘一格降人才之举措!在头版显眼位置加一道醒目题目,但凡有能解出此题目之人,便拥有面见朕的机会!”
朱洵微微停顿,思索片刻后继续说道,“朕将亲自考核这些应题之人,若经考察其确有真才实学,且品行端正,适合为官者,朕当即授予官职,使其能够进入官场,为国家效力。”
“朕此举旨在广纳天下贤才,不论出身贵贱,不论背景如何,只要有才华、有能力,皆可为我大明朝的发展贡献力量。”
“望你等务必将此消息迅速且准确地传达出去,让天下有才之士知晓朕之求贤若渴之心。”
此消息若是传扬出去,想必定会在世间掀起轩然大波。
遥想当初,朱洵提及不用传统科考之时,便已使得众多文人墨客为之疯狂。
他们长久以来遵循的科举之路,突然出现了别样的可能,这无疑打破了他们固有的认知和期待。
而如今,朱洵的举措更为大胆,他不仅意图让文人墨客参与官场的选拔,更是将范围扩大至全国的百姓。
只要能够答对报纸上所设之题目,便拥有机会,如此一来,即便是那些并非文人墨客、未曾系统读书之人,亦都获得了可能的契机。
这无疑为那些读不起书的平民百姓打开了一扇通往青云之路的大门,让他们有了改变命运的希望。
对于众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而言,这是梦寐以求的机遇。
毕竟,在此情形下,只要自身确有真实才学,便有可能直接进入官场,相较那些历经多年寒窗苦读的文人墨客,似乎显得更为容易一些。
这一变革,不仅是选拔制度的创新,更是对社会阶层固化的一种冲击,为那些被埋没在民间的有才之士提供了崭露头角的舞台。
“是是是!”王承恩连忙应道。
方才听到朱洵的这番话时,他心中亦是大为震惊。
他着实未曾想到,朱洵在此时竟然推出了比之前欲取消科考还要重大的举措。
在他的认知中,科考制度由来已久,是选拔官员的传统途径,而如今朱洵的这一决定,无疑是对传统的又一次巨大冲击。
然而,短暂的震惊之后,王承恩转念一想,朱洵这般行事,必定有其深刻的考量和道理。
他深知朱洵心系国家社稷,每一项决策皆是以国家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
而且,王承恩也逐渐明白,扩大官员招收的范围,确实有着诸多潜在的益处。
说不定在这广袤的民间,真的存在一些极具才学,却因各种原因而无法接受系统读书教育的百姓。
若能通过这种方式将他们挖掘出来,为朝廷所用,对于国家而言,无疑是增添了新的力量和智慧源泉。
这些隐藏在民间的人才,或许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才能,能够为朝廷带来不一样的思路和活力,王承恩在心中默默认同了朱洵的这一决策。
这件事情在精心筹备后,于报纸上的第二天正式发布了出去。
果不其然,一经刊出便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了千层浪,获得了极大的反响。
尤其是那些文人墨客们,在得知此事之后,立刻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他们各抒己见,场面一度十分热闹。
“凭什么啊?为何这规矩竟允许那些连书都读不起的百姓也能参与进来?”一位身着长衫的文人墨客猛地一拍桌子,面色涨红,激动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