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明还有救吗?

换源:

  京都。

一架不起眼的马车,深夜出宫,直奔刑部大牢。

两炷香后,戒备森严的大牢门口,马车安稳停下,王承恩也恭敬出声:“陛下,刑部大牢到了!”

“好!”

声音落下,一名身姿挺拔,身着白袍的朱洵应声而出。

他此番深夜前来,就是想亲自见见,这位大明末代战神袁崇焕。

因为不确定身边有没有安插东林党的眼线,所以朱洵这才特意乔装打扮,只带了王承恩一人。

当然,有了王承恩事前打点,两人随后便名正言顺,进入了这个大明戒备最为森严的刑部大牢。

进入之后,空气阴暗潮湿,恶臭气息扑面而来。

堂堂蓟辽督师,战功赫赫的袁崇焕,如今却被囚禁在这种混乱腌臜之地,朱洵的脸色显得无比阴沉。

片刻之后。

鞭笞抽打伴随着怒骂的声音,渐渐传入耳中。

“真是个硬骨头,打成这样了还不招!”

“我说袁督师,我们也不想这么狠心,但您若是不招,兄弟们也交不了差事!”

“就是啊!我看你还是招了吧,也免受皮肉之苦!”

闻声望去,就见两名狱卒一人手持烙铁,另一人不断挥舞着藤鞭。

而牢房之中,就见一个上身赤裸的男人,被锁链吊在铁架之上,披头散发,周身血肉模糊,甚至可见白骨累累。

如此惨烈景象,何止触目惊心。

可即便如此,那人仍是牙关紧咬,愣是不见求饶。

只是抬头的时候,那散乱的长发后面,露出了一个森寒冰冷的笑容。

几名狱卒见状,不由恼羞成怒。

“打!给我往死里打!”

“打到他服软为止!”

可就在这时。

“住手!”

王承恩怒然出声,此刻气的浑身发抖,“刑部重地,尔等却滥用私刑,简直视我大明王法于无物!”

两名狱卒被吓了一跳,回头怒道:“你又是何人?竟敢擅闯刑部,我等乃是奉首辅大人之名,连夜审问此獠,尔等敢阻挠不成?”

韩璜!

闻言,朱洵脸色顿时变得无比阴沉。

王承恩强忍怒意,附耳上前压低声音说了两句。

随后,待两名狱卒猛地抬头,脸上已经是一片煞白,早就吓了个魂飞魄散。

“饶命!”

“陛下饶……”

霎时间,两人跪倒在地,抖若筛糠。

“滚!”

朱洵声若寒冰。

两名狱卒哪还敢停留,登时连滚带爬,逃离此地。

王承恩见状,赶紧上前解开袁崇焕身上枷锁,看着那触目惊心的伤痕,一时间脸上满是不忍之色。

而朱洵此刻,早已杀意滔天。

一个为国尽忠、战场上历经生死的将军,却在这暗无天日的地牢,被活生生打成如此模样!

这让他如何不怒!?

那两名狱卒,该死!

给了王承恩一个眼神后,后者立刻会意。

遍体鳞伤之下,袁崇焕意识显然有些模糊,但依旧低头冷笑道:“尔等是何人?可是韩璜那个老贼,派来专程看我笑话的?回去告诉老贼,袁某何惧一死,但想要我承认莫须有的罪名,痴心妄想!”

饶是酷刑重吏,眼前汉子也依旧不曾动摇,声音铿锵似铁。

朱洵眼中满是疼惜,轻声开口:“袁将军,是朕来看你了。”

话音一落。

袁崇焕猛地抬头,看着眼前熟悉的身影,不由为之一愣。

陛下?

方才还铁骨铮铮的汉子,瞬间红了眼眶:“金兵大举来犯,乃是末将失职之罪。而今陛下龙体初愈,却不忘来这污浊之地,看我一介罪臣,还真是我三生有幸啊!”

话中愤懑委屈,溢于言表。

朱洵闻言,哑口无言。

一时半会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总不能说,把你关进大牢那是崇祯干的事情,跟我朱洵没关系吧。

他只能叹气出声:“袁将军受委屈了。”

闻言,袁崇焕凄惨一笑:“陛下言重了,只是此番失利,皆是罪臣一人只过。还望陛下念在臣昔日功劳,免我族亲一死。”

事到如今,袁崇焕已经对生还不抱任何希望。

是啊!

毕竟满朝文武,谁不知道当今陛下刻薄寡恩,滥用奸臣呢?

而这等誓死效国的忠臣,最后却落到这般田地。

换做任何一个人,又怎么会不感到心寒呢?

朱洵知道,三言两语,并不能改变外人对他的看法,他只能压低声音上前说了两句。

“什么?”

闻言,袁崇焕瞬间瞪大眼睛。

朱洵深吸口气:“袁将军,今日尔所受屈辱,皆朕之过错,朕向你保证,若朕还在一天,便保你不死!方才的话,还请将军谨记在心!”

说罢,朱洵深吸口气,转身离去。

而袁崇焕,则瞪大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朱洵离去的背影。

刚刚他听到了什么?

陛下……竟然在认错?

堂堂天子,竟然向他一个阶下囚认错!

一想到陛下刚刚说的话,袁崇焕顿时目光复杂,思绪万千。

陛下,到底想做什么?

……

离开刑部大牢。

回宫路上,坐在马车内的朱洵正在沉思。

大明的弊病,比他想象的更为严重,尤其是见过袁崇焕这等将才,却沦落至此之后,他感受更甚。

“唉!想我大名武将,先有孙承宗,后有袁崇焕,皆为朝内党羽所害,真是让人惋惜啊!”驾车的王承恩,也忍不住叹气出声。

“你说谁?”

朱洵微怔,随后猛然出声。

王承恩脸色一变,这才意识到自己失言。

是啊!

不论是孙承宗还是袁崇焕,最后都是陛下的下的旨意。

自己刚才所言,岂不是怪罪陛下用人不明。

“陛下,老奴失言,罪该万死……还望陛下息怒!”

岂料,朱洵仿佛压根没听到般,急切问道:“你刚才说的可是孙承宗?”

“是啊!怎么了,陛下?”

王承恩一脸疑惑。

“是啊!前兵部侍郎孙承宗,朕怎么把他给忘了!”

朱洵一拍大腿,声音中抑制不住地激动。

他差点忘了,大明可不止袁崇焕这一位忠臣,还有孙承宗啊!

此人性格刚烈,当年因为得罪魏忠贤而被罢免还乡,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曾为人注意。

直到金兵入关,高阳城破之时,孙承宗满族老小一百多口人,宁死不降,最后尽数被屠戮,惨烈壮举甚至列入史册。

面对金人招安,孙承宗如是说道:“我天朝大臣,城亡与亡,死耳!何须多言!”

如此忠臣,不重用更待何时?

心念及此,朱洵立刻出声:“去!传朕口谕,着孙承宗即刻进京,官复原职!”

“是!”

王承恩由衷称赞:“孙承宗能得陛下器重,乃是其三生有幸!也是我大明之福!”

此话一出,朱洵顿时笑着摇了摇头。

不过是两名武将,还扭转不了明朝灭亡的趋势。

明末的根本问题,远比他想象的更加棘手。

想到这,他忽然叹了口气,看向漆黑夜空。

“你说,大明还有救吗?”

王承恩打了个哆嗦,一脸惊恐地回过头。

“大明国运昌隆,延年永存,陛下何出此言?”

王承恩冷汗都冒出来了。

毕竟这话若是回答不好,可是要掉脑袋的。

岂料,朱洵毫不在意地摇头笑了笑。

是啊!

任谁能想到,存在了两百年多年的大明,竟然会有一天说没就没了。

王承恩不是傻子,既然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他只能苦笑开口:“陛下,如今叛乱四起,皆连年灾祸所致,然此乃天怒,亦有何法?”

朱洵闻言点了点头。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

时至今日,灾民四起、饿殍千里。

而后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蝗灾,八年大旱,九年水涝。

十一年飞蝗蔽天,十三年洪水泛滥,十四年赤地千里,十五年瘟疫橫行……

任谁都想不到,这场千古罕见的灾难,竟然在华夏这片土地上,肆虐了数十年之久。

而连年灾祸,确实是导致了明朝灭亡的导火索。

金兵来犯,朝廷必然募兵征缴,然国库空虚,只能加重赋税,使得民不聊生,故此才出现了李自成等叛军作乱。

而叛军肆虐,朝廷又只能派兵镇压,随后赋税加重,百姓苦不堪言,只能加重叛乱。

国家积重难返,不做改变,就只能慢慢等死!

然而改变,牵一发而动全局,便会加速死亡!

明末的问题,在后世诸多历史学家看来,这是一个无解的循环!

是必死之局!

但是……

朱洵嘴角微微上扬,那是对于别人而言。

穿越而来,又熟知历史的他,早就已经想好了一套解决之法。

见此情形,王承恩顿时愣住:“陛下何故发笑?莫非已有应对之策?”

说实话,不是他不肯相信。

而是天灾大祸,岂是人力可为?

种不出粮食,能有什么办法?

确实,在如今的人眼中看来,这确实堪称无解难题。

但是对于穿越而来的朱洵而言,自然不是难题。

比如说——化肥!

只不过,生产化肥所需要的原料,大都在南部地区,要么如今已经陷于敌手,要么不好开采,所以只能将来再做打算。

但即便如此,朱洵还有另外一种解法。

心念及此,朱洵忽然淡然笑道。

“尔可知道,有一种作物,名曰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