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陈新甲所说的,恰恰与朱洵内心的想法不谋而合。
如今的这个关键时刻,无疑是最为恰当的时机。
当下局势稳定,官员们心存忌惮,正是推行募捐之事的绝佳契机。
于是,朱洵毫不犹豫,当即便下达旨意,命陈新甲率领锦衣卫再度展开募捐行动。
但是这一次当陈新甲前去募捐的时候,众人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极为显著的变化,简直像是来了个三百六十度的超级大转弯。
毕竟,被抄家这件事可是关乎整个家族兴衰荣辱、生死存亡的重大事件。
与整个家族的命运相比,损失些许钱财又算得了什么呢?
总要好过因为强硬抗拒而致使全家人都性命不保,落得个家破人亡的凄惨下场。
所以,即便有一部分文官从心底里极其不情愿拿出自己的钱财,然而在当前这个极其敏感、危机四伏的风口浪尖之时,他们也绝对不愿意成为那率先出头、引火烧身的人。
他们深知,此时与其固执己见、拼死抵抗,倒不如暂且忍耐,宁愿多花费些钱财来买个平安顺遂,也绝不愿意因为一时的执拗和冲动而给自己和家族招来无法承受的灭顶之灾。
也正因如此,就算是陈新甲带着威风凛凛的锦衣卫来到他们的豪华府邸时,他们也是表现得毕恭毕敬,脸上堆满了讨好的笑容,行为举止间丝毫不敢有半分的懈怠和不敬。
“陛下已经明确提出了再次捐募的事宜。各位大人已然纷纷踊跃捐钱,不知李大人此次打算再捐出多少?”陈新甲面带微笑,目光温和地看向李大人问道。
陈新甲再一次主持捐募,这一次李大人的捐款数额比起上次整整多出了十万两白银。
虽然陈新甲只是随口这么一问,然而他这一问却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
其他官员们也开始纷纷暗自估量自身资产。
毕竟,为了家人能够平安无事,也为了平息皇帝可能存在的不满之气,多捐出一些钱财也是无妨的。
大家心里都清楚,在这个节骨眼上,钱财固然重要,但与身家性命和家族荣耀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所以最终,所有的文武百官皆忍痛割爱,纷纷慷慨解囊。
这东拼西凑之下,竟然又凑出了一百多万两白银。
就连陈新甲和朱洵都未曾料到,这些平日里看似低调的文物百官,竟还隐藏着如此深厚的家底。
此番募捐成果斐然,使得国库再度充裕起来,犹如久旱的大地迎来了一场丰沛的甘霖,为国家的发展和各项事务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朱洵下朝的时候,那脸上的笑容就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一般绚烂,自始至终都未曾消散,整个人容光焕发,神采奕奕。
待到了御书房里面,他更是心情大好,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欢快地哼起了轻松愉悦的小曲,那曲调悠扬婉转,他的脚步也随之变得格外轻盈,仿佛踩在了云朵之上。
陈新甲着实没有想到,朱洵仅仅通过短短几招巧妙的布局和安排,竟能够如此神奇地让国库变得这般充裕,那充盈的程度简直超乎想象。
“陛下,不知您打算如何使用这新添的一千万两白银?”陈新甲微微躬身,语气极其恭敬地问道。
其实在陈新甲的内心深处,早就隐隐有了猜测,他觉得这新增的白银估计又是朱洵后续一系列深谋远虑的计谋中的关键一环,或许会成为推动某些重要事务发展的强大助力。
朱洵缓缓侧过头,将目光精准地投向身后的陈新甲,眼神中透露出一抹深思。
其实在他的心中,早就已然有了详尽而周全的打算。
这新多出的整整一千万两白银,早就稳稳当当归入了国库,如同璀璨的明珠般置于众目睽睽之下,接受着天下所有人目光的密切关注。
要知道,这笔数额巨大的财富可不是谁心存妄念想私自侵吞就能轻易得手的。
必须将其光明正大地使用在明处,让每一两银子都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切实地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的繁荣添砖加瓦,从而彰显朝廷的公正无私与担当有为。
任何妄图将其暗中据为己有的想法都是异想天开、不切实际且会遭人鄙夷和唾弃的。
唯有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合理运用这笔财富,才能不辜负百姓的殷切期望,稳固朝纲,让国家的发展步入更加繁荣昌盛的轨道。
但就当下的情况而言,在这皇宫之中,最为急切且大量需要用钱的部门,毫无疑问肯定就是六部。
且看那主管司法刑罚,维护社会秩序与公正的刑部,其在案件审理、监狱管理以及律法完善等方面,无不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
再瞧掌管户籍财经,关系着国家财政收支与经济命脉的户部,日常的赋税征收、财政预算以及救灾赈济等事务。
哪一项不是资金消耗的大户;还有统筹军事战略,保卫国家疆土与安全的兵部,兵员招募、军备购置以及军事训练等诸多环节,无一不是花钱的重点。
而负责工程营造,关乎基础设施建设与民生发展的工部,道路桥梁修建、水利设施兴修以及宫殿城池营造等工程,处处皆需巨额资金投入。
如此众多且重要的事务,区区一千万两白银,对于这规模庞大、事务繁杂的六部而言,又怎么可能足够分配?
所以,可以想见,这六部必定会为了争夺这一笔相对有限的银子而展开激烈的争斗,各方互不相让,甚至有可能激烈到闹得不可开交、头破血流的程度。
那些文臣以往不是常常团结一致,试图形成一股对抗的力量吗?
如今面对这笔有限的资金,正是将他们内部的矛盾激化,从而分解他们的最佳时机。
正因如此,朱洵一点儿都不急于去思索这么大一笔银子究竟该往哪个具体的方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