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入门:《道德经》中的静心之道
在繁华都市边缘,有一座名为“清晖书院”的古朴建筑,青瓦白墙在梧桐树影中若隐若现。22岁的淼站在书院门前,手中攥着母亲临终前留下的泛黄《道德经》,扉页上“致虚极,守静笃”的墨迹早已晕染,却像刻进她心底的烙印。
三个月前,淼还是个在互联网公司996的“社畜”,高强度的工作让她整日处于焦虑与疲惫之中。直到母亲因过度劳累突发疾病离世,这个打击如晴天霹雳,让她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与痛苦之中。整理遗物时,这本《道德经》从母亲的箱底滑落,同时掉落的还有一张字条:“去清晖书院,找明心师父。”
推开斑驳的木门,一股檀香裹挟着古墨气息扑面而来。淼穿过回廊,来到一间静室。屋内,一位身着灰色道袍的老尼正端坐在蒲团上,双手抚琴,琴声空灵悠远,似山间清泉潺潺流淌。待一曲终了,老尼缓缓睁开眼睛,目光慈祥地看着淼:“你来了,淼。你母亲与我曾是同窗,她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
明心师父示意淼在对面坐下,将那本《道德经》轻轻放在案上,说道:“世人皆知《道德经》是哲学经典,却不知其中蕴含着最纯粹的静心修行之道。你可知‘致虚极,守静笃’的深意?”
淼摇摇头,眼中满是迷茫。明心师父起身,带着她来到书院后的小竹林。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你听,”师父轻声说,“风动竹响,这是自然之音。若心不静,便会被这声音扰乱心神;若心能静,这声音便成了天籁。修行,便是让心回归清净。”
回到静室,明心师父翻开《道德经》,指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段:“水,至柔至净,能包容万物,却从不与万物相争。人若能如水般,放下执念与欲望,心自然就静了。”说着,师父取来一个陶碗,倒入清水,又滴入一滴墨汁。墨汁在水中扩散,清水渐渐变得浑浊。
“这墨汁,就如同我们心中的杂念。”师父说,“当杂念涌入,心便不清净。但你看——”她不再搅动,静静地等待。随着时间推移,墨汁慢慢沉淀,清水又逐渐恢复了澄澈。“只要我们让心安定下来,不被杂念左右,心自会恢复清净。”
淼开始跟随明心师父学习静心修行。每天清晨,她都会在竹林中练习站桩,尝试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排除杂念。起初,她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工作中的琐事、同事的纷争,以及母亲离世的痛苦。但每当这时,她就会想起《道德经》中“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教诲,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一次站桩时,突然下起了大雨。淼想要躲雨,却被明心师父拦住:“雨,亦是自然。若因雨而乱了心神,又如何能静心?”淼只好继续站在雨中,感受雨水打在身上的凉意。渐渐地,她不再在意雨水,只专注于自己的呼吸与内心。那一刻,她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内心前所未有的平静。
随着修行的深入,淼开始研读《道德经》的更多篇章。“大道至简”让她明白,生活本不需要那么多复杂的欲望与追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让她学会放下贪念,珍惜当下。她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再追求物质的奢华,而是注重内心的满足。
有一天,一位曾经的同事找到淼,劝说她重回公司,还开出了优厚的条件。若是以前,淼或许会毫不犹豫地答应。但如今,她婉言拒绝了。“我现在才明白,真正的富足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内心的宁静。”
在清晖书院的日子里,淼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修行者。他们一起研读《道德经》,分享各自的感悟与心得。有人说,通过修行,学会了与家人和谐相处;有人说,放下了对名利的追逐,找到了人生真正的意义。淼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对《道德经》的静心之道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个月后,淼向明心师父辞行。她知道,修行并非一定要远离尘世,而是要在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净之心。临走时,明心师父将一本手抄的《道德经》赠予她,扉页上写着:“心若清净,处处是道场。”
回到城市,淼依然保持着在书院养成的修行习惯。每天清晨,她会抽出一段时间静心冥想;工作中遇到难题,她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渐渐地,她发现周围的同事被她的改变所感染,公司的氛围也变得和谐起来。
一年后的一个午后,淼坐在窗前,翻开那本手抄的《道德经》,阳光透过书页,洒在“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的字句上。她终于明白,母亲让她来清晖书院,不仅仅是为了寻找内心的平静,更是希望她能在《道德经》的智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大道——以清净之心,面对世间万物,在喧嚣的尘世中,活出最本真的自己。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