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探究2尚同

换源:

  尚同篇是墨子对于国家之治,中国等级分化观念的想法,何为尚同呢?“尚”在我看来通“上”,同通“统”表面意思就是向上统一的意思,要求天子和百姓的行为的行为相统一,追求的理念是大治,所谓大治用八个字来做比方,就是“天下为公,选贤举能”本篇墨子描述一个理想社会的图景,那就是贤人政治–思想统一–天下大同。介绍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如何建立的,如何能够使这种等级分别更加平衡且趋于稳定,本篇开始墨子就讲到:

“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亨,人异义。其人滋众,其所谓义者亦滋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在人类早期社会中由于没有法治,没有政治,没有天子,所以就造成了天下的混乱,腐朽和不堪,每个人各抒己见,但都不能去认同他门的意见,进而相互攻击已致天下大乱,在当时人与其他牲畜的是无异的,在这种天下混乱的状况下该如何使社会走向文明呢?首先就要确立天子,做天子的前提是天子必定是位贤人,所以墨子说:“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确立之后又要选贤来确定能够处理政事的行政官员进而设立为三公。天子、三公确立后又为了更方便管辖边远地区的百姓,要设立诸侯国,诸侯国的行政长官依然是选贤举能,接下来就是确定里长(地方上的长官)官职确立之后就一个国家就形成了,这就是墨子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体系是如何确立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国家的政治体系建立之后天下的百姓都要完全的服从天子和上级长官的指挥,天子或长官认为是对的,老百姓也要认为是对的,天子或是长官认为是错的,老百姓也要认为是错的,如天子或上级如果有过失要规谏,好的方面要献言献策,如果没有做到这些就要受到惩罚。墨子认为,人不仅要听从上级的命令还要听从上天的指挥,如果与天子保持一致而不与上天保持一致就会招来灾祸,同样国家治理也要运用五刑来约束那些言论不一致的人的行为。何为五刑呢?墨子曰:

“昔者圣王制为五刑以治天下,逮至有苗之制五刑,以乱天下,则此岂刑不善哉?用刑则不善也。是以先王之书《吕刑》之道曰:‘苗民否用练(8),折则刑,唯作五杀之刑,曰法。’则此言善用刑者以治民,不善用刑者以为五杀。则此岂刑不善哉?用刑则不善,故遂以为五杀。”

故墨子曰:“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在尚同最后何为尚同呢?墨子认为此时在本篇出现几个自相矛盾的点,现在我拿出其中做一下对比

1、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访荐之。(上级存在错误及时规谏,有好的意见要提出来)

2、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天子认为对的大家也要认为是对的,国君认为不对大家也要认为是不对的,要学习天子的正确的行为,改掉不正确的行为,要学习天子正确的言论。)

第2段话的矛盾点在于如果天子认为是对的,下级也要认为是对的,与学习天子正确的言论行为是矛盾的,如果天子把错误的行为认为是对的,那下级要不要听从呢?要不要认为是正确的呢?

1和2在逻辑上也是矛盾的,如果下级在言论上能够表达自己好坏的意见劝谏天子,那么就表示在某种程度上与天子或是上级的意见并不是保持一致的。

墨子认为:一个天子又如何能够得到百姓的爱戴呢?而不会得到鬼神的惩罚呢?那就是进行庄重祭祀,保持良好的礼仪,对下级百姓保持公正,努力做事,守御坚固,任用贤良,赏罚分明,因为这是古代圣王天下大治的经验。墨子曰:“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

最后墨子谈到何为尚同呢?“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尚同之说而不可不察,尚同为政之本,而治要也。”当今天下所有人,上到天子王公要有圣王仁心,下到有利与百姓,所以墨子心中的尚同之道就是这样。

我对墨子的尚同观的总结是,在墨子看来一个理想的社会也必定是贤人政治的社会为前提,为什么要服从上级呢?因为墨子认为圣贤是不会犯错的,所以天下的百姓都要服从圣贤的安排,同时也要敬畏鬼神,才能避免天灾降临,他实际上主张的是一个贤人政治模式下的高度集中统一的制度。这种理想虽然不切实际,且违背人性,但是却为我们留下了一张理想社会的画面需要我们自己去重新绘制,也需要后人沿着前任的脉络寻找历史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