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原创作品
兼爱与非攻篇是《墨子》一书中的核心,兼爱之思想也是墨家的理念的根,而非攻之理念是墨家的本,墨家的兼爱是包容一切,无差别的爱,这种思想的初心建立是建立在一个理想社会之上的天下大同理念的初心,初心的基础是博爱,博爱的目的是和谐,和谐的目的是百姓的生存,这种和谐不仅仅是家庭关系之中的和谐,还是天下万物之间的核心,我们结合墨子生活的背景和经历来看,墨子的初心是希望当时的诸侯国能够止戈为武,天下太平,应该说在当时,墨子是经历过战争的,所以我觉得这种主张是带有目的性的。兼爱与非攻也成为了墨家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
墨子认为一个动乱的社会,家庭的不和谐,国家的之间的战争皆来自于没有兼爱,
故墨子曰:“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己。当察乱何自己,岂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己?皆起不相爱。”
墨子从一个人直观的角度是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他只想到,他看到事实以及当时社会现实的情况,但是他对于爱和人自身并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甚至过于感性,他并没有考虑到人性中的这种劣根性问题,人性的劣根性问题是造成天下混乱的根本原因,但结合当时的情况,实然可以理解。
在非攻篇中墨子的一些主张也恰恰是对于兼爱篇做一个最好的呼应,墨子觉得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事情要做一个义人,何为义呢,错的事情,不去反对它,反而称赞它,就是不义,苦吃多了却认为是甜的,更是不义,黑是黑色却说成白色,也是不义,做一件小的坏事大家都去谴责他,都知道是坏事,但是做一件大的坏事去攻打他国大家却赞同他,进攻他,却认为是正确的。
墨子曰:“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天下真正的君子就是那种能够分清黑白,明是非的人,明是非而不附和恶的人是真正的义人。所以我是非常赞成这种思想的,恰恰当前中国的社会就是有很多这样的人,不爱人是为不仁,不知黑白者就是不义,不仁不义那就跟牲畜没有区别。
墨子说:“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里表现了墨子兼爱思想的中的核心,那就是我们刚提到的无差别的爱,就是爱别人如何爱自己一般,爱他国就像爱自己的国家一样,这种无差别的爱是墨子的理想,但确实是这个长久以来我们这个社会所做不到的,甚至是一种单纯且不切实际的想法。
墨子在非攻最后说到:“今且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今欲为仁义,求为上士,尚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非攻’之为说,而将不可不察者此也!”墨子也在非攻中分析了战争的带来的危害,以真实的历史事件来分析战争带来的前车之鉴,揭露战争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苦难,国不像国,人不像人,冤冤相报何时了呢?这样的情况一直在发生,从未有改变。可以说墨子的心中非攻就是和平,对于天下所有人来说对于国家最有利的事情就是和平,尤其在那个诸侯分割的年代里更成为了士大夫阶层最普遍的愿望。
兼爱和非攻分别代表了仁和义,无论在任何时代,学会爱人者称之为仁,“仁”通“人”非人者不仁。义即是不攻、非攻,攻者而不义。所以仁义的意义就是能爱人而不去攻击他人。宋濂评价说:“篇中议论,俱是格言。人能依此做去,更无人我恩怨之分矣。末句总收上去,总见当兼爱而不可相恶。”墨家的兼爱非攻可以说与今天西方社会主流的基督教普世思想是比较接近的,西方的普世精神是由“神”上帝来约束的,而且具有很大的约束力,而中国这个社会自古以来是没有一个具体的宗教观念的,中国人则是依靠于道德而生存,而道德的约束力确是非常有限的,不具有强制性,仅仅只局限于那些基本的生活准则上,而没有深入进更深的精神层面上面来,所以兼爱非攻这种理念在中国也只是知识分子口中的一种理想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