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信仰之源

换源:

  清晨,闲云部落被初升的太阳镀上一层金色光辉。宋咸鱼早早醒来,站在客房门前的小院中,看着村民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活动。与外界不同,这里的人们行动不紧不慢,却又井然有序,每个动作都经过精心设计,避免任何不必要的消耗。

“睡得还好吗?”老闲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宋咸鱼转身,微笑着点头:“非常好。这里的床铺看似简单,却异常舒适,仿佛专为人体设计。”

“那是自然,”老闲笑道,“我们在每个细节上都追求最大的舒适与效率。来吧,趁着早晨凉爽,我带你们参观部落,讲讲我们与懒神的渊源。”

叶清凉也走了出来,三人一同沿着部落的小径漫步。晨曦中的闲云部落宁静而美丽,各处绿植茂盛,清泉叮咚,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与外围的荒漠形成鲜明对比。

老闲带领他们来到部落中心的一座古老建筑前。这是一座小型祠堂,外观朴素,但每一处细节都精心雕琢。祠堂门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简单的两个字:“懒神”。

“这是我们部落最古老的建筑,也是信仰的中心,”老闲推开门,邀请两人进入,“建于四百多年前,正是我们部落创始的时代。”

祠堂内光线柔和,中央供奉着一尊木雕神像。神像形象与他们在流沙镇、清闲镇所见相似,但细节更为生动:神明面容和蔼,双目微闭,嘴角带着一丝智慧的微笑,整体给人一种既慵懒又睿智的感觉。

祠堂墙壁上挂着许多简朴的画卷,记录着部落的历史。老闲指着最古老的一幅画,开始讲述闲云部落的起源。

“大约四百年前,这里只是荒漠中一个小小的绿洲,住着几户逃难至此的普通人家。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苦苦挣扎,生存艰难。”

老闲的声音平缓而有力,仿佛在讲述一个古老而神圣的传说。

“有一年,绿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干旱,水源几乎枯竭,人们准备放弃这里,再次踏上流浪之路。就在此时,一位神秘的修士出现了。”

宋咸鱼和叶清凉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他们能感觉到这个故事与他们寻找的答案密切相关。

“那位修士看上去十分普通,穿着朴素的灰色长袍,没有华丽的装饰或强大的灵力波动。但他的言行举止却透露出一种超凡的智慧。”

老闲指向下一幅画卷,画面上是一位长发飘飘的修士,正在教导村民们建造某种装置。

“他教会了我们的祖先如何在沙漠中寻找深层水源,如何设计简单而有效的灌溉系统,如何利用沙漠特有的植物获取食物和药材。更重要的是,他传授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

老闲闭目引用道:“勤奋是为了更好地休息,休息是为了更高效地工作。这句话成为了我们部落的核心信条,世代相传。”

“这位修士在部落中停留了多久?”宋咸鱼问道,内心已有所猜测。

“据记载,只有短短三个月,”老闲回答,“但这三个月彻底改变了部落的命运。他不仅传授了实用的知识,更教会了人们用智慧代替蛮力的思维方式。”

他们来到下一幅画前,画面描绘的是修士离去的场景。修士背影孤寂,走向无尽的荒漠,天空中浮现出一个模糊的“懒”字。

“离开前,修士告诉我们的祖先,他所教导的并非独门秘技,而是懒人哲学的一部分——真正的智慧在于找到最省力的方法完成必要的任务,将剩余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和创造。”

老闲的目光变得深邃:“他说自己是懒神的追随者,正在寻找真正的天地同懒之境。后来,我们的祖先将这位恩人尊称为懒神使者,甚至怀疑他就是传说中的懒神本人。”

宋咸鱼心中一震,不由自主地摸了摸胸前的玉佩。这位神秘修士提到的“天地同懒”正是他修炼的核心功法,这绝非巧合。

“从那以后,我们部落开始系统地实践和发展懒人哲学,”老闲继续讲述,“每一代人都在前人基础上创新,发明更多节省劳力的工具和方法。我们相信,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才能让心灵获得更多思考和创造的空间。”

他带领两人沿着墙壁一幅幅画卷走过,展示了闲云部落四百年来的发展历程:最初简陋的灌溉系统逐渐演变成复杂的水利网络;原始的风车发展成多功能的动力装置;粗糙的居所改进为舒适而高效的住宅。每一步改进都体现了“懒人哲学”的精髓——用最聪明的方法,做最必要的事。

“这正是我们逍遥门的核心理念,”叶清凉惊叹道,“这种一致性太不可思议了。”

老闲意味深长地笑了笑:“真理只有一个,只是表达和实践的方式不同。你们所谓的懒人修仙,与我们的懒人哲学,本质上是相通的。”

离开祠堂后,老闲带他们来到部落的图书馆——一座用红砖和棕榈叶建造的宽敞建筑。内部藏书虽然不多,但每一本都经过精心保存,有些已经有数百年历史。

“这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老闲指着一排古老的手稿,“记录了历代部落智者对懒人哲学的思考和实践。其中最重要的是这本。”

他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本封面已经泛黄的手稿,上面写着“懒语录”三个古朴的大字。

“这是当年那位神秘修士留下的言论集,由我们的祖先整理成册,后人不断补充注解。”

宋咸鱼恭敬地接过手稿,小心翻阅。里面记录的许多思想确实与他从懒神神识中获得的理念高度一致,甚至有些表述几乎一字不差。

“你们相信那位修士就是懒神本人吗?”宋咸鱼问道。

老闲沉思片刻:“我们不敢妄下定论。但无论他是谁,他的智慧确实帮助我们在这片荒漠中不仅生存下来,还创造了独特的文明。对我们来说,他就是懒神的化身或使者。”

整整一个上午,老闲带着两人深入了解闲云部落的历史和信仰。午餐时,他们在部落的公共餐厅享用了特色美食,所有食材都来自绿洲自身的生产,饭后小憩,正是“懒人哲学”的实践——适当的休息能提高下午工作的效率。

休息时,宋咸鱼翻阅着“懒语录”的复制本(老闲特许他们临时抄录),越读越是震惊。其中一段文字特别引人注目:

“修行之道,在于与天地共振,达到天地同懒之境。所谓懒,非怠惰,而是顺势而为,省力而行。天道运行自有规律,人若能心随天转,便可借天地之力为己所用,事半功倍。”

这段话几乎是他功法核心理念的完美表述,让宋咸鱼确信,四百年前来到闲云部落的神秘修士,必定与懒神有着密切联系,极有可能就是懒神本人,或者是懒神的某种化身。

“到现在,我越发确信,”宋咸鱼对叶清凉说,“我们一路上见到的懒神信仰、流沙镇的卓闲老人、闲云部落的历史,所有这些线索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懒神的思想和影响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深远,而他留下的某种重要传承,很可能就在这片荒漠深处。”

叶清凉点头赞同:“而且,闲云部落的存在证明,懒人哲学不仅适用于修真者,也适用于普通人。这种智慧的普适性,正是它价值所在。”

透过窗户,宋咸鱼望向远方的荒漠。他感到自己离懒神的秘密越来越近了,而这个古老智者留下的思想体系,或许正是解决当前灵力危机的关键所在。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