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老臣有话说!

换源:

  “方才那小公子说‘饼是根基’,可算说到咱们心里去了。

当年韩王迁的时候,我家那口子被征去修城,三个月都没见着一粒粮……”

“老嫂子可别说这些了。”

另一个老妇赶紧拽她的衣袖,警惕地看了张良一眼,“如今大秦统一了,只要能让咱吃饱饭,谁当皇帝不都一样?”

张良脚步稍微停了一下。

他记得十年前新郑城破那天,也是胡饼香飘满街。秦军的战旗卷着血冲进城门时,他蹲在米市后巷,看着母亲把最后半块饼塞进他怀里,自己却被乱箭射死。

现在这胡饼香,还有“吃饱饭”的话钻进鼻子里,比当年的血腥味还让他喉咙发哽。

“阿爹你看!”

前头传来小孩的欢呼声。

张良抬头,看见一个穿粗布短衣服的小娃举着块烤红薯,正往观礼台方向跑,喊着:

“方才小公子说要让天下人都有热乎饭吃,阿爹阿娘以后不用饿肚子啦!”

小娃的父亲追上来,粗糙的手揉了揉他的头发,说:

“傻小子,小公子说话算数,咱就等着瞧。”

他抬头看着观礼台,晨光里扶苏的身影已经很近了,又说:

“要是真能像天幕里说的,商队进六国送粮,咱们这些被战火折腾的老百姓……倒也不是不能认这个主子。”

张良摸了摸臂弯里的兵书,手指因为用力都发白了。

以前他一直觉得,六国遗民的血泪是最好的火种,只要一把就能烧穿秦宫的琉璃瓦。

可现在听了这些话,他忽然想起刚才天幕里那个蹲在灶前分饼的小扶苏,那团火光把他眼睛照得发亮,好像真能把天下人的寒夜都照亮。

“公子?”

书童的声音从巷口传来,“该去驿馆了,项先生派人来催了。”

张良答应了一声,却没动。

他望着远处“大秦永固”的木碑,风在耳边吹过,好像又听见扶苏说“大秦为万世开太平”,这九个字像根针,扎在他筹谋多年的反秦计划上,把他的计划都打乱了。

张良站在巷口,好久都没回过神,脑子里一直想着百姓们的话。这时候,观礼台上,一场关于大秦未来的讨论正开始呢。

观礼台上,扶苏被嬴政叫到跟前。

少年的黑衣服上沾着草屑,发冠也有点歪,但眼睛里还是亮亮的,说:

“儿臣刚才看天幕里的自己说‘饼是根基’,突然想起去上郡的时候,蒙将军说燕赵之地还有百姓吃榆树皮。

要是能先派商队到六国腹地,带上粮种、医书、农具,再教他们秦法……”

“慢慢说。”

嬴政用手指敲了敲桌子,嘴角带着笑。

他看着这个总爱跟着自己批奏折的大儿子,想起昨天在宣室殿,扶苏拿着《商君书》问:

“父王,要是能用粮米换民心,不比刀兵省事吗?”

“儿臣的意思是,”

扶苏舔了舔干巴巴的嘴唇,手指不自觉地卷着腰间的玉佩,“先让商队当眼线,救济老百姓的同时宣扬大秦的好处,等他们过上安稳日子,再灭剩下的诸侯国,百姓就不会像对韩魏那样反对了。

至于统一的口号……”

他停了一下,“等天下人都吃上热饼了,再喊‘书同文,车同轨’,可能更好听些。”

殿里安静了一会儿。

李斯摸着胡子笑着说:

“殿下这个主意真好啊!

商队表面是做生意,暗地里是布下一张网,六国贵族有多少粮食,老百姓有多大怨气,都能摸清楚。

等时机到了,不用打仗就能收服民心。”

他转向嬴政,膝盖弯了一点,“老臣愿意领命去办,三天内就把商队的章程呈给陛下。”

嬴政看了看殿下的青铜编钟,嬴政说:

“准了。明天让少府拨三万石粟米,再挑二十个会说六国方言的人。”

台阶下立刻响起一片“陛下圣明”的声音。

可就在这时候,一个苍老的声音突然提高了:

“陛下!”

众人都顺着声音看过去,看见淳于越扶着青铜酒樽站起来,白色儒服上还沾着刚才跪坐时的草屑,说:

“老臣有话说!”

........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