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苏离那语气轻飘飘的话语,嬴政不禁为之一怔。
他目光微微闪动,心中暗自揣测:“莫非……这焚书之举,本就顺应着冥冥之中的天道?
又或者,苏先生的话暗藏玄机,别有深意?”嬴政眉头紧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他的脑海里各种念头如潮水般翻涌,试图从苏离简短的回答里探寻出更深层次的含义。
一旁的李斯见状,心中满是无奈,暗自轻轻叹了口气。
他在心底默默反思,难道自己真不该劝谏陛下前来询问苏离?
苏先生的确一派孤云野鹤之姿,周身散发着仙风道骨,超凡脱俗。
可这般世外高人,想来对朝堂上这些纷繁复杂的政事,本就不会太过在意吧。
苏离将嬴政与李斯二人的反应尽收眼底,眉头不经意间微微一挑。
实际上,对于焚书坑儒这一历史事件,苏离心中再清楚不过,其对大秦而言,可谓利弊参半。
所谓焚书,焚烧的大多是百家典籍,而坑儒一说,坑害的未必全是儒生,更多的是那些招摇撞骗的方士。
从有利的一面来看,此举能有效扫除大周分封制遗留下来的弊端,对大秦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弊端也同样明显,焚书坑儒并未从根本上清除六国旧民心中妄图颠覆大秦的思想。
就拿那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来说,这般言论依旧能在民间广为流传,便是有力的证明。
在苏离眼中,焚书坑儒这一举措,在贯彻秦始皇大一统理念的道路上,仅仅迈出了一半的步伐!
但苏离对此并不打算过多掺和。
在嬴政心中,他的形象大概始终是一位一心向道、远离尘世喧嚣的修行之人。
那便维持好这个形象即可,何必自找麻烦,去涉足这波谲云诡的朝堂政事呢?
就在这时,嬴政再度将目光投向苏离,神色间带着一丝试探,缓缓开口道:
“苏先生,当今天下,边远地区尚未完全安定,六国的残余势力仍在暗中蛰伏。
若此时贸然推行焚书之令,是否会留下隐患?先生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想必通晓天机,能否为朕卜算一卦,以解朕心中之忧?”
听闻此言,苏离心中暗自好笑,原来嬴政也清楚焚书坑儒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啊……此时嬴政所担忧的,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可不正是扶苏日后劝谏他的那些话语吗?
通过这一番交流,苏离心中更加确定了自己的猜测,在历史进程中,扶苏触怒嬴政,
关键不在于扶苏具体说了什么,而在于他的理念是否与秦始皇所追求的大一统相契合!
既然嬴政已经问到了,苏离稍作思索,还是缓缓点了点头,说道:“陛下的来意,其实我早已知晓。
在陛下到来之前,我便已为此事卜算过了。”
苏离心中清楚,这哪用得着卜算,作为一个熟知大秦历史的现代人,对于这段短暂却又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他可是了如指掌。
而嬴政与李斯听了苏离的话,不禁双双瞪大了眼睛。
苏先生……果然神机妙算,未卜先知!
这也难怪,像苏先生这般超凡入圣的仙人,又怎么可能不通晓占卜之术呢?“烦请苏先生为朕解惑。”
嬴政神色郑重,语气中满是期待。
苏离轻轻挥动衣袖,面容平静如水,神色间透着几分神秘莫测:“天机不可泄露。
不过,若陛下有心,不妨在焚书之时,特意留下一些传承。”
苏离心中明白,即便秦始皇下令焚书,能够焚毁一些当世流传的典籍,但以秦朝仅仅十五年的统治时间,根本不可能让那些经典彻底失传。
所以,倒不如顺应形势,特意留下些传承,这样或许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挽回大秦的口碑。
“留下传承……”嬴政微微皱起眉头,心中满是疑惑。在他的观念里,既然决定焚书,那就务必做得彻底,斩草除根!
如若有违抗者,便立下严苛的律法,一旦发现民间有私藏典籍之人,定要按律严惩不贷!
可如今苏先生却建议特意留下传承,这是为何?
“难道说……在先生看来,这些典籍日后还有大用?”
嬴政不禁暗自思忖,难道这些被焚毁的典籍,在未来也能为加强大秦的大一统发挥作用?
然而,对于嬴政的询问,苏离并未做出回应。
他只是双手背负在身后,静静地伫立在原地,沉默不语。苏离心中暗自想着,开玩笑!
这哪能随便回答,此事可涉及到秦始皇最为看重的大一统理念。
要知道,就连扶苏前去劝谏嬴政,都落得个被打发去修筑长城的下场,更何况是自己呢?
况且,焚书和坑儒并非在同一时间发生,谁又能预料到之后秦始皇坑儒之时,会不会突然性情大变,对这些方士以及鬼神之说彻底失去信任?!
但看着苏离的这般反应,嬴政心中的思索反而更加深入、细致了。
“或许……百家着作之中,并非全然无用,其中也有一些内容能够为我大秦所用!”
嬴政心中豁然开朗,“而若是日后,我大秦在发展过程中,确实需要这些着作之时,便可以直接启用这些留存下来的传承。
苏先生这是在委婉地提醒朕啊!”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