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太子而已,有什么可激动的?(求一切,一切,切……)

换源:

  一声尖叫划破了东宫的寂静。

侍卫们破门而入,发现太子爷脸色发白、浑身战栗,瘫坐在地上。

眼睛死死盯着面前那可血淋淋的人头——是陆谦!

“护驾!”

侍卫们迅速将太子赵桓围在中间,警惕的四处张望着。

殿门紧闭,窗户也都没有打开的痕迹。

刺客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的把人头送进太子寝宫的?

吧嗒!吧嗒……

几滴鲜血掉在了一个侍卫的脸上。

他疑惑的抬头向上望去,不由也惊恐得大叫一声。

只见八颗面色狰狞的人头悬挂在太子寝宫的屋顶,犹自不住的渗着鲜血。

太子赵桓生病了,而且一病不起。

收到消息的赵佶大骂他活该。

可毕竟是自己儿子,赵佶就是再不喜欢也还是派了御医前去诊治。

太医回来禀报赵佶,说太子是惊吓过度,应该缓几天就好了。

赵佶一猜就知道肯定是老二干的好事。

瞧见没?这才叫手段!

赵桓是真的一病不起了。

他每日一闭眼,那八颗血淋淋的人头就在眼前晃来晃去。

这件事他又不敢声张,那八人都跟刺杀燕王有关。

既然人头都神不知鬼不觉的挂到了他的屋顶,那岂不是要取自己的人头也是易如反掌。

两日后,赵楷押解着无数的金银财宝进京了。

赵佶亲自出城十里迎接。

城中百姓也自发的夹道欢迎。

整个汴京城张灯结彩,万人空巷。

百姓们发自内心的欢迎赵楷。

诛六贼,败宗望,救太原,克云中……

大宋不但收回了丢失百年的燕云十六州,还收复了许多汉唐故土。

“听说燕王让金国胡虏赔了大宋一亿两黄金呢!”

“我的天呐,那我等小民往后岂不是要少绞许多税了?”

“那必须的,听说朝廷上的相公们已经准备取消农税了!”

“真的?太好了,回去就给燕王殿下立生祠,乞求上天保佑燕王殿下长命百岁!”

……

种花家的百姓自古就是最朴实的。

谁能让他们吃得饱穿得暖,他们就支持谁。

祭过太庙,回到宫中,先是封赏了对金作战的有功将士。

然后赵佶又宣布了两件大事。

“刘英,喧旨吧!”

“诺!”

刘英上前展开诏书念了起来:

“废皇太子诏……”

一言既出,满朝寂静。

如今的朝堂上都是正直之士。

太子无才无德而忝居储位,已经让他们不满了。

前几日刺杀燕王的消息传出,更是让他们愤怒不止。

这太子之位,早该换燕王了!

刘英继续念道:

“皇太子赵桓,地惟长嫡,位居明两,而邪僻是蹈,疏远正人。

……纳邪说而违朕命,怀异端而疑诸兄

……岂可守器纂统,承七庙之重,宜废为庶人。

今褫夺皇太子位。”

赵楷不悲不喜,静待诏书宣读完毕。

赵桓卧病不起,诏书由内侍送往赵桓处。

刘英又展开了另一道诏书。

大臣们纷纷翘首以盼,该册封新太子了。

刘英清清嗓子。

“自古帝王继天立极容、抚御寰区,必建立元储……

皇子赵楷、日表英奇,天资粹美。

……授赵楷以册宝,立为皇太子。

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

诏书念完,赵楷波澜不惊。

太子而已,又不是皇帝,有什么可激动的?

“儿臣谢吾皇隆恩!”

赵楷平淡的反应令赵佶大大赞赏,也让群臣佩服不已。

这叫什么?

什么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什么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赵楷就是!

想想当年赵桓被册立为太子时那得意洋洋的样子,赵佶和大臣们对赵楷更加满意了。

大臣们赶紧上前恭贺:

“吾皇圣明,恭贺太子殿下!”

赵楷向大臣们还礼,以示谢意。

册封完毕,赵楷确不愿意去东宫居住。

说不忍看兄长赵桓落魄,让天下人笑话老赵家兄弟俩同根相煎。

赵楷请旨,继续镇守燕山府。

赵佶虽然不舍,但拗不过宝贝儿子,也就准了。

不过再三交待,让他常来京城看自己。

朝廷减免赋税的旨意终于下来了。

即日起,大宋免除农税,商税改为三十税一。

消息一出,汴京的百姓又沸腾了。

老百姓终于有好日子过了,这都是太子殿下的功劳。

然而天下之大,总有那么些异类不让你好过。

朝廷减负的诏书还没传遍天下,陶俊、贾进就在相州作乱了。

二人聚兵数万,地方州府剿贼失利请求朝廷派军围剿。

赵佶不由头疼,总有刁民想害朕呐。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