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路见不平,西门大官人强抢民女

换源:

  赵佶现在小日子过得甚是滋润。

朝中事物有李纲那些大臣们处理,军事则全甩给了太子赵楷。

些许蟊贼作乱,交给太子去处理就好了。

赵楷在回燕山的半道上收到了诏书。

陶俊、贾进在相州作乱?

相州?他猛然想起一个人来——岳飞!

由于自己的出现,使得金兵南下未遂。

大名鼎鼎的岳武穆,恐怕还在相州做愤青呢吧。

换上便装,赵楷带了一百多亲兵化作商贾,改道相州。

太子仪仗仍然大摇大摆的往燕山府而去。

相州下辖安阳、永定、汤阴、临漳、邺、林虑六县。

地处中原腹地,人口众多,物产丰富。

陶俊、贾进作乱必有原因。

历史上的大宋朝虽然是被异族灭亡的,可农民起义的次数却一点也不必其他王朝少。

原因何在?

还不是老赵家对百姓压榨太重。

大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掌天下。

光大小官员就有几万人。

这些家伙本事不见得有多大,俸禄确实历朝历代之最。

冗官、冗兵、冗费压得百姓直不起腰来,不造反才怪了。

赵楷等人来到了相州境内,一路所见净是些面黄肌瘦的百姓。

他们和汴京城的百姓不同。

天子脚下就算那些贪官污吏再怎么跋扈也是会留些余地,否则被告到开封府去,总少不得诸多麻烦。

可是相州不同,这里天高皇帝远,地方官完全一手遮天。

路边有不少叫花子,他们大多是出来讨饭的农民。

专业叫花子洪七公一眼就能认出来。

看到有商贾路过,这些饥民立刻围上来讨赏。

“这位大官人行行好,给点吃的吧,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大官人行行好……”

几十双黑乎乎的脏手拿着破碗,伸长了脖子祈求者。

护卫们立刻上前驱逐,不让他们靠近。

看着他们干瘪的身体,麻木的眼神,赵楷忽然心中一痛。

赶紧让护卫拿出一些炊饼和铜钱分给他们。

饥民们还没等护卫将炊饼递过去,就急不可耐地一把抢过,然后狼吞虎咽起来。

果不出赵楷所料,有个老汉噎住了。

赵楷立刻上前将那人扶起,不停地怕打他的后背。

“快,拿水来!”

赵楷亲自喂老汉喝水,终于将噎在嗓子里的炊饼送下去了。

老汉连连磕头感谢。

赵楷让老汉坐下慢慢吃,一边和老汉攀谈了起来。

“老伯,您是哪里人?为何在此行乞?”

“回这位大官人的话,小老儿乃是这相州汤阴人士。

只因今年家里的粮食都交了租子,没有饭吃才不得到此乞讨。”

“可我我听说今年粮食收成不错呀?你们怎么会没有饭吃?”

赵楷十分惊讶。

老汉摇头叹息道:

“唉,大官人有所不知啊。

相州今年粮食的确实丰收了,可是我们欠庄里西门大官人的租子太多了,就算把粮食全交了耶不够还西门大官人的租子呀!”

“那你们到底欠了这西门大官人多少租子?”

“唉,这几年欠的总共加起来快五十石了!”

“五十石?”

赵楷倒吸一口冷气。

宋代1市斤640克,1石合92.5宋斤。

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云:

“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

因此一石粮食就有59200克,即59.2公斤。

老汉家欠这个西门大官人五十石,就是2960公斤,接近三吨之巨。

范仲淹在奏议《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臣知苏州,田出税者三万四千顷,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

可见,大宋就算是富庶肥沃的苏杭之地,大米的亩产最多也不超过二百公斤。

而在北方,粮食产量肯定不如南方。

顶破天也就亩产一百五十公斤粮食。

五十石粮食,相当于十八亩地一年的总产量。

老人家里显然是没有十八亩地的。

“老伯,你家中几口人?有多少地啊?”

问到这里,老汉老泪纵横。

“小老儿原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还有十亩良田。

前些日子,西门大官人带着家丁来收租,我家粮食不够交,西门大官人就要小老儿拿女儿抵债。

小老儿不肯,他们就硬抢。

小老儿的两个儿子上去阻拦,竟被西门大官人的家丁打成了重伤……

女儿……女儿也被他们抢走了!”

赵楷的拳头捏得咯咯作响。

老汉继续哭诉:

“我家没了粮食,两个儿子又病又饿,很快就撒手人寰了!

小老儿我也只能出来乞讨……”

“老伯,你难道就没有报官吗?”

“报了!可那狗知县是西门大官人的姐夫。

他不但不为小老儿做主,还将小老儿乱棒打了出来!”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