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垂拱殿早朝

换源:

  东暖阁中,宋钦宗持续完备大宋复兴之策。

而宫外某一宅院里,数人集会。

若朝中官吏在此,必能识得这些人,礼部侍郎苏轼、御史中丞包拯、吏部侍郎欧阳修等。

这些人毫无例外,皆为旧党之士。

“子瞻(苏轼之字),梁师成之事已查清。”

众人精神一振,望向说话的欧阳修。

“梁师成擅闯宁寿宫欲行不轨之事,被内卫所擒,陛下盛怒,

昨夜便将殿前司指挥使高俅贬为副指挥使、当值的副都指挥使杨戬降为都虞候,罚俸一年,廷杖三十,乃赵勇亲自动手,

我方之人从太医院探得,此二人伤筋动骨,起码两月无法起身;

梁师成乃蔡京与童贯所荐之人,负有失察之咎,故而方有今晨之事。”

众人眼中满是惊诧,梁师成此人他们亦有听闻,却未想到竟敢冒犯后宫。

“永叔(欧阳修之字),此消息确凿否?此等有损皇家威严之事,陛下怎会……”

“此有何奇?皇宫中各方势力所安插之人岂会少?陛下此举,乃是借机立威,向吾等明示,以确立皇权!”

“对啊,吾亦如此认为,不单是警示吾等,亦是敲山震虎,警示蔡京。”

“如此说来,陛下是对蔡京有所忌惮了?”

……

众人议论纷纷,皆面露喜色,虽遭警示,但蔡京一方损失更甚,起码殿前司表面之指挥权已失。

蔡京一党受打压,旧党之机遇便增多。

刚述完事情始末的欧阳修忽道:“子瞻,既然陛下有意打压蔡京,吾等可否趁机弹劾蔡京?”

“不可!”

望着疑惑的众人,苏轼放下茶杯,缓声道:“陛下新登皇位,性情未知,是否借蔡京试探吾等亦不明晰,

欲弹劾蔡京,至少不应由吾等率先出手,交予御史台即可,只要他们出头,吾等便跟上,

况且,仅以昨夜之事扳倒蔡京实非易事,否则陛下早有行动,何必弄出今晨这一出。”

“所言甚是!”

“果然还是苏公思虑周全,吾等钦佩!”

“没错,若吾等弹劾,届时陛下若惩戒,恐伤大臣之心;若不惩戒,又损陛下之威严,日后恐遭刁难。”

……

“吾等虽不可弹劾蔡京,却可令其难堪。”

苏轼此语一出,众人皆愣住,对付蔡京党羽与对付蔡京有何差异?

御史中丞包拯若有所思道:“子瞻所言可是童贯?”

众人恍然大悟。

童贯,身为徽宗之宠臣,权势滔天,与蔡京相互勾结,搅乱朝纲。

“正是,吾料想陛下亦欲动手,只是缺个由头,吾等弹劾,既能削弱蔡京之势力,又可获陛下欢心,事成之后传扬开来,亦能得百姓赞誉,实乃一举多得!”

“且童贯在朝中专权跋扈,本就有悖礼法,此乃吾御史台之职责所在,由吾弹劾最为适宜,无人可挑出毛病。”

“包拯,明日早朝,吾先弹劾,若陛下不许,你便附和,其他人跟上,总之,务必将童贯之罪坐实。”

众人颔首,苏轼接着道:“此事就如此定下了,吾等此刻重新梳理童贯之罪名,推敲罪证。”

“其一,结党营私,扰乱朝纲。”

“其二,贪污腐败,搜刮民财。”

……

直至夜深,众人才将罪证梳理完毕,望着厚厚的一叠,相视而笑,每条罪证皆属实,每条皆足以致童贯于死地。

“苏公,若陛下不……应允,又当如何?”

兴致勃勃的众人脸色骤变,苏轼低声道:“那便死谏!”

未等众人变色,又解释道:“新帝登基,缺乏可用之人,吾等便是,

其次,这些罪证确凿无疑,无人可驳,陛下不会因袒护而杀吾等,否则影响甚坏,日后无人敢说真话。”

众人闻言,心中稍安,再三叮咛后散去。

次日卯时(约早上五点),宋钦宗尚在迷糊中,便被朱皇后唤醒,一番穿戴洗漱后,宋钦宗打着哈欠前往垂拱殿,准备早朝。

所谓早朝,即皇帝于宫殿中听大臣禀报政务。

一路上,宋钦宗皆在腹诽宋代的上朝制度与前朝宋钦宗,着实不合理。

皇帝四更前就得起身,大臣们更苦,住得离皇宫近的,凌晨三点左右便要起床更衣,住得远些的,半夜就得起身,四更就得在宫门外排队。

半夜起身,至酉时(下午五点)下班,工作时长超十四个时辰,能处理好政务才怪。

前朝宋钦宗亦是,为拯救大宋,每日上朝,如此时节,在床上拥着朱皇后岂不快活?

到了垂拱殿,三省六部等大臣皆已集齐,宋钦宗坐上龙椅,众大臣行礼后,季公公上前。

“有本启奏,无本退朝!”

众大臣起身,望向殿上皇帝,即刻发觉异样。

平日殿上除皇帝外,仅有皇帝近身太监李公公,今日季公公身旁竟还立着一名武将,正是王宗濋。

更令众人震惊的是,王宗濋居然佩剑。

要知道,垂拱殿内,武将不得携带兵器入内,现今这是何种情况?

“诸位爱卿,皆无本上奏吗?”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