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钦差大臣之选

换源:

  “陛下,臣等愚昧,望陛下恕罪!”

群臣相视,而后参知政事王安石出列。

“陛下,修水利、筑道路,臣等明白其益,然于千里之外垦荒之举,臣等实感困惑。”

灾地荒田尚多,却远赴异地开垦,此决策仿若迷雾笼罩,令人费解。

“朕自有考量,依令行事便是。”

宋钦宗所提之地,在后世以盛产新谷闻名,曾被尊为地域珍宝。

此时,那能带来生机的作物于南方虽有试种,却仅为少数富贵人家的稀罕物。

官家令民垦荒,实则为来年沈括推广新种预做筹备。

士绅与宗室之地暂难取用,自主开垦或为良策。

待那高产作物丰收,运输便成关键,故修路之举刻不容缓。

若时光与银钱充裕,官家甚至欲造便捷之道,连通京都与诸府,如脉络贯穿国土。

“陛下圣明!此举可使百姓有事可为,心有所安,增田亩、兴水利、防灾祸、散流民,且能省资财,实乃一举多得之妙策!”

王安石盛赞,群臣虽有腹诽,亦随声附和。

不得不说,宋钦宗此以工代赈之法,确为救时良策。

大灾之下,颗粒无收,百姓若能劳作换食,得生机之望,出力又何妨?

“狄咏,修路、挖渠之事交由工部负责。水利工程当重便利与安全,若有决堤之患,朕必问罪!”

“蔡京,开荒事务归户部掌管。选址务必审慎,不可毁林,宜缓而求稳,务使新田即开即种。”

“二位爱卿切记,参与工赈之百姓,口粮不可克扣,腹饱方能力足。”

狄咏与蔡京闻言皱眉,若放开供粮,耗费倍增。

狄咏陈其困境,宋钦宗决然道:“粮事朕会处置,你等但行无妨。”

官家此语,令群臣皆惑。

宋钦宗岂会透露欲对富商开刀、抄粮赈灾之谋?

“好了,再论百姓信从之事。”

“陛下,臣有建言!”

宋钦宗话音刚落,曾布便挺身而出。

“爱卿请讲。”

“陛下,民间村寨大事,常决于族老。类比赈灾,朝廷可选德高望重之朝臣任三边帅臣,总理调粮、修路、水利、垦荒诸事。

臣思之再三,满朝之中,唯李纲与宗泽二位大人可担此任。”

宋钦宗眼眸一亮,此正合心意。

其登基之时,朝堂重臣各有所属。

今欲寻贤能主持赈灾,扭转乾坤。

曾布所提之人,恰是心仪之选。

那李纲,先帝之师,曾任要职,于军事政务皆有建树,如中流砥柱,威望素著。

宗泽历经三朝,为官清正,民间传颂其名,若掌帅印,必能公正行事,不负圣望。

“曾爱卿,详述其由。”

“陛下,先说李纲大人。其为先帝之师,曾掌军事重权,如在东京留守、亲征行营使等职上,功绩斐然,军中威望极高,由其出任三边帅臣,最为相宜,且现居之地距京不远。”

宋钦宗未置可否,轻声道:“再论宗泽大人。”

曾布侃侃而谈:“宗泽大人虽未入内阁,然其仕途履历丰富,历任多职,遍历三朝,德馨望重,民间将其与包拯、司马光等清官并列。

宗泽大人若主理赈灾,必能使钱粮皆用于百姓,涓滴不漏。”

其言落地有声,群臣神色各异。

少顷,宋钦宗问道:“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陛下,臣以为李纲大人不宜出任……”

“莫要空言,若有异议,便推举他人,或自荐亦无不可,朕但求结果。”

宋钦宗打断王安石之言,目光扫视群臣。

既得圣谕,大臣们议论纷起。

三边帅臣之位,虽棘手如烫手山芋,却也是封疆重任。

赈灾功成,仕途亨通;若有差池,身败名裂。

当此国库空虚之际,办砸风险颇高,然新帝初政,必全力支持,利弊参半,实难抉择。

一刻钟过去,众人从起初的窃窃私语,渐至激烈争鸣,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宋钦宗听得心烦,起身道:“朕有事暂离,你等继续廷议,有结果即刻报朕。季公公,在此监看。”

言罢,宋钦宗离殿回阁,对赵勇道:“赵勇,取些点心来。”

俄顷,点心置于案前,宋钦宗食之,稍解烦忧。

而在朝堂之上,群臣相视,皆叹无奈。

皇帝之意已明,非李纲即宗泽,否则便在此长耗。

王安石环顾众人:“诸位,支持李纲大人者站右,支持宗泽大人者站左,有异议者中立,依人数多寡而定,季公公可为见证,如何?”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