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钦宗的话语在垂拱殿内久久萦绕,仿若洪钟长鸣,惊得群臣呆若木鸡。
满朝宰辅、三省六部大员竟皆束手无策,未料这年轻的官家竟似胸藏韬略,能于困局中觅得出路。
“陛下,臣等愚昧,恳请陛下明示良策!”
王安石率先回过神来,躬身行礼,言辞恳切,满是期待。
“其一,调兵之事,依王参政所言,各路但抽调两千精锐即可。大宋各路军卒众多,此数抽调,恰似从浩渺银河取几颗繁星,于军力无损。
再遣东京禁军神机营两千锐卒前往。若此强军尚不能平抚那数千灾民,大宋江山恐将摇摇欲坠。”
“高俅,此事便交予你悉心筹措!务必确保军伍调度顺遂,不得有误。”
高俅领旨,神色凝重,抱拳应诺:“臣遵旨,定当竭尽心力,不负陛下所托!”
待高俅退下,宋钦宗继而道:“其二,筹粮之策。先开官仓,倾尽所有,赈济灾民。
次者,朝廷出资,向当地富绅购粮,以解燃眉之急。
再者,从江南等地调粮,购调之粮,暂计八十万石,务使灾民无断炊之虞。”
“蔡京,即刻从国库拨出四十万两,内库亦出四十万两,共计八十万两,专项用于赈灾购粮。”
户部尚书蔡京微微皱眉,心中虽有顾虑,但见官家决心已定,亦不敢多言,只得拱手应道:“臣领旨,必当妥善措置,确保银两用之得当。”
群臣闻此,皆面露惊愕之色。内库之财,向来视作皇帝私蓄,寻常国事多由国库支应。
幸而今内库充盈,此前清查贪官污吏之家,抄没颇丰,加之后宫妃嫔亲眷闻风而动,主动进献,合计约有三百余万两,故而官家方能有此底气,慷慨解囊。
“陛下,陕西大旱,饿殍遍野,粮价必如脱缰野马,飞涨难抑,恐较平日高出两三倍不止,如此情形,当如何应对?”
“蔡京,朕已有思量。”
宋钦宗言罢,目光投向季公公:“季公公,传今日皇城司轮值指挥使。”
少顷,一名身着劲装、目光炯炯的中年男子大步踏入殿内,单膝跪地:“臣皇城司指挥使赵毅参见陛下!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赵毅,朕命你率一部皇城司卫士速赴陕西各地,协同当地官吏详查灾情、清查富绅存粮。务必星夜兼程,将详情即刻六百里加急传回朝廷,同时送抵京兆府,交予钦差大臣。
再者,严令当地粮商,粮价涨幅不得超进价一成,若有违抗,严惩不贷。敢发国难财者,犹如恶狼噬羊,朕绝不姑息。
刑部、户部各派一名侍郎并数位员外郎、主事同往,处置粮商须三部一致方可施行,务必公正严谨,不得徇私舞弊。”
“臣领旨!必当殚精竭虑,维护粮价平稳,保障百姓生计!”赵毅言辞铿锵,声震殿宇。
当此乱世,须用重典。若不加以管控,百姓那微薄积蓄必被奸商如饿虎扑食般榨干,却仍难购得足够粮食,此乃祸乱之源。
且粮价失控,必如狂风骤起,席卷市场,引发动荡,民怨沸腾之下,恰似干柴遇烈火,极易生变。
“蔡京,如此安排,能否购得八十万石粮食?”
“陛下圣明!有此严令,粮商必不敢肆意妄为,八十万石粮食可期!”
“陛下圣明!”
蔡京率先高呼,群臣纷纷响应,声浪如潮,响彻殿内。
实则宋钦宗另有深意,欲暗中调控粮价,诱使粮商运粮。待陕西粮多之时,朝廷开仓赈济并颁禁令。
开春农耕之际,粮商囤积之粮必如冰雪消融,降价抛售,否则只能积压,化为腐朽。
只需营造运粮盛景,不必皆为实粮,适时打翻一车,令商人们见之即可。
然此策虽妙,实施起来却阻碍重重。这其中关键之人,便是路允迪。路允迪久在官场,深谙世故,且在地方治理上颇有手段。此时宋钦宗便想命他前往陕西,统筹粮商事务,协调各方关系,确保粮价调控与赈济事宜顺利进行。但路允迪如今远在他处任职,若要其赶来,尚需时日,而灾民之危,刻不容缓。
“再论粮食是否充足。依曹彬所言,一月需十五万石粮食,且来年情形难测,八十万石仅能维持五月有余。朕以为,可迁移部分百姓。”
“迁移?”
群臣惊愕,如闻惊雷。蔡京出班奏道:“陛下,此举恐不妥。人口迁移耗费巨大,如同移山填海,此银两用之赈灾,更为妥当。”
“陛下,即便百姓愿迁,途中食宿、安置之地、田亩分配等皆如荆棘满途,困难重重。”
“陛下,如今寒冬凛冽,冰雪封路,迁移恐致百姓死伤无数,如羊入虎口,请陛下三思。”
“罢了!”
宋钦宗抬手制止欲再劝谏之臣:“朕并非要迁百姓至南方。”
“将受灾之地部分百姓,迁至陕西延安、甘肃平凉、宁夏灵武、山西忻州等地。”
群臣再度错愕,往昔迁移多奔南方,然官家所提之地距受灾重区不过数百里,百姓步行月余可至。
且近地亦或受灾,迁移何用?众人心中疑云密布,如阴霾笼罩。
宋钦宗步下丹墀,缓声道:“迁去之百姓,以工代赈,令其大力垦荒,似愚公移山,重建家园。
留于原籍者,亦需组织起来,每三十里于田边修筑小型水利设施,引水灌田,期丰收之望。
若灾民尚有剩余,便修缮官道,连通陕西与东京或南方之路,如脉络贯通,畅达四方。”
言毕,宋钦宗行至殿门,眺望陕西方向,目光凝重,似能穿透千山万水,瞧见百姓的苦难。
他深知陕西近年灾祸连连,旱涝交替,蝗虫肆虐,百姓如处水火,苦不堪言。
若有可能,真想将百姓尽皆迁出,然现实如铁笼困兽,不能为之,唯有提前谋划,似在暗夜寻一丝曙光,盼能寻得生机。
季公公见官家神色,心中暗叹,官家忧心忡忡,所担甚重,犹如泰山压顶,却仍奋力支撑。
沉默片刻,宋钦宗转身回殿,见群臣满脸疑惑,目光如炬,扫视众人:“朕所言,诸位爱卿可明白?若有不明,可即刻奏来,勿要贻误大事。”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