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魏国公韩琦的筹谋

换源:

  “风云将变啊!”魏国公韩琦目光深邃,意味深长地感叹道,身旁的勋贵们却满脸茫然,不明所以。

韩琦已然洞悉,新帝这是要动真格了。之前的封赏、对蔡京的任用,不过是迷惑对手的缓兵之计罢了。如今看来,新帝要么按兵不动,一旦出手,便是雷霆之势,志在掌控全局。从赵勇、王宗濋、李华以及五城巡城司的种种变动,便能瞧出端倪,只是他还捉摸不透新帝的最终底牌究竟是什么。

“都散了吧,回营加紧操练禁军,这段时日都住在大营里,没有我的命令,谁敢擅自离营,按军法处置,严惩不贷!”韩琦翻身上马,率先朝着城外禁军大营疾驰而去。

回到大营主帐,韩琦刚坐下,还没来得及喝口茶,一名信使就被亲卫带了进来。

“大帅,小的是真定府清风驿的驿卒,奉驿长赵新宇之命前来传讯。”

听到真定府清风驿这几个字,韩琦心头猛地一紧,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这清风驿驿长是魏国公府的远房族人,也是他安插在那儿打探消息的眼线。

“左右退下!”韩琦低声喝道,帐中除了他儿子韩之极,其他人都迅速退了出去,“说吧,发生了何事?”

“大帅,驿长让小的告知您,真定府有大军过境,人数不太清楚,但看装备像是种师道将军的西军。按时间推算,这会儿恐怕已经过了相州了!”

仿若一道晴天霹雳在韩琦脑海中炸响,他瞬间站起身来,脸色大变,心中暗叫不好,新帝这步棋下得太出人意料了,竟然调来了西军。

还没等他开口,一旁的儿子韩之极怒声质问道:“不可能!西军远在陕西,若要进京,沿途府县卫所为何没有加急奏报传来?”

“小公爷,相州周边的几座驿站和通往汴京的要道都被皇城司封锁了,凡是进京的公差人员都被扣押。小的熟悉附近的小路,这才得以脱身前来报信。”

“你先下去休息,记住,此事切勿外传。”韩琦缓缓坐下,脸上满是颓然之色。

相州距离汴京不过四五百里路,以西军的行军速度,快则三四天就能抵达。一旦西军突破相州的封锁,加速行军,等汴京的大臣、士绅勋贵们察觉时,恐怕大军已然兵临城下。

这西军的调动权在皇帝和兵部手中,兵部尚书高俅是蔡京的人,但他肯定不知此事,那么能调动西军的,就只有皇帝了。

赵勇、王宗濋、李华、宗泽、五城巡城司……这一系列的人和事在韩琦脑海中不断盘旋,他渐渐理清了头绪。

过了好一会儿,韩琦才轻声叹道:“陛下好手段啊!”

韩之极此时也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低声说道:“是啊,谁能想到陛下会暗中调西军进京,还做得如此隐秘。”

虽说不清楚西军的具体兵力,但韩琦知道,当年宋辽之战时,种师道率领的西军精锐曾立下赫赫战功。如今又过了数年,兵力只增不减,至少也有万人之众。这万人的战斗力,足以抵得上三四万普通军队,其威名远扬,令敌人闻风丧胆。

若是皇城司被部分掌控,侍卫司也能拉拢部分,再加上五城巡城司,这几方兵力加起来至少也有两三万人马。

而禁军的战斗力他心里再清楚不过了,即便加上三百六十位将领的家丁,也顶多和皇帝掌控的这部分兵力打个平手。

况且,这是在汴京。前段时间皇帝废除了一项饱受诟病的旧制,还宣布永不加赋,又妥善处理了陕西的灾情,在百姓心中威望大增。如今只要皇帝振臂一呼,全城百姓定会纷纷响应,全力支持。换做新君,谁能保证还能有如此作为?

“爹,咱们现在该怎么办?是保持中立,还是向皇帝示好求和?”韩之极焦急地问道。

“糊涂!现在去找陛下,岂不是告诉陛下我们已经知晓西军进京之事?陛下若问起消息来源,我们如何作答?到那时,陛下为了大局稳定,难保不会对我们下手。”韩琦神色凝重地斥责道。

韩之极满脸羞愧,意识到自己刚才确实思虑不周,低声问道:“那我们就只能静观其变吗?”

“当然不行,必须有所行动!”韩琦坚定地摇了摇头,“西军进京之事,我们暂且佯装不知,但要向陛下表明忠心。”

“如何表明忠心?一切听从陛下的旨意吗?”韩之极疑惑地问。

“我问你,陛下为何要调西军进京?”韩琦目光炯炯地看着儿子。

韩之极略一思索,回答道:“依目前形势来看,想必是为了铲除蔡京一党。蔡京党羽众多,像高俅掌控兵部,周秋把持吏部,薛翔主管工部,还有诸多官员在朝中盘根错节,他们联合起来势力庞大,甚至能调动部分禁军和侍卫司。陛下调兵,定是担忧他们狗急跳墙,引发动乱。”

“你还忽略了一点,蔡京还有一支亲军,那也是不可小觑的力量。”韩琦补充道,“明日早朝,我会直接弹劾高俅。他前几日因陕西之事已受惩处,如今又在五城巡城司之事上失职,陛下对他早有不满。只是满朝文武无人敢率先弹劾,陛下才有所顾虑。只要我带头弹劾,并联合几位交好的大臣共同进言,陛下必定会将高俅打入大牢。

然后,我会举荐李华担任兵部尚书。如此一来,便能斩断蔡京的一条臂膀。有了兵部的支持,即便禁军中有人仍效忠于蔡京,也只是少数。再加上西军、五城巡城司、皇城司和侍卫司,陛下就能稳操胜券。”

“孩儿明白了,父亲深谋远虑,孩儿自愧不如。”韩之极心悦诚服地说。

“你只需做好自己的事,这几日务必守在大营,密切监视所有禁军将领的一举一动。另外,多派些人手,紧盯京城周边的卫所以及河北方向的军事动态,一旦有任何异常,立即向我禀报。”韩琦有条不紊地安排着。

“父亲,您这样的部署,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彻底站在陛下这边了?”韩之极忍不住问道。

韩琦微微点头,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仿佛已经看到了大宋未来的曙光,他深知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下,唯有顺应圣意,才能保家族荣耀,护大宋安宁。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