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反间计招降杨门父子

换源:

  话说当天夜里,太宗满心烦闷地回到营帐之中,他紧锁眉头,苦苦思索,却始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应对眼前的局面,整个人显得忧心忡忡。这时,心思敏锐的八王察觉到了太宗的异样,他略一思忖,便猜到了太宗的心思,于是上前恭敬地问道:“陛下,您看起来闷闷不乐,是不是在为找不到招降杨家父子的办法而发愁呢?”

太宗听到八王的询问,心中一惊,赶忙问道:“你是不是有什么妙计要献给朕?”八王赶忙跪地,行叩拜大礼后,恭敬地进言:“依臣之见,陛下不妨派人前往河东,施行反间之计,设法让杨家父子归降我朝。”太宗一听,心中大喜,说道:“此计确实精妙,只是恐怕难以找到合适的人去执行啊。”八王又说道:“若要办成此事,非得杨光美前去不可,只有他去,此事才有万全的把握。”

此时,杨光美正好就在旁边,听到八王举荐自己,他立刻走出队列,向太宗上奏道:“微臣虽不才,但愿意担此重任,前往河东。”太宗听后,龙颜大悦,当即赏赐给他千两黄金、千匹锦缎,还有各种珍宝财物,让他即刻启程。

杨光美领命后,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很快就来到了赵遂的府中。他见到赵遂后,奉上了带来的黄金、锦缎等厚礼。赵遂本就是个见钱眼开的小人,看到这么多的财物,顿时喜出望外,眼睛都笑得眯成了一条缝。他急忙问杨光美:“大人乃是天朝大臣,为何屈尊来关照我这偏远之地的老头子呢?大人但有所教,我怎敢不从。”

杨光美见状,便说道:“我家陛下深知大人深受刘主宠信,在刘主面前说话分量极重,言出必从。所以特派我前来,向大人表达一番诚意。其实,河东与中原,原本并无深仇大恨,此次兴兵,不过是想寻求和解罢了。无奈杨家父子自恃勇猛,凭借兵威,从中作梗,致使双方难以达成和好。而且他们作战不利时,就将责任推给河东;一旦打了胜仗,便拥兵自傲。如此一来,刘主必定会对他们大加宠幸,而大人您在刘主心中的恩宠,恐怕就会渐渐减少了。我主希望大人能在刘主面前美言几句,设法疏远刘主与杨家父子的关系,让他们撤兵回去。到那时,我主便与大人商议和议之事,使河东与中原永为兄弟之国。如此,大人您的恩宠只会更加稳固,这般大功,别人可就抢不走了。还望大人仔细斟酌。”

赵遂既收了杨光美这么多厚礼,又听了他这番说辞,心中不禁泛起了邀功妒能的心思,他拍着胸脯说道:“大人放心,赵遂自有办法,定能除掉杨业父子。”随后,他热情款待了杨光美,之后便将他送了回去。

赵遂暗自思量:“我收了宋人这么多礼物,要是不除去杨业,反而让他在刘主面前继续得宠,那岂不是既辜负了宋人,又丢了面子?”于是,他拿着这些金银,四处活动,花钱买通一些人,到处散播谣言,说杨业收受了宋人送来的金珠宝贝,暗中与宋朝勾结,打算一同瓜分河东。等大功告成之后,就与宋朝平分河东之地。这些谣言一时间传得沸沸扬扬。与此同时,他还秘密派人传递消息,告诫众人切勿与宋军交战,不出一个月,就能大功告成。

太宗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大喜,赶忙问杨光美:“此事可信吗?”杨光美回答道:“陛下,依臣看来,赵遂本就是个贪图利益之辈,而且他向来嫉妒杨业,此事必定可信。陛下只需传令各营,坚守营垒,切勿出战,让赵遂能够从中行事,离间杨家父子。等他们内部出现裂痕,微臣便亲自持诏书前去劝降,到那时,山后的杨家军马,自然就会落入我们的掌控之中。”太宗听后,不禁拍手称赞,连声称妙。于是,他立刻下令告诫军中将士,务必坚守营垒,切勿与敌军交战。若敌军前来挑战,只当充耳不闻便是。

此令一下,各营将士果然都坚守不出。刘钧见宋军如此,心中不免犹豫起来,每天只是催促杨业出兵迎战。杨业身为将领,自然要听从军令,可每次点齐兵马,来到阵前,宋军却只是紧闭营门,不予理会。杨业无奈,只得每天无功而返,心中实在是无计可施。而且,此时河东城内谣言四起,都说杨业收了宋朝的金珠,心怀异志,打算背叛河东。杨业心中烦闷不已,可宋军就是不应战,他也毫无办法。

赵遂见时机成熟,便连夜进宫面见刘钧,添油加醋地说杨业收受宋人金珠,意图谋反,如今故意按兵不动,与宋军相互观望,心怀不轨。这一番话,说得刘钧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他当即下令捉拿杨业。赵遂献计道:“陛下,此事容易,只需派二十几个人,趁其不备,便可成事。”刘钧依计而行,派人前往杨业营帐,一声令下,众人一齐冲进营帐,将杨业当场拿下。

杨业毫无防备,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得目瞪口呆,他大声问道:“臣无罪,陛下为何要捉拿我?”刘钧怒目圆睁,破口大骂:“你与宋军暗中勾结,意图谋反,还敢说无罪?”说罢,便喝令将杨业推出斩首。

这时,宋齐丘赶忙进谏道:“杨业父子一向忠心耿耿,为主效力,恐怕其中有误会,陛下切勿轻信谣言,以免误了大事。”刘钧却固执己见,说道:“他有三大谋反的罪证,怎会没有依据?其一,他迟迟不出兵;其二,他出兵也不派人通报;其三,往年他私自与宋朝讲和而归。有此三条大罪,实在难以饶恕。”丁贵也赶忙为杨业求情:“陛下,如今宋军就在眼前,不如等他出战,若不能取胜,再斩他也不迟啊。”刘钧听了丁贵的话,觉得有些道理,这才暂且饶了杨业,责令他退兵宋军。

杨业心中悲愤交加,无奈之下,只得退下。回到营帐后,他将几个儿子召集过来,说道:“此事必定是宋人使用了贿赂之计,让汉主对我们父子产生了猜忌。刚才若不是宋丞相等人力保,我险些性命不保。如今虽暂时免去一死,但汉主对我们的猜忌恐怕难以消除。只是宋军坚守不出,我们该如何退兵呢?”

这时,杨延德上前说道:“父亲不必过于忧虑。既然汉主听信了赵遂的谗言,对我们心存猜忌,而宋军又按兵不动,孩儿觉得,或许这是上天给我们的一个机会,我们不妨顺势归附大宋朝。”

第二天,杨延昭和杨延朗两兄弟出阵挑战,然而,宋军阵营中却没有一人出来迎战。

太宗得知刘钧要诛杀杨业的消息后,赶忙与谋臣们商议招降之计。杨光美说道:“陛下,此时正是招降杨业的大好时机,应当趁机引诱他归降。”太宗皱着眉头说:“朕正愁没有良策啊。”杨光美胸有成竹地说:“臣有一计,不出一个月,不仅能让杨家父子归降我朝,就连河东也能轻易拿下。”太宗听后,顿时来了兴致,急忙问道:“你有何妙策?快快说来。”杨光美凑近太宗,低声在他耳边说了几句“如此如此”。太宗听后,大喜过望,说道:“此计甚妙,若非你,朕还真想不到如此良策啊。”

杨光美欣然领命,径直前往杨业的营帐。他先派人通知杨业自己要来。杨业得知后,心中暗自思忖:“往年正是此人前来议和,我待他不薄,可回去后却让汉主对我心生疑忌。如今他又来,必定有什么说辞。”于是,他先安排二十名健壮的士兵埋伏在营帐外,并叮嘱道:“我若大喝一声,你们便立刻冲进来将他拿下。”一切布置妥当后,没过多久,杨光美神态自若地走进了营帐。

杨业端坐在营帐之中,一动不动,两旁站着他的七个儿子,个个神情严肃。杨业冷冷地问杨光美:“你来干什么?”杨光美不慌不忙地回答:“我特来劝将军归降天朝。”杨业一听,顿时大怒,大喝一声。营帐下立刻冲上来二十个人,瞬间将杨光美擒住,杨业下令将他斩首。这时,杨延朗赶忙劝阻道:“父亲暂且息怒,先听听他要说什么,若说得不对,再斩也不迟。”杨业哼了一声,对杨光美说:“你且说来,若说不通,就别怪我刀下无情。”

杨光美面无惧色,声调朗朗地说道:“我听说,良相选择贤明的君主而辅佐,贤臣择主而事。如今将军前来援助河东,本是想尽忠报国。然而,却遭人猜忌,难以表明自己的忠心,如此下去,大事必败。我大宋君主仁德远播,四方各镇无不敬仰归服,如今唯有河东尚未平定,难道将军觉得河东能长久安稳吗?背暗投明,自古以来便是人们所推崇的明智之举,将军又何必犹豫不决呢?”

杨业听了杨光美的话,半晌没有言语。过了一会儿,他缓缓说道:“我暂且不杀你,你走吧,回去叫你们的勇将来与我一战。”杨光美不紧不慢地退出营帐,故意在拂袖之间,将一封密封的书信掉落在营帐之中,然后离开了。

杨延德捡起书信,与杨七郎等人仔细查看。只见信中写着宋朝如何优待归降之人,还绘制了各种宅邸、车马、服饰等精美的图案,详细描绘了归降后的富贵生活。杨七郎不禁感叹道:“若能过上这般富贵的日子,哪怕只是看一眼,我也甘心了。”杨延辉则说道:“先别声张,看看汉主接下来的态度。若他还是不信任我们父子,我们就归附南朝。”众人便将此事隐瞒下来,没有告诉杨令公。

几天后,刘钧派人前来催促杨业出战,然而,军中粮草及各种军需物资却不再按时供给。杨令公心中愈发慌乱,赶忙与儿子们商议对策。杨延朗进谏道:“并非我们不尽心,实在是这几日军中粮草短缺,士兵们都没了斗志。此时若贸然出兵,恐怕还未交战,自己就先乱了阵脚,又怎能取胜呢?不如先退回应州,再作打算。”杨令公听后,眉头紧皱,说道:“你们若有此想法,日后还有何颜面去见天下豪杰?”杨延德也劝道:“父亲,您也该为大局考虑,如今军士们已有激变的迹象了。”

杨令公见众人意见不一,且刘钧又不断派人来责备,无奈之下,只得下令,趁着夜色,将军队撤回应州。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宋营,太宗得知后,赶忙与众人商议对策。杨光美说道:“陛下,暂且先暂停对河东的进攻,先想办法招降杨家父子。只要杨家父子归降,还愁河东拿不下来吗?如今可派人在应州散布谣言,就说北汉主认为杨家父子抗命不遵、私自退兵,打算联合大辽出兵征讨。他们听到这个消息,必定人心惶惶。我们再派人去劝说,此事必能成功。”太宗觉得此计可行,立刻下令在军中安排人手,将谣言散布到山后地区。

且说杨令公星夜赶回应州,没过几天,就听到了这个消息,顿时军中人心惶惶,士气低落。杨令公整日坐立不安,忧愁之色溢于言表。他的夫人余氏见他如此,关切地问道:“令公从晋阳归来,为何每日都如此忧愁?”杨令公长叹一声,无奈地将刘钧怪罪自己的事情告诉了夫人。夫人又问:“你与儿子们商议过应对之策吗?”杨令公说:“他们大多劝我投降宋朝,可我担心这并非长久之计啊。”夫人说道:“若天朝能厚待你们父子,归降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何必如此忧虑呢?”杨令公无奈地说:“我正是不知宋朝对待我们的态度如何。若待遇还不及汉主,那我岂不是要背负不忠的骂名,到那时,进退两难,该如何是好?”

当天夜里,杨令公心事重重地走出营帐。恰好五郎杨延德进来,问母亲:“刚才父亲说什么事?”余氏便将杨令公的话告诉了他。杨延德听后,说道:“此事绝非偶然。我们父子有辅佐君王的才能,又有平定战乱的武艺,无论归附何处,都必定会受到厚待。”说着,他便将之前捡到的宋人绘制的图展开,详细地指给母亲看。当时,杨令公的两个女儿也在一旁,长女八娘年仅十五岁,次女九妹年仅十三岁。她们听了如此富贵的描述,也纷纷劝母亲去劝说父亲归降大宋朝。母亲说道:“你们先别声张,等我找个机会劝劝他。”

第二天,夫人与杨令公对席而坐,饮酒至半酣之时,夫人开口说道:“妾身听说您整日为出兵之事忧愁,此事确实让人忧虑。如今您身处进退两难之地,时光匆匆流逝,年华渐老,若因此而不能建立功名,实在可惜。不如听从孩儿们的建议,放弃河东,归附大宋朝。如此,上可实现您平生的志向,下可立下不朽的功名,总好过一直埋没在这蛮夷之地,到老也只是个普通的武夫吧?”

杨令公听了夫人的话,心中豁然开朗,欣然说道:“夫人所言极是,我明日便与众将商议归降之事。”

杨令公思索了一夜,第二天,他来到军中,召集诸将,商议归顺宋朝的大计。牙将王贵进谏道:“令公此举固然明智,但须先自重,而后才能得到他人的敬重。应当先派人通知宋主,等他派大臣和勇将带着诏书前来,我们再归降,这样方能保全美名。”杨令公觉得王贵说得有理,于是先派部将张文前往宋营,面见太宗,告知他自己有意归降大宋朝之事。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