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前方哨探的快马疾驰回杨业的军营,带来了辽兵又出动的消息。杨业得知后,立刻召集众将商议。他说道:“既然辽兵再次杀来,咱们先别急着跟他们开战。我军连胜辽兵,如今大军已经挺进到燕幽附近,我打算先派人向朝廷报捷,顺便请求补给,等粮草军饷都充足了,一举平定燕幽之地,再班师回朝。”刘廷翰等将领纷纷点头,觉得杨业说得在理。
于是,杨业派遣团练使蔡岳回京城向太宗奏明情况。蔡岳快马加鞭赶到京城,面见太宗。太宗听说杨业的军队连胜辽兵,而且大军已经逼近燕幽,心里那叫一个高兴。他赶忙询问辽军的最新消息,蔡岳回答说:“辽军将领咽不下战败这口气,现在又增派了兵力,准备再次与我军交战。杨将军目前把部队驻扎在瓦桥关,只是近来军中粮食短缺,所以不敢贸然进兵,特地派我回来向陛下奏明此事。”
太宗听后,与群臣商议对策,他心里琢磨着要不要亲自出征大辽。这时,枢密使张齐贤呈上一份奏疏,上面写道:“圣人做事,向来追求万无一失。虽说百战百胜听起来很厉害,但不如不战而胜来得高明。如果我们能谨慎行事,那些北方的少数民族根本不足为惧,燕蓟之地也不难拿下。自古以来,边疆的纷争,不全是因为少数民族侵扰,很多时候也是由于边境官员处理不当引发的。要是能选派得力的人去镇守边疆各要塞,让他们修筑坚固的堡垒,深挖壕沟,积蓄力量,养精蓄锐,以逸待劳,等着敌人上钩。这就叫选择合适的将领比挑选士兵更重要,依靠人力不如依靠人才。这样一来,边疆就能安宁,河北的百姓也能过上安稳日子。臣还听说,圣明的君主总是心怀天下,哪能仅仅为了争夺那点儿土地,趁着少数民族内乱就贸然行动呢?所以,圣人都是先抓根本,再顾枝节,先安定内部,再抵御外敌。由此可见,五帝三王无一不是先重视根本的。尧舜治理天下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广泛地把恩泽施于天下百姓。怎么施恩呢?就是让百姓生活安稳,得到实惠。百姓生活好了,少数民族自然就会恭敬地前来归附。”
太宗看完奏疏,又拿给赵普、田锡、王禹偁等几位大臣看。赵普看完后上奏说:“张齐贤所说的,正是当下最紧要的事啊。恳请陛下召回杨业的军队,命令守将加强边防戒备,这样幽燕之地就不会给中原带来祸患了。”太宗觉得赵普说得有道理,当天就下诏,派使者去召回讨伐辽国的军队。
再说杨业在瓦桥关接到了圣旨,他又把将领们召集起来,说道:“朝廷既然下令班师回朝,我们得把将士们分成前后两队,依次行军,以防备辽兵追击偷袭。”这时,杨延德站出来进言说:“打仗最重要的就是抓住时机啊!父亲大人您连胜辽军,要是再给十几天时间,咱们直接杀到幽蓟,拿下那片土地献给朝廷,报答朝廷对我们的知遇之恩,那该多好啊!”杨业无奈地摇摇头说:“我也有这样的志向,可君命已经下达,如果不撤军,就犯了违抗圣旨的大罪,就算能立下点儿小功劳,也弥补不了啊。”杨延德听父亲这么一说,就不敢再提这事儿了。
第二天,杨业命令刘廷翰等人坚守遂城,自己则率领本部人马离开了瓦桥关,一路朝着汴京返回。静轩为此还写了一首咏史诗:
“功在垂成诏即行,堪嗟机会竟难凭。陈家谷口忠勤念,千古令人恨不平。”
杨业回到京都后,进宫朝见太宗。太宗对他关怀备至,不仅好言抚慰,还赏赐了丰厚的财物。随后,太宗下令设宴,犒赏出征辽国的将士们,君臣们一同畅饮,尽欢而散。
第二天,赵普向太宗请求辞去丞相之职。太宗惊讶地说:“朕与爱卿相识于微末之时,这么多年来,朝廷全仰仗爱卿扶持,你为什么要辞职呢?”赵普回答说:“陛下,臣已经年迈体衰,实在处理不了繁琐的政务了。恳请陛下可怜臣这把老骨头,准许臣辞去丞相之职,这对臣来说,就如同让死人复活,让枯骨长肉啊!”太宗见赵普言辞恳切,态度坚决,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免去赵普丞相之职,改任武胜军节度使。赵普叩拜谢恩,领命后当天就准备启程。
太宗在长春殿设宴为赵普饯行。酒喝到一半,太宗在席上对赵普说:“爱卿此次离去,朕是成全你的心意。以后朝廷要是遇到急事需要商议,一旦朕下旨召唤,爱卿务必即刻随使者前来,可别辜负了朕的期望啊!”赵普赶忙离席,恭敬地领命。太宗对赵普充满了眷恋之情,还亲自作了一首诗送给他:
“忠勤王室展宏谟,政事朝堂赖秉扶。解职暂酬卿所志,休教一念远皇都。”
赵普捧着诗,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哭着说:“陛下赐给臣的这首诗,臣一定会刻在石头上,将来与臣这把老骨头一同葬于地下。”太宗听了赵普这番话,也不禁为之动容。随后,君臣各自散去。
赵普来到中书省,向同僚宋琪等人辞行,说起太宗对他的恩情,不禁感慨万分,满心都是感激与眷恋。宋琪安慰他说:“主上对您极为赏识和厚爱,如今虽有不舍,但还是成全了您的心愿。依我看,您这次离去不会太久,陛下肯定还会召回您的。”赵普拿出太宗御赐的诗,流着泪说:“臣余生已不多,实在无以为报陛下的恩情,只盼来世能像犬马一样,为陛下效尽心力。”宋琪好言抚慰了赵普一番,然后送他离开。赵普便前往武胜军赴任,暂且按下不表。
第二天,太宗上朝,群臣参拜。太宗对宰相说:“赵普对国家功劳卓著,朕与他相识已久。如今他年事已高,朕不忍心再让他操劳繁杂的政务,所以给他安排了一个好地方任职,还赐诗表达朕的心意。赵普对朕的恩情感激涕零,朕也被他的忠诚所感动,忍不住落泪啊。”宋琪回答说:“昨天赵普到中书省,跟臣说起陛下对他的恩情,还说希望来生能为陛下效犬马之劳。如今又听到陛下这番话,可见君臣之间能有始有终,实在是两全其美啊。”太宗点头称是。随后,太宗任命宋琪、李昉为知平章事,李穆、吕蒙正、李至为参知政事,张齐贤、王沔共同佥署枢密院事,寇准为枢密直学士。众人叩拜谢恩,领命退下。
这一年,朝廷改元为雍熙元年。到了冬十月,太宗突然想起了华山隐士陈抟。这陈抟是亳州真源人,曾经在唐长兴年间参加进士考试,可惜没有考中,从此便不再追求功名利禄,一心以游山玩水为乐。他还修炼服气辟谷之术,每天只喝几杯水。就这样过了二十多年,他隐居在华山的灵台观。据说他睡觉常常一睡就是一百多天不醒,所以民间流传着“大睡三千,小睡八百”的说法。当年,陈抟骑着毛驴经过天津桥,听说太祖赵匡胤攻克了汴京,高兴得大笑起来,结果从驴背上摔了下来,还说:“天下从此太平啦!”
如今,太宗派使者去召陈抟进京。陈抟接到诏书后,便跟着使者来朝见太宗。太宗对他十分礼遇,还对大臣们说:“陈抟独善其身,不慕权势名利,真是超脱尘世的方外之士啊!”随后,太宗派宫中使者送陈抟到中书省。宋琪等人热情地接待了陈抟,大家坐下后,宋琪不紧不慢地问道:“先生您学得高深的道家修养之法,能不能传授给我们呢?”陈抟笑着回答:“我不过是个山野村夫,对当下的世事没什么用处,也不懂什么神仙炼丹、吐纳养生的道理,更没有什么神奇的方术可以传授。就算真能白日飞升,又对世间有什么益处呢?如今主上容貌不凡,有天人之姿,博古通今,对国家治乱的道理研究得十分透彻,真是一位有道的仁圣之主啊!现在正是君臣齐心协力,振兴教化,实现天下大治的好时机。要说真正的修行,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宋琪等人听了,对陈抟的这番话深感佩服。
第二天,宋琪将陈抟的话上奏给太宗,太宗下诏赐陈抟“希夷先生”的称号,还亲自书写了“华山石室”四个字相赠,然后让陈抟回华山继续隐居。陈抟再次叩拜谢恩,领命后当天就辞别太宗,返回华山去了。
再说太宗见边境局势稳定,便想与臣民一同共享太平盛世的欢乐,于是下诏,赐京师百姓饮酒三天。诏书是这么写的:
“王者施恩,赐百姓欢聚宴饮,与民同乐,以此彰显太平盛世的景象,契合万民的欢心。以往各朝,这件事已经荒废很久了,只因世事多变故,旧的典章制度难以施行。如今四海归一,万民安康;祭祀大典刚刚结束,恩泽应当普及天下。特令百姓共同庆祝这美好的时代,可赐宴饮酒三日。”
诏书下达后,京都的百姓无不欢呼雀跃。到了赐宴那天,太宗亲自与群臣登上丹凤楼,观看百姓欢乐宴饮的场景。从楼前到朱雀门,一路上安排了音乐表演,还有山车、旱船往来穿梭;从御苑到开封各县以及各军营,乐人们沿着道路整齐排列。一时间,音乐齐鸣,整个城市挤满了前来观看的人,处处洋溢着富贵祥和的气息。后人为此写了一首诗评说道:
“烽火烟消镇节安,君臣作乐夜深阑。幽辽未下中原患,忘却当年保治难。”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