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太宗上五台山被困

换源:

  话说耶律休哥把宋军打得大败,痛痛快快地派人向萧太后送去捷报,还请求乘胜举兵南下,扩大战果。萧太后收到战报,那心情,简直乐开了花。但她稍微一琢磨,还是派使者赶到涿州,传达旨意说:“先别急着进兵,等秋天到了,马匹养得膘肥体壮,咱们再出兵,胜算更大。”耶律休哥等人接到旨意,只好按兵不动。

这边边境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北宋京城,朝廷得知辽兵留在云州镇守,明显是打算再次进犯。太宗知道后,赶紧召集群臣,一起商量应对的策略。八王站出来,胸有成竹地说:“辽兵现在势头正猛,嚣张得很。陛下只需下令让边境将领好好修整作战装备,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主动出击,把敌人折腾得疲于奔命,这样边境的祸患自然就会平息。”太宗觉得八王说得在理,马上发布诏书,把这个旨意传达给了边境的将领们。暂且按下不表。

有一天,太宗坐在朝元殿上,跟身边的大臣们商议说:“先帝在世的时候,曾在五台山许下一个香愿,一直没能去还愿。先帝临终前,特意叮嘱朕,一定要亲自去五台山把这香愿还了。如今国家事务稍微清闲了些,朕打算备齐车驾,亲自去一趟,你们帮朕好好安排安排。”

太宗话音刚落,寇准赶忙站出来上奏说:“先帝确实有这个遗命,不过做事得分清轻重缓急。这些年咱们跟辽兵连年打仗,士兵疲惫,战马也不得安宁。再说了,五台山实际上紧挨着辽国的边界,耶律休哥又在云州、朔州等地屯驻了大批军队。要是陛下您的车驾一动,被敌人察觉到,他们肯定会趁机出兵阻拦,到时候谁来给陛下您出谋划策、保驾护航呢?依臣看,不如再缓几年,等边境安定了,再去还愿也不迟。眼下这个时候,万万不能去啊!”太宗听了,沉默了好一会儿,没说话。

这时,潘仁美站出来上奏说:“陛下,臣举荐一个人,保准能护您前去,万无一失。”太宗忙问:“你举荐的是谁?”潘仁美回答:“是代州刺史杨业的长子杨渊平。这人文武双全,敌人都很惧怕他。要是让他护送陛下的车驾,那就跟泰山一样安稳。”太宗一听,高兴极了,当下就下诏,任命杨渊平为护驾大将军,拨给他两万禁军,一同前往五台山。

杨渊平接到圣旨,马上开始精心准备军事装备,带着士兵们随时待命。没过几天,太宗的车驾就离开了汴京,三军浩浩荡荡地朝着太原方向进发。当时正值初秋,天气转凉,只见:落叶在风中萧萧飘落,秋风乍起,透着丝丝寒意,大雁在空中悲切地鸣叫,仿佛也在诉说着旅途的孤寂。

太宗的车驾一路前行,渐渐能看到五台山就在不远处了。五台山寺的智聪长老,带着一众僧人,早早地在龙津驿迎接。车驾来到寺庙门外,引班官恭恭敬敬地把太宗迎进方丈室,太宗在龙椅上稳稳坐下,文武大臣们整齐地分列两旁。太宗吩咐仪司官,把准备好的香礼递给寺庙僧人,僧人在供佛的案前一一摆放整齐。随后,群臣跟着太宗来到佛殿。寺里的僧人敲响钟鼓,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太宗虔诚地躬身下拜,祈祷说:“朕此次前来,一是为了完成先帝的遗愿,特地来还愿;二是希望借助佛祖的慈悲,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太平幸福的日子;三则是祈求我大宋江山稳固,四海安宁,天下太平。”太宗祈祷完毕,主典僧宣读诰文。当天晚上,太宗就在元和宫斋戒住宿。

第二天,大臣们纷纷上奏说:“陛下,香愿已经还了,车驾应该马上返回京城,不然要是被敌人的探子知道了,恐怕会有麻烦。”太宗却摆摆手说:“朕平日里深居宫中,很难有机会出来,难得来到这里,就和你们再多留一天再走吧。”大臣们听太宗这么说,也不敢再多劝。

于是,太宗让寺里的僧人带路,邀请大臣们一起走出寺庙,观赏周边的景致。这五台山果然是座好山啊!往前看,能遥控幽州,往后望,连接着太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仿佛是天然的界限。中间一座奇峰高耸入云,山峦叠翠,数不清的山峰尽收眼底。有诗为证:

“拥翠拖蓝疊秀奇,巍然势下别华夷。

分明指处尖峰顶,缥缈云霞接汉齐。”

太宗看得入了迷,指着前方一片地方问道:“那片野草长得一望无际的地方是哪儿啊?”潘仁美赶紧回答:“陛下,那就是幽州,自古以来就是建都的好地方,风景美不胜收。”太宗一听,来了兴致,说:“朕要和文武大臣们一起去那儿游玩一番。”八王一听,急忙上奏劝阻:“陛下,幽州可是辽主萧太后居住的地方,您要是去了,那不是自投罗网吗?赶紧整顿车驾回京城吧,可别遭受耻辱啊!”太宗却不以为然,说:“当年唐太宗平定辽东,还亲自上战场呢。如今朕带着千军万马,难道还怕萧太后不成?你们只管跟着朕去,别担心。”八王见太宗主意已定,也不敢再劝。

当天,太宗的车驾就离开了五台山,朝着邠阳城方向前进。走着走着,突然看到前方旌旗招展,遮天蔽日,尘土飞扬,仿佛要把天都遮住了。这时,哨探飞马来报:“前方有番兵拦住了去路!”太宗忙问:“谁愿意去探探情况?”只见一个人挺身而出,此人身高六尺,威风凛凛,正是保驾将军杨渊平。他大声奏道:“陛下,臣愿前去擒下阻拦的敌兵!”太宗点头应允。杨渊平立刻率领骑兵,如猛虎下山般朝着番兵冲了过去。

番兵阵营的旗门突然打开,一员辽将现身。这辽将长得面如黑铁,眼睛像流星一样闪烁,手里握着一柄大杆刀,胯下骑着一匹赤鬃马,正是耶律奇。他大声叫嚷着:“宋人识相的就赶紧退回去,饶你们不死。不然的话,就别怪我手下无情,把你们统统擒杀!”杨渊平气得怒目圆睁,骂道:“你这愚蠢的番蛮,不赶紧缩头躲起来,居然还敢来阻拦圣驾,简直是找死!”说罢,他挺枪跃马,直取耶律奇。耶律奇挥舞大刀,迎面招架。两边士兵呐喊助威,声音震天,两位将领瞬间战成一团。

没几个回合,耶律奇就渐渐体力不支,抵挡不住,拨转马头就跑。宋军见状,乘势掩杀过去。番兵顿时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杨渊平追出去五里地,这才返回,向太宗奏明杀败番兵的情况。太宗听了,十分高兴,车驾便继续前进,在邠阳驻扎下来。

耶律奇带着残兵败将逃回幽州,向萧太后哭诉:“太后,不好了!如今宋帝的车驾停在邠阳,臣带兵阻拦,结果被杀得大败而归。”萧太后听了,大吃一惊,忙问:“宋帝的车驾怎么会跑到那儿去?”身边的近臣赶紧奏报:“听说前些日子宋帝在五台山还愿,之后就想来游玩一番。”萧太后一听,眼睛一亮,说道:“之前大臣们都嚷嚷着要兴兵攻打宋朝,如今这么好的机会摆在眼前,怎么能错过?不如今就出兵把宋帝给擒回来!”

话还没说完,天庆王耶律尚站出来,信心满满地奏道:“太后,臣愿意带兵前往,定把宋帝生擒回来献给您!”萧太后点头说:“要是再有人能协助你就更好了。”这时,马鞑令公韩延寿也站出来,主动请缨:“太后,臣愿一同前往!”萧太后大喜,立刻拨给他们一万骑兵,让他们即刻出发。

耶律尚当天就率领军队出了幽州,很快就来到邠阳城下,把城围了个水泄不通,里三层外三层,就像铁桶一般。太宗的车驾被困在邠阳,他懊悔不已,赶忙让杨渊平出兵退敌。杨渊平奏道:“辽兵刚到,士气正盛,势头很猛,如果现在就跟他们正面交锋,咱们很难取胜,不如先等几天,瞅准时机,一战就能把他们击退。”太宗觉得有理,就同意了他的奏请。

这时候,耶律尚亲自在城下督战,指挥番兵加紧攻城。喊杀声如雷,整座城都被震得人心惶惶。太宗登上城楼观望,只见城下四面八方的番兵像乌云一样聚集,连绵数里的营地都在发动攻击。太宗忧心忡忡地对身边的侍臣说:“番兵这么多,咱们怎么才能脱离这个困境啊?”潘仁美赶紧奏道:“陛下您别担心。现在杨业在代州屯驻了精锐部队,代州和幽州接壤。要是能派人去给杨业传个信,让他来救援,肯定能击退敌人。”太宗忙问:“谁能去代州给杨业传信求救呢?”杨渊平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大声说:“陛下,臣愿意走一趟!”太宗立刻把敕旨交给他。杨渊平把敕旨小心翼翼地藏好,披上战甲,跨上战马,打开东门,如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

刚出城门,就遇到番将刘弼拦住去路。杨渊平二话不说,怒目圆睁,挺枪便刺。刘弼根本来不及反应,被杨渊平一枪刺中,翻身落马。杨渊平趁着敌人慌乱,奋勇杀出重围,一路朝着代州疾驰而去,去见他的父亲杨业。见到杨业后,杨渊平把敕旨呈上,焦急地说:“父亲,圣上被围困在邠阳,四周全是番兵。父亲您赶紧带上代州所有的兵马,去救驾啊!”杨业接过敕旨,不敢耽搁,立刻点齐兵马,带着杨家父子八人,离开代州,马不停蹄地朝着邠阳赶去。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