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战死、宋军战败的消息像一阵阴云,迅速飘进了汴京,传入太宗耳中。太宗听闻后,心急如焚,赶忙召集文武大臣商议,满脸悲痛地说:“杨业父子,对国家一直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如今听说杨业为国捐躯,朕心里实在是悲痛万分啊。”
八王站出来,神情严肃地说:“最近呼延赞回京城筹备粮草,他跟臣说,主帅潘仁美和杨业之间关系很不融洽。臣当时就担心会坏事,现在看来,果然如此。陛下应当彻查潘仁美损兵折将的缘由,也好让后人引以为戒。”太宗觉得八王说得在理,便下诏让群臣专门调查这件事。
潘仁美得知这个消息后,坐立不安,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他赶忙找来刘君其商量:“现在朝廷非要追究我战败的原因。听说杨六郎要进京告状,如果皇上知道了实情,再加上呼延赞作证,那我们全族可就性命难保了。”刘君其眉头一皱,赶忙说:“事不宜迟啊,要是等他告发了,咱们就是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趁着六郎还没到,咱们赶紧派人在黄河渡口守着,在外面把他解决掉,这就叫斩草除根,省得留下后患。”潘仁美觉得这主意不错,立刻派了几个心腹手下,偷偷去黄河渡口守着了。
再说杨延昭,自从离开五台山,就沿着大路快马加鞭地赶路。走着走着,来到一片山林,忽然听到几声鼓响,从林子里窜出二十来个人,拦住了去路,大声嚷嚷道:“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钱!”杨延昭抬头一看,见为首的两人有些眼熟,便问道:“你们莫不是陈林、柴敢?”陈林和柴敢一听,赶忙上前拜见,说道:“原来是杨将军啊!”接着,他们把杨延昭请到山寨里,说道:“自从和将军分别后,我们夺了这块地方安身。没想到今天竟然这么巧碰到您了。”杨延昭便把父亲战死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还提到自己要去京城,在皇上面前告发主帅不派兵救援的事。
陈林听了,赶忙说:“幸好将军跟我们说了这事。现在潘招讨正防着将军去告状呢,特地派了几十个厉害的手下,在黄河渡口等着您。不过,这儿还有条小路可以去汴京,我们派人送将军从小路走,这样才能保证安全。”杨延昭听了,气愤地说:“这事儿绝不是巧合,这贼子害了我一家,现在又来算计我!”于是,他在寨子里住了一晚。第二天,陈林派手下悄悄地送杨延昭从雄州方向离开了。
咱们再把目光转到幽州这边。萧太后收到萧挞懒的捷报后,心里就盘算着一定要图谋中原。她身边有个内官叫王钦,是朔州人,从小就在宫里侍奉萧太后。这人为人机灵,嘴巴又甜,很会讨好别人,番人都很看重他。王钦悄悄地向萧太后上奏说:“中原可是大一统的地方,那里谋臣如雨,勇将如云,数都数不过来。就凭咱们这一场胜仗,哪能轻易夺取天下呢?臣有个计策,不出一年,就能让中原归陛下所有,让宋人毫无还手之力。”萧太后一听,来了兴致,忙问:“你有什么妙计,这么厉害?”王钦胸有成竹地说:“臣假装成南方人,想办法进入宋朝朝廷。要是能成功,我就能了解他们那边的情况,知道他们兵力的强弱、国家的利弊,然后秘密派人报告给陛下。到时候,咱们趁着他们空虚,举兵南下,肯定能大获全胜,还愁江山不归陛下吗?”萧太后听了,大喜过望,说:“要是真能办成这事,我就把中原的重镇封给你。”
第二天,萧太后和群臣商议此事。左相萧天佑上奏说:“王钦这个计策可行,恳请陛下答应他。”萧太后听了,当即下令让王钦按计划行事。王钦准备妥当后,前来向萧太后辞行。萧太后看着他,笑着说:“你扮成南方人,还真像那么回事儿。不过,这事儿你可得小心谨慎,一定要保密。”王钦自信满满地说:“太后放心,臣自有办法。”当天,王钦就告别萧太后,离开了燕京,朝着雄州方向出发了。
另一边,杨延昭正朝着雄州赶路。当时正是五月,天气炎热,太阳像个大火球,烤得大地发烫。杨延昭走到绿芜亭,实在热得受不了,便停下脚步,靠在栏杆上休息。没过一会儿,只见一个人走了过来。这人头戴黑纱巾,身穿绿罗衣,系着一条双鞭黄丝绦,脚蹬一双八比青麻鞋,一副儒生打扮。这人快走到亭中时,杨延昭起身迎上去,作揖问道:“先生从哪里来呀?”
那人回答说:“在下是朔州人,姓王名钦,字招吉。自幼饱读诗书,一直住在这儿。如今打算去中原,谋个前程,没想到在这儿遇见了您。敢问阁下高姓大名?”杨延昭也没隐瞒,把自己的身世以及胸中的冤屈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王招吉听后,气愤地说:“你们父子如此忠义,却被人陷害,您怎么不去皇上面前申诉,洗清冤屈,光在这里伤心有什么用呢?”杨延昭无奈地说:“我正打算去京城告状,只是找不到人帮我写御状,所以才一直犹豫不决。”王招吉一听,拍着胸脯说:“这有何难,既然您有这般冤枉,小生愿意尽我所学,帮您写状子。”杨延昭一听,赶忙下拜说:“先生要是肯帮忙,那可真是我的万幸啊!”说完,他就把王招吉请到馆驿,好酒好菜招待。
席间,杨延昭又详细地诉说了自己平日里的遭遇。王招吉听了,连连叹息,然后问道:“您要告状,觉得谁应该是罪魁祸首呢?”杨延昭气愤地说:“招讨潘仁美,还有他的部下刘君其、米教练等人,他们合谋害死了我父子,这几个人一个都不能放过!”王招吉点头称是,很快就写好了状稿,递给杨延昭看。杨延昭一看,只见状词情真意切,言辞悲愤,不禁大喜:“有了这个,足以洗清我的冤屈了!”吃完饭,王招吉告辞离去。杨延昭说:“咱们汴京见。”王招吉答应了。
两人分别后,杨延昭把状词抄写清楚,就直奔京都而去。没想到,负责打探消息的人已经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潘仁美。潘仁美大惊失色,急忙召集刘君其等人商量对策。刘君其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咱们不如先上一道表章,奏明皇上,就说杨业父子邀功冒进,贪功出战,差点坏了国家大事,现在杨延昭又擅自逃离队伍。皇上听了,肯定会先把他杀了。”潘仁美一听,连说:“这计妙极了!”当天就写好表章,派人奏知朝廷。
就在同一天,杨延昭来到了京师。正巧赶上七王元侃出行,杨延昭赶忙取出御状,拦住车驾喊冤告状。左右侍卫见状,立刻上前捉拿,正要把他绑起来,七王大喝一声:“不许动手,先听他申诉!”侍从接过状词,七王吩咐把杨延昭带到王府。杨延昭跟着车驾进了寿王府,跪在台阶下。七王把状词仔细看了一遍,又听杨延昭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只见状词里用词准确清晰,文笔犀利。七王不禁赞叹:“能写出这状词的人,真是有经世之才啊!”接着问杨延昭:“这状词是谁写的?”杨延昭不敢隐瞒,把王钦的事情说了出来。七王听了,高兴地说:“本王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既然他来谋求进身,本王定当重用他。”又问:“这人现在在哪里?”杨延昭回答:“他住在汴京东角门龙津驿中。”七王听了,对杨延昭说:“你这冤情事关重大,本王在这里也不好决断。你可以去宫门外击打登闻鼓,让皇上知道这件事,这样才能为你主持公道。你赶紧去,别被那些奸臣察觉了。”杨延昭接过御状,拜别七王,直奔宫门外而去。七王则派人去驿中寻找王钦,暂且按下不表。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