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李济把处置潘仁美等人的情况上奏给太宗。太宗对身边的侍臣说:“过去杨业父子屡次立下奇功,没想到却为国捐躯,朕心里实在是难受。朕想给他们一些恩典,用来表彰他们的功绩,你们觉得怎么样?”直学士寇准上奏道:“陛下能念及功臣,抚恤他们的后人,这是为国家社稷考虑,当然可以啊。况且杨业父子,忠诚勤恳地为国家效力,这可不是一般臣子能做到的。如今杨家只剩杨延昭一人在世,正应该给予他优厚的抚恤,让边境的将领们都能有所感触。”太宗觉得寇准说得很对,就派使臣去郑州把杨延昭召回来。
就在这时,近臣突然来奏报:武胜军节度使赵普去世了。太宗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震惊和悲痛,对群臣说:“赵普这个人,能够决断大事,对国家一片忠心,真是国家的栋梁之臣啊。”寇准也附和道:“陛下说得太对了,我们这些人大多都比不上他。”
说起赵普,他性格一向沉稳,刚毅果断,虽然有时候会有些嫉妒心,但始终把天下大事当作自己的责任。所以他在执政的时候,一切都以天下为重,推行文治,减少刑罚,减轻赋税,为后世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赵普年轻的时候,熟悉吏事,但学问不多,太祖就劝他多读书。从那以后,他就手不释卷,每次回到自己的府邸,就关起门来,打开书箱,拿出书来读上一整天。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的时候,各种事务都能处理得流畅自如。他去世之后,家人打开他的书箱查看,发现里面只有二十篇《论语》。他曾经对皇帝说:“臣有一部《论语》,用其中半部辅佐太祖平定天下,再用半部辅佐陛下实现太平盛世。”赵普在两朝担任宰相,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子弟谋求过任何恩泽。他去世的时候七十岁,后来被追谥为文献公,封韩王。
这个时候,宋太宗在位已经很久了,但还没有确立太子。冯极等人就上疏请求太宗早日确定太子。太宗看了奏疏后非常生气,直接把冯极等人贬到了岭南。从那以后,朝廷内外就再也没有人敢提这件事了。
七王得知了这个消息,私下里和自己的心腹王钦商量说:“父皇年纪越来越大了,却一直不肯立皇太子。那些进谏的大臣,都遭到了贬黜。难道是因为我这个八王的缘故,父皇想把天下归还给八王吗?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就如我所愿了。”王钦说:“殿下您说的,正合我意。皇上一直很看重先帝的遗言,肯定会把天下归还给八王,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如果不提前把事情确定下来,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七王赶忙问:“你有什么办法,快教教我?”王钦说:“除非想办法除掉八殿下,这样大事就定下来了。”七王有些犹豫地说:“八殿下可是父皇最疼爱的,这怎么能谋杀掉呢?”王钦神秘一笑,说:“臣有一计,就不知道殿下您肯不肯依计行事?”七王急切地说:“你先说来听听。”王钦说:“可以召集手艺精巧的匠人到内府,打造一把鸳鸯酒壶,这壶能装两种不同的酒。等到春天,百花盛开的时候,您特地邀请八王到后苑游玩赏景。让厨师准备好美食,侍官负责斟酒。先在壶的外层藏好毒酒,内层放上美酒。八王饮酒的时候,喝不了半杯就会死于非命,这有什么难的呢?”七王听了,高兴地说:“这个计策太妙了。事不宜迟,得马上行动。”于是,七王就派军尉到城西把胡银匠召进府中,打造鸳鸯壶。
没过几天,鸳鸯壶就打造完成了。银匠把壶献给七王,七王一看,这壶果然做得十分精巧,一般人根本看不出其中的玄机。七王问王钦:“器物已经准备好了,什么时候动手呢?”王钦说:“殿下得先把这个匠人杀了,以免泄露机密。”七王觉得有道理,就赏给银匠美酒,不一会儿银匠就醉倒了。七王让左右的人把银匠扔进后苑的井里。王钦接着说:“殿下应该马上写封信送到八王府中邀请他,明天就按计划行事。”七王于是派内官带着书信,直接送到八王府中。信上写道:
弟元侃,见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正值朝廷事务清闲之际,又与兄长您多日未见。特恳请兄长移驾后苑,一同赏玩片刻,以慰藉我对兄长的思念之情,也不辜负这大好春光。
八王收到信后,让内官回去复命,说自己明天一定会赴约。内官拜别后,回去向七王报告,说八殿下答应赴约了。七王得到消息后,立刻吩咐厨师准备丰盛的筵席。
第二天,八王的车驾来到。七王亲自到府门迎接,把八王请进堂中坐下。两人先是互诉了一番思念之情,喝过三杯茶后,便一同往后苑走去。刚到后苑,就听到乐工歌女演奏着美妙的丝竹之音。八王和七王分宾主相对而坐。七王满脸笑容地说:“兄弟之间的情谊,喜乐都是相通的。难得有如此美好的春光,今天特意请兄长来,就是想和兄长尽情欢乐一天,也算是了却我一直以来的心愿。”八王说:“多谢贤弟盛情邀请,我哪敢推辞呢?只是这几天因为着凉,身体有些不舒服,脏腑也觉得不太自在。但兄弟之情难却,我还是来了,只是这酒,我实在不敢喝。”七王劝说道:“就算兄长不能多喝,也多少开怀喝几杯嘛。”
过了一会儿,厨师先把各种美味佳肴端了上来。七王让侍官斟酒。侍官提起鸳鸯壶,先给八王面前的金钟斟酒。这酒刚倒进金钟,一股刺鼻的毒气就冲了出来。八王本来身体就还没好,闻到这股酒气,连忙捂住鼻子。就在这时,筵席中突然刮起一阵狂风,把金钟吹倒了,酒洒在地上,瞬间有毫光迸射出来。侍从们都吓得脸色苍白。八王见状,起身吩咐准备车驾,向七王告辞后,直接回府去了。
七王眼看计策没能成功,懊悔不已。王钦赶忙安慰道:“殿下别担心,八王不知道我们的计划,想必也不会起疑心,我们再找机会就是了。”但七王还是闷闷不乐。
话说太宗一直把身后之事的决定权交给赵普。赵普曾说:“先帝在这件事上已经犯了错,陛下您可不能再犯错了。金匮之盟,也不能完全照搬。”于是,太宗就有了立儿子为太子的想法。到后来,太宗突然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便召寇准、八王等人进宫,嘱托后事。太宗说:“先帝把天下交给我,我已经掌管了十二年。如今我想把这个皇位归还给八王,这样也算是不违背皇太后的命令。”八王赶忙上奏说:“陛下的皇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人心所向,谁敢有不同的意见呢?陛下一定要好好保重龙体。臣坚决不愿意当皇帝,还是应该立七王为太子,主持社稷。”太宗沉思了很久,然后问寇准:“爱卿,你说说,到底谁最适合继承皇位呢?”寇准回答说:“陛下为天下选择君主,要是和后宫的妇人商量,这可不行;和身边的近臣、宰辅商量,也不合适。陛下应该选择一个能让天下人都信服的人来继承皇位。”太宗听了,说:“既然八王不肯当皇帝,那就让元侃来主持社稷吧。”寇准赶忙拜贺说:“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觉得元侃合适,那就请尽快决定吧。”太宗又对八王说:“朕这病恐怕是好不了了,你一定要好好辅佐你弟弟。先帝曾经说过:‘每代都会有一些不法之臣,扰乱国家政务。’现在朕赐给你十二道铁券免死牌,如果遇到奸臣当道,你就可以用它来处置奸臣。而且杨业有个儿子叫杨延昭,这个人肯定能平定战乱,一定要重用他,千万不能弃之不用。”八王拜谢后接受了。没过多久,太宗就驾崩了,享年五十九岁,当时是改元至道三年三月。后人有感而发,作了一首《咏史诗》:
混一中原志亦勤,堪称美政化维新。
苍天若假当年寿,竟使黎民望太平。
太宗继承前人的功业,完成了未竟的勋业,统一了中原,包容四海,使得国内外安宁平静。他推行文治,重视礼乐文化,让国家焕然一新。太宗在万岁殿驾崩后,众多文武大臣拥立七王元侃在福宁殿即位,这就是真宗皇帝。群臣朝拜庆贺完毕后,尊奉元侃的母亲李氏为皇太后,命令宦官将太宗的灵柩送到偃陵安葬。封王钦为东厅枢密使,谢金吾为枢密副使,晋升八王为诚意王,其他文武官员也都根据情况升职。
第二天,参知政事宋琪上奏说:“臣承蒙先帝的恩典,在这个位置上已经很久了,却没为朝廷做出什么大的贡献,恳请陛下允许臣辞官回乡,臣将不胜感激。”真宗说:“朕刚刚即位,正需要你们这些大臣的辅佐,你怎么能就这么离开朕呢?”宋琪说:“朝廷里清正贤能的大臣数不胜数,像我这样微不足道的臣子,实在不值得陛下挂念。”真宗见他态度诚恳,心意真切,就批准了他的奏请。宋琪于是辞别皇帝,回到了家乡。
过了几天,吕蒙正、张齐贤等人也纷纷呈上奏折,都请求辞官解职。真宗也都一一批准了。从那以后,朝廷的重要事务,就专门委托给枢密使王钦来处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