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侦察的骑兵将消息飞速传回宋军大营,太祖听后,眉头紧皱,沉思片刻说道:“唉,当年我随世宗攻打河东,最终未能取胜,无功而返。如今杨业又来增援,我看不如暂且撤军,避开他们的锋芒。”
潘仁美赶忙进谏道:“杨家的兵马虽说厉害,但他们内部统属不一。臣与各位将领愿用奇兵取胜,陛下无需为此忧心。”太祖觉得潘仁美说得在理,便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出兵。
潘仁美随即与高怀德、党进、杨光美等人商议对策。高怀德分析道:“杨业武艺高强,在河东一带颇有名声。明日交战,可令萧华打头阵,赵嶷打第二阵,我和弟弟怀亮打第三阵,您则坐镇中军,指挥大军相互策应。如此安排,徐徐图之,定能战胜他们的军队。”潘仁美听后,十分赞同,立刻按照此计分头行动。
第二天清晨,战鼓三通,萧华率领军队向前推进,恰好与杨业的兵马狭路相逢。两军摆开阵势,严阵以待。萧华手持长枪,勒住战马,高声喊道:“北方的将领,你们最好早早投降,免得遭受伤亡之苦;不然,我大军长驱直入,必将河东踏为平地!”
杨业手提大刀,催动战马,疾冲出阵前,身旁左边是王贵,右边是杨延昭。他声色俱厉地喝道:“你这不知死活的匹夫!死到临头,还敢口出狂言!”说罢,舞动大刀,催马直取萧华。萧华赶忙举枪迎战。两匹马交错奔驰,二人交锋,还没几个回合,杨业手起刀落,一刀便将萧华斩于马下。宋军顿时大乱,纷纷溃败而逃。杨业挥动令旗,指挥左右兵马乘胜追击。
此时,宋军阵中杀出一军,原来是赵嶷纵马而出,手持大斧,前来与杨业交锋。二人激战二十多个回合,赵嶷也被杨业一刀砍去,连人带马被劈成四截。剩余的宋军士兵见状,吓得魂飞魄散,四处奔逃。
高怀德得知前方战败的消息,大惊失色,急忙与高怀亮率领中军赶来救援。杨业见宋军援军赶到,毫无惧色,拍马舞刀,直逼高怀德。高怀德挺枪相迎,两匹马奔腾交错,二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足足大战了五十多个回合,依旧难分胜负。
杨业佯装败退,拨转马头往回跑。高怀德不知是计,拍马追赶。杨业瞅准时机,突然回马,想要一刀斩杀高怀德于马下。关键时刻,高怀亮拼死力战,挡住杨业,救下高怀德,将他带回阵中。与此同时,王贵率领军队乘势掩杀过来,宋军死伤惨重,损失了不少兵力。
高怀德率领残军回到大营,面见潘仁美,详细讲述了杨业的英勇,以及宋军连折两员大将的战况。潘仁美听后,说道:“看来得与陛下好好商议一番,再制定对付杨家军的策略。”
于是,潘仁美进宫奏明太祖:“陛下,我军已受挫一次,杨家的兵马实在难以抵挡。”太祖无奈地叹息道:“难道是天意不让朕平定河东吗?”随即与各位将领商议应对之策。
这时,杨光美站出来进谏道:“杨业的军队,如今已与我军正面交锋,其士气正盛。如果现在我们班师回朝,万一敌人追击,我军看到北兵气势汹汹,可能会不战而逃,这样反而会被外人耻笑。依臣之见,可派人前往与杨业讲和,然后再退兵,如此便可无后顾之忧。”
太祖问道:“谁能担当使者前往呢?”杨光美主动请缨道:“臣愿意奉诏前往。”太祖同意了他的请求,即刻命令文臣起草诏书,交给杨光美,让他带着诏书前往泽州面见杨业,告知讲和之事。
杨业看到诏书后,冷笑一声说道:“我只听说宋朝皇帝四处征伐,还从未听说有讲和这回事呢?”杨光美神色严肃,大声说道:“我主英明神武,继承大统,恩泽和威严遍及各国。近来一些不顺从的国家,在我主的威势下,如同泰山压卵,纷纷自缚请降,称臣的不计其数。如今陛下亲征河东,指日便可大功告成。只是陛下不忍心看到生灵涂炭,听闻将军您在河东威望极高,才不愿轻易与您兵戎相见。况且中原还有众多勇猛的将领,大军尚未全部出动。倘若他们得知河东还未攻下,陛下的车驾滞留此地,必定会群情激愤,一同前来。到那时,将军您能保证一直常胜不败吗?”
杨业被杨光美这一番话,说得哑口无言,不知如何回应。这时,王贵在一旁劝说道:“机会难得,将军可以答应他们的议和请求。要是激怒了宋人,对河东可没有好处。”杨业思索片刻,觉得王贵说得有理,便回复使者:“你回去奏明宋君,我即刻率领军队返回。”
杨光美告辞离开,又来到另一个营帐,面见赵遂,告知他议和的缘由。赵遂说道:“宋君本就是我的君主,既然有通好的意思,我怎敢不从?”杨光美辞别赵遂,回到太祖营帐,奏明杨业和赵遂都已答应议和之事。太祖听后,十分高兴,当即下令班师回朝。此时,军中也正好粮草用尽,接到撤军命令,将士们无不欢呼雀跃。
第二天,大军从泽州启程回军,行军至太行山时,在此驻扎下来。有小卒匆忙跑到山寨中报告:“宋太祖亲征河东,战事不利,正在回军途中。”呼延赞听闻这个消息,心中大喜,赶忙与李建忠商议道:“我与河东有着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如今正好下山拦住他们的车驾,向他们索要三千副衣甲,三千张弓箭,给我们山寨众人用来演习。等陛下再次攻打河东时,我愿充当先锋,为大宋建功立业,这岂不比在这里做强盗更好?”
李建忠觉得呼延赞说得有理,点头赞同,随即调拨五千人马给他。呼延赞披挂整齐,率领众人来到山下,排开阵势,气势汹汹地拦住了宋军的去路。
负责侦察的骑兵赶忙将消息报入宋军大营:“启禀将军,前方有一伙人拦住了去路!”前锋将领潘昭亮立刻纵马出阵,大声喝问:“你们是什么人,竟敢拦住圣上车驾?”呼延赞高声回应道:“我们拦住圣驾,不为别的,只求陛下赏赐三千副衣甲,三千张弓箭,让小将在山寨中招募壮士,演习武艺。等圣主再次攻打河东时,我愿充当先锋,去攻破仇敌的邦国。”
潘昭亮一听,怒喝道:“中原英雄豪杰多如牛毛,要你这无名小卒有何用?还不赶紧退下,或许还能留你一条小命;不然,定将你擒获,以正军法!”
呼延赞毫不畏惧,大声说道:“有本事就来试试我手中的长枪,能胜得过我,便放你们车驾过去!”潘昭亮气得满脸通红,挺枪跃马,直取呼延赞。呼延赞也举枪相迎,两匹马相交,仅仅两个回合,呼延赞瞅准破绽,突然抽出腰间钢鞭,一鞭将潘昭亮打死在马下。
前军赶忙将消息传入中军,杨延汉听闻后,提刀纵马出阵,来战呼延赞。呼延赞佯装不敌,勒马后退几步,放杨延汉杀进。没几个回合,呼延赞看准时机,一把将杨延汉擒于马上,然后令手下将他押解回山寨。
潘仁美得知儿子潘昭亮被呼延赞所杀,悲痛万分,正忧愁烦闷之际,党进前来拜见,说道:“前方有贼兵阻拦道路,杀伤了不少官军,大人怎能高枕无忧?要是主上知道此事,该如何交代?”
潘仁美无奈地说道:“我正在思索对策,只是一时还没有好办法啊。”党进主动请战道:“我愿率领军队前去与他们交战。”潘仁美大喜道:“太尉若肯出力,那真是朝廷的万幸啊!”
党进立刻披挂整齐,率领军队来到阵前,大声骂道:“你这不知死活的匹夫!难道不知道圣上车驾在此,竟敢前来送死?”呼延赞回应道:“我并非要冒犯圣驾,只是一心想要为国家尽忠罢了。我所求之事,对朝廷来说不过是小事一桩,为何吝啬不肯给我,非要动起干戈呢?”
党进气得暴跳如雷,挥舞大刀,直取呼延赞。呼延赞毫不畏惧,举枪迎敌。二人你来我往,大战了数十个回合,难解难分。
党进见久战不下,心中焦急,卖了个破绽,呼延赞不知是计,挺枪直刺,党进趁机一把抓住枪杆,用力一拉,想把呼延赞拉下马来。呼延赞顺势借力,一个翻身,反而将党进拖下马来。众喽啰一拥而上,将党进活捉。呼延赞下令将党进押回山寨。
宋军阵中,高怀德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说道:“这地方怎么会有如此厉害的猛将?”说罢,立刻策马出阵,与呼延赞交战。二人在阵前你来我往,大战了五十多个回合,依旧不分胜负。
军校赶忙将战况奏知太祖。太祖听闻后,亲自率领侍卫来到阵前,只见两员虎将正厮杀得难解难分。太祖便令杨光美前去传达旨意。
杨光美策马来到阵前,高声喊道:“二位将军暂且住手,圣上有旨意到来!”高怀德听到后,赶忙勒转马头,呼延赞也收住枪,站在门旗下。
杨光美说道:“圣驾问将军有何想法?”呼延赞回答道:“听说宋师征讨河东不利回军,小将只希望能得到三千副衣甲,三千张弓箭,留在山寨中招募壮士演习武艺。等主上再次攻打河东时,我愿充当先锋,去攻破强敌。我只是出于一片忠心,哪敢有其他想法呢?”
杨光美听后,说道:“将军稍等片刻,我这就奏知主上商议。”说罢,便进入军中面见太祖,将前军受阻的缘由详细奏明。
太祖听后,说道:“我堂堂大宋,怎会吝啬这三千副衣甲和弓弩?倘若他真能建功立业,赏赐给他的俸禄都不止这些。”随即命令军政司准备三千副精细的衣甲,三千张坚实的弓弩,交给杨光美,让他去交给呼延赞。
杨光美领命,来到阵前,军校将衣甲和弓弩送入阵中。呼延赞见状,大喜过望,赶忙拜谢领命,率领人马回到山寨,将此事告知李建忠。
李建忠说道:“既然圣上已经答应赏赐衣甲弓弩,你就应当送还被擒的将领,亲自到圣驾前谢恩请罪。”呼延赞觉得李建忠说得有理,便请出杨延汉和党太尉,进入营帐相见。
呼延赞说道:“方才多有得罪二位将军,还望多多恕罪。”党进说道:“这是我没能理解勇士的心意,才会冒犯你,实在惭愧,怎会怪你呢?”呼延赞便下令设宴款待他们。
李建忠令手下取出黄金二十两,对杨延汉说道:“方才多有冲撞,这点黄金权作压惊之礼。还请将军带我和呼延赞到圣驾前,见主上一面,我们定当感恩不尽,生死不忘。”党进说道:“若是接受了勇士的礼物,我还有何面目去见天子呢?”坚决推辞不受。
随后,党进便带着李建忠和呼延赞来到圣驾前,拜见太祖。
三人行完君臣大礼,党进将呼延赞的事情本末详细奏明太祖,并说道:“他们二人一心想要为陛下尽忠,恳请陛下嘉奖他们。”太祖说道:“朕此次出征,未能让你们随军同行,暂且封李建忠为保东军团练使,呼延赞为团练使。朕回汴京之后,即刻派遣使者宣召你们。”李建忠和呼延赞谢恩后,便率领众人回到山寨,听候朝廷调遣,暂且不表。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