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说漏嘴了

换源:

  马蹄声踏踏,两辆宽大的马车在风雪中向着长安城的方向疾驰而去。

其中一辆载满了土豆和红薯,这是李二特地留给李长歌的丰厚赏赐——五百两黄金,折合白银上万两。

另一辆马车内,李二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位重臣相对而坐,气氛微妙。

“你们几个……”李二欲言又止,三名大臣立刻惶恐自责,“陛下,臣等有罪,未能发现如土豆、红薯这般对国家大有益处的作物。”

“罢了。”李二挥挥手打断他们,“这倒不怪你们,毕竟你们日理万机,无暇顾及这些。但话说回来,那位公子也是饱读诗书之人,他怎么就有闲情逸致去发现这些,并且还亲自打猎维持生计,建造宅院呢?”

三人面面相觑,心中暗想:的确,这位公子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武艺高强,实在是令人惊叹。

李二虽然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却也点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随后,李二正色道:“好了,既然你们都见过他了,现在就开始想想如何找个合适的理由,请他来长安效力。记住,这可是你们自己提出的,不能抵赖!”

众人沉思起来……

杜如晦首先发言:“陛下,此事还需谨慎对待,据我所知,公子似乎并不看重名利地位。”

杜如晦的话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房玄龄和魏征亦有所悟,纷纷点头附议。

魏征接着分析道:“正如克明所说,公子在家中的表现十分谦逊低调,即便有客人在场,也不介意帮助丫鬟做些粗活重活。若非真性情使然,实难解释这样的行为。娘娘说他与那两位侍女并无其他瓜葛,那就说明公子品性高洁,只怕一般的高位厚禄反而会让他反感。如何能邀请到他来到长安出仕,确实需要我们好好斟酌一番。”

魏征的话语刚落,李二心中暗自一笑。他其实从未打算让李长歌步入官场,而是打算时机成熟时让他以闲王身份入长安,既可让他过得逍遥自在,又不至引人注目,堪称两全其美的方案。而所谓的“想个办法”,实则是为了堵住魏征和房玄龄的嘴,以免他们日复一日地催促自己前往幽州请教李长歌。

然而,房玄龄经过一番思索后,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建议:“陛下,臣倒有个主意,不必非要请公子到长安来。我们可以在长安城外或从幽州到长安的路上购置一些良田作为礼物赠予公子,如此一来,陛下若有疑难,便可随时去请教,而不必非得让公子做官。再者,公子身怀绝技、才学出众,善于生财之道,即便没有俸禄,也完全能够自给自足。”

房玄龄言之凿凿,但魏征听后却面露忧虑,“此法虽好,但若长此以往,恐怕公子会形成一股新的势力,犹如五姓七望般强大。一旦公子有了反心,陛下恐将难以控制……”

杜如晦听到这个方案觉得颇有道理,既可以避免暴露李长歌的身份,又能方便李二随时咨询。他下意识反驳魏征的担忧,“这有何可虑?那可是陛下的亲儿子,即便坐大了又何惧……”

话说到一半,杜如晦突然意识到自己失言,空气瞬间凝固,马车内陷入死一般的寂静。房玄龄与魏征瞠目结舌地看着杜如晦,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亦是满脸震惊。

下一瞬,李二颤抖着手指指向杜如晦,半天说不出话来。

杜如晦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承认错误,“陛下,臣罪该万死。然,陛下终究需为殿下安排坚实的支持力量,臣只是提前为之考虑。若陛下欲罚臣,请等到殿下根基稳固之后再行处罚。”

李二愣了一下,随即无奈地收回手指,双手捂脸,忍不住叹息道:“你们这群臣子,还有那些门阀,就没有一个能让朕省心的!”虽然心里恨不得对杜如晦施以廷杖,但他深知杜如晦在策划玄武门事变中的重要地位,只得作罢。

长孙皇后则狠狠瞪了杜如晦一眼,随后温柔地抚慰着李二。

另一边,魏征和房玄龄呆立原地,嘴巴张得老大,下巴几乎都要触碰到鞋尖。

“克明……”魏征试图打破尴尬。

“陛下……”房玄龄也显得无所适从。

李二摆了摆手,决定坦诚相告:“好吧,朕就老实交代了吧。歌儿是我遗落在外的皇子,多年未曾联系,如今终得团圆。”

李二揭示了真相,魏征和房玄龄两人如同遭雷击般,瞬间被惊得瞠目结舌。

他们深吸了几口气,试图平复心中的波澜壮阔。难以置信的是,多年来陛下秘密令他们在民间寻找的那位皇子,竟然就是眼前的这位才华横溢、品性出众的公子!

天策府团队的核心成员们,对于李世民遗落的皇子之事心知肚明,并始终背负着秘密搜寻的任务。然而多年过去,他们无一收获,心中不禁萌生种种猜测:这位遗落的皇子资质如何?若有机会找到,是否适合立为储君?他能否具备与陛下相匹配的能力和德行?这些问题在他们脑海中反复盘旋,不知想过多少遍。

现实往往比想象更为惊人……

他们怎么也没料到,这位失踪已久的皇子竟如此出类拔萃,超乎他们的所有预期。此刻,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这种震撼——惊为天人!

震惊之余,魏征和房玄龄一时语塞,之前设想的一堆官职任命似乎都显得苍白无力。

魏征脱口而出:“陛下,殿下既然有此大才,难道不应该直接考虑立储吗?”

房玄龄也点头附议。

李二一听,立即反驳道:“你们两个脑子没事吧?改立储嗣这种事岂能说改就改?”

言罢,魏征和房玄晦立刻意识到自己的失言,尴尬地对视一眼,然后看向杜如晦。

杜如晦不动声色的表情让他们明白了其中的复杂性。

确实,立储乃国之根本,关乎国家稳定与未来。虽然眼前这位公子才智过人,但涉及到皇位继承这样的大事,不能轻易更改既定的储君人选。

“原来克明前日所说的‘不可过急’,是指此事需保密,不可泄露风声。”魏征听后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既然如此,做不做官倒也无所谓了,殿下至少会封为王侯。”

房玄龄谨慎地望向李二,试探性地询问道:“陛下是否已经考虑清楚如何册封殿下的问题?还有,不知殿下对此有何意向?”

李二摊手回应:“哪里有那么多需要想的?歌儿只想做个闲散王爷,不图权位、不慕名利。这样我们还省去了不少烦恼,不用再担心高位厚禄能否打动他。”

房玄龄领会其意,但新的难题又浮上心头:如何才能请得动这位对世俗权力毫无兴趣的闲散王爷呢?历史上,像诸葛亮、鬼谷子这样的超凡隐士,哪一个不是经过重重考验与诚挚邀请才肯出山的?他们深知,真正才华横溢的人并不屑于追求高官厚禄,而是坚守自己的信念与志趣。

面对这一困境,所有人陷入了沉默……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