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家老者并未被群情激愤冲昏头脑,他轻描淡写地说:“造反暂且不论,但这科举之事,我等自有应对之策。诸位可知书籍多少钱一本?”
众人对书籍的价格议论纷纷,均猜不准,直至崔家老者揭晓答案:“每一本书籍大约售价五两至十两银子。”
“这么便宜?!”众人惊愕不已,难以置信圣人之道竟如此低廉。“礼崩乐坏,这岂不是意味着更多的泥腿子能接触到圣贤之学了?”
崔家家主笑而不语,最后指出:“五两银虽不多,但对多数人家而言,已是半年食宿之花费。如今民间稍有余裕,不少家庭会为子女购买书籍。因此,我等需从控制书籍流通、教育入手,防止底层民众通过科举改变命运。”
“哦?崔兄有何妙计?”众人纷纷请教,皆被崔家老者的提议所吸引。
崔家老者目光炯炯有神,缓缓道:“纸张乃制作书籍之根本,大唐的造纸业,大半皆由我崔家掌控。今日我便打算借着这科举之机,将纸张价格上调,这样一来,书册的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众老者闻言,眼前一亮,迅速明白了其中的逻辑:纸价上升,书籍成本增加,书价随之攀升,底层百姓自然无力承担高昂的购书费用,即便科举开放,他们也无法有效获取知识,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科举之路,使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形同虚设。
众人对崔家老者的智谋赞叹不已:“崔兄真是深藏不露,竟然能想到利用自家产业来应对李二小儿这一招。”
他们认为崔家此举不仅是为了家族利益,更是为了维护世家大族的权力地位,可谓一举两得。
“崔兄,你虽投身商贾,却心系社稷,为匡扶朝纲不惜出此策,实属难得!”诸位老者纷纷夸赞崔家老者具有国士风范,是真正的深明大义之人。
……
几口饮尽杯中的饮品,李长歌满足地舒了口气,扭动僵硬的脖子。
连日来伏案研究、策划事务,身体和精神上的压力让他有些吃不消,不禁暗自思量:明明已经财富自由,为何还会如此拼命?莫非是现代人常说的“内卷”病又犯了不成?习惯了忙碌的生活,如今闲下来反而觉得不适应。
此时,棉儿轻轻推门而入,步入李长歌的书房,她那温婉的声音打破了室内的宁静:“公子,长安铺面的开业事宜进展顺利,最近那几个坊市人流如织,昨日我和莺儿碰头时,她也对店铺的位置赞不绝口呢。”
李长歌微笑着回应:“这个我早有预料,长安作为大唐的核心,科举消息一出,自然会吸引大量士子和百姓前来。”他深知,自己最近安排莺儿在长安开设店铺,正是基于科举制度即将改革这一契机。
近日,大唐皇帝颁布了科举诏书,这让李长歌颇感意外。
就在不久前他还与老李谈论过科举之事,没想到这么快就付诸实施了。
更令人诧异的是,新颁布的科举大纲中明确指出,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中,数学所占分值最高。
李长歌心里嘀咕,难道是自己的穿越导致了某种蝴蝶效应?这样的改变似乎透着一丝神秘和蹊跷。
在李长歌看来,李世民推行科举,并且突出数学科目的决定虽然出乎意料,但仔细想来却也符合逻辑。古代君主确实担心民间掌握数学知识后用以煽动叛乱,但明智的统治者明白,只要国家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学些数学并不会导致什么实质性的威胁。李世民显然不担心藩王公开造反,而是担忧他们玩弄权术,因此开放科举并重视实用技能教育,可以吸引人才为朝廷所用,进一步削弱藩王的力量。
而李长歌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变革带来的商机。
科举开启后,读书人势必增多,书籍和纸张的需求量将大幅增长,这对于传媒和造纸行业无疑是重大利好。凭借自己对造纸技术的精通,李长歌迅速做出决策,让莺儿前往长安开设店铺,以便于抢占市场先机。
而棉儿虽然未能成为掌柜,但她对此并无异议,只愿一心一意侍奉李长歌。
李长歌了解棉儿的能力与潜力,他安排棉儿负责一项新任务——训练退役丫鬟,使她们具备基本的识字能力和商业素养。这些丫鬟由于曾在大户人家服役,不仅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拥有广泛的人脉资源。尽管她们大多未曾受过教育,但在李长歌眼中,只需通过拼音卡片进行简单的培训,半月内就能掌握常用汉字。
棉儿听闻李长歌的新项目是造纸时颇感意外,她建议直接从市面上采办即可。然而,李长歌指出市场上现有的宣纸存在诸多问题,如墨迹侵染、厚度不均、易破裂等,并非理想的选择。他之所以让棉儿参与此事,是因为棉儿除了手脚麻利外,还有一定的书写经验和文化基础,能够理解并改进造纸工艺。
“这怎么可能啊?”棉儿对于李长歌所说的天下宣纸皆有瑕疵的说法有些不服气。
李长歌心中清楚,棉儿虽是大户人家因家道中落而赠予他的礼物,却并非寻常丫鬟。她受过几年的教育熏陶,不仅通晓家务琐事,更在琴棋书画等诸般才艺上颇有造诣。单就宣纸一项,棉儿见识过的种类便不少于二十种,这是因为早年作为潜在的通房掌事丫鬟培养时,她必须学会鉴别各类贵重物品,包括那些用于赠送或交换的重要礼品。
当李长歌提起要制作一种前所未有的纸张时,棉儿正欲凭借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见识发表见解,不料李长歌已预判了她的意图,轻轻一挥手示意她稍安勿躁:“你所说的都对,不过……”
“公子,棉儿还没来得及说出想法呢。”棉儿疑惑地打断他。
李长歌微笑着回应:“我知道,即使你没说,我也明白你的担忧。但我要创造的这种纸,品质绝对会超越你以往见过的所有纸张。”
棉儿闻言,不禁瞪大了眼睛,惊讶之情溢于言表。自家公子这是要挑战天下名纸吗?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要知道,在长安店铺热销的新奇之物如青霉素,因其独创性和实用性广受追捧,尚可理解。然而纸张自东汉蔡伦改良工艺以来,历经千百年发展,早已衍生出了无数种名贵至极的宣纸。每一种名纸背后都是世代匠人的心血传承与智慧结晶,如今公子竟有这样的豪情壮志想要超越?
尽管满腹疑虑,棉儿还是遵从主人的意愿,因为她深知李长歌并非空穴来风之人。
于是,一场关于革新造纸技术的大胆实验在李长歌的主导下悄然展开。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