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李二冷哼一声,甩袖转身,满朝文武百官立刻纷纷叩首谢恩,不一会儿,甘露殿内便只剩下一片静谧。
午时阳光尚未褪去锋芒,但随着群臣散去,殿内光线却显得阴暗不少,映衬着李二龙颜铁青,怒意未消。
昨夜歌儿的店铺遭受无端袭击,这股火气犹如干柴烈火,在李二心中熊熊燃烧。他暴跳如雷,一纸诏令直指清河崔氏八公子崔正德,欲以雷霆手段严惩其罪行——堂堂皇子开设的店铺竟遭人砸毁,何况还只是个淡出权力中心的闲王,若是连这点面子都不给皇家留,那世家权贵嚣张至何等地步?
在李二看来,此等挑衅行为几乎就是对皇权威严赤裸裸的挑战,若非念及还未到诛九族的地步,只怕早就将祸首五马分尸了。
尽管魏征等人极力劝阻,力陈其中利害关系,李二终究是一意孤行,坚持执行处决崔正德的决定。
虽然,在心底深处,李二明白魏征所言极是,此刻斩杀崔正德并非明智之举。
毕竟,近日来因科举制度改革诏书引发的一系列反弹浪潮,已让整个朝廷局势变得尤为紧张。那些平日里无所事事、只知借权谋私的大臣们,突然间仿佛集体转性,摇身一变成为忠肝义胆的谏臣,每日必会聚集于金銮宝殿之上,口口声声称颂丹心,请求收回成命。
面对这些所谓的“魏喷子”,李二内心的嘲讽溢于言表:“你们哪来的丹心,还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和家族利益?”
不过,即便如此,他也清楚当前最紧要的任务是如何化解这场与世家之间的冲突危机。
房玄龄、杜如晦这一智囊团队对此早有定计:全面对抗虽是长远目标,但目前急需的是借鉴秦始皇连横破纵的战略,拉拢部分立场尚可动摇的世家大族。在这群逐利而动的家族中,掌握造纸业命脉的清河崔氏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选择。清河崔氏生产的纸张品质卓越,价格更是远超其他同类产品,即便如此仍供不应求。可以说,崔家一旦点头,全国纸张书籍的价格涨跌乃至天下学堂书院能否顺利运作,皆在其掌控之中,势力之庞大令人咋舌。
李二未经深思熟虑的一道命令,已将崔家少爷送上了断头台。
如今回想起来,此举无疑是给原本复杂微妙的局面雪上加霜。
李二脸色阴沉得能滴下墨来。
魏征、杜如晦等人亦面面相觑,难以寻觅应对之策。
“唉……诸位,共同想想对策吧。”李二长叹一声,虽内心怒火中烧,却并未迁怒于杜如晦、房玄龄等肱股之臣。他深知,满朝官员的反对之声是自己推行科举改革所必须面对和承担的压力。
团结清河崔氏固然重要,但作为一国之君的威严与一个父亲的尊严,难道就不值一提吗?
李二向来以带兵打仗见长,其人生信条始终坚定:对那些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之人,他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去保全他们的安宁与快乐。
想当初,他发动玄武门之变,那背后的目的就是保护瓦岗寨曾经并肩作战的兄弟们,为此不惜手足相残,囚禁亲父唐高祖李渊。
如今,在他心中,皇子李长歌的地位已不亚于魏征这些昔日战友,甚至犹有过之。
然而此刻,朝廷局势危急至极。
平日里才智出众的大臣们,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挑战,竟也一时无策。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无数世家大族的反对声浪有多强烈,而在于他们不仅联合起来对抗皇权,更似乎暗中串联,隐约有另立朝廷之势。尤其因崔正德之死,各大家族的凝聚力空前高涨,原本提出的“连横”策略在此情势下显得苍白无力,几乎成为空谈。
在这凝重而又沉默的气氛中,魏征率先打破僵局,字字掷地有声:“陛下,上策已不可行,中策已然错过时机,唯余一条艰难的下策——陛下可亲率玄甲精骑,一举荡平五姓七望所有家族,如有反抗者,当以雷霆之力予以镇压!”魏征此言并非戏言,他是出了名的严肃认真,提出这个建议绝非空穴来风。毕竟,论实力,李二麾下的军队以及他自己超群的军事才能,对付起这些反叛的世家势力,实乃绰绰有余。
五姓七望再怎么反弹剧烈,顶多也就是揭竿而起,但他们若真敢公开造反,李二倒不怕正面交锋。要知道,李二这位天才将领,从不怕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他的名字就足以令敌人胆寒。
但是……
魏征话音刚落,房玄龄与杜如晦两位重臣却没有立即表态,既未明确支持,也未公然反对。
他们只是悄然苦笑,因为他们知道,即便李二具备如此强大的实力,但这一方案无疑是饮鸩止渴,将极大地动摇大唐根基,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动乱……
这位兼具铁血与柔情的君主,在处理国事时总是难以割舍对百姓的深深眷顾。他面对战争从无畏惧,可眼下的大唐才刚经历十几年的短暂安宁,多数黎民百姓正是从连年的烽火狼烟中挣扎出来,渴望着太平盛世的延续。此刻,倘若为了铲除奸佞、整肃朝纲而再度掀起战火,虽看似正义之举,却在李二心底激起了一片涟漪。
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位辅弼重臣心中有数,深知李二虽然深得民心,即便是魏征这样的直谏之士和广大民众支持他以雷霆手段对付那些威胁皇权的世家大族,但要让李二轻易举起屠刀,重启战端,牺牲无数无辜生命,这在他内心深处是无法承受的痛楚。
当魏征提出那惊世骇俗的下策后,不仅房、杜二人陷入了沉默,李二亦是陷入长久的沉思,最终,那一日的朝议在压抑的气氛中草草收场。
……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