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李二等人的疑惑与提问,李长歌不禁哑然失笑。
他深知,在唐末至宋代的那段历史中,huo药的发明纯属炼丹术士在追求长生不老过程中的一次意外收获。历史上诸多化工制品的诞生,其实都与炼丹、炼金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chemist”这个英文词汇中的“chemi”一词根,就源于炼金术。尽管这些尝试大多是为了虚无缥缈的目标,如求得长生或是瞬间暴富,但实际上它们也催生了许多现代化学的基础知识。
关于huo药的具体性质和制造过程,李长歌知道即使自己详尽解释,凭借唐代的知识背景和语言表述方式,三位朝臣恐怕三天三夜也无法理解透彻。
于是,他摆了摆手,坦率地说道:“几位兄长,这huo药的事儿你们先别追问了,实话说,就算我说出来,你们可能也听不懂。”
魏征、杜如晦和房玄龄三人面面相觑,心中皆是一片愕然:李长歌说得确实有道理,他们的确难以理解这种超越时代的东西。但既然李长歌如此自信,他们也只能选择暂时信服,并保持好奇与期待。
李长歌接着道:“我需要那些原料进行实验,如果成功……”
他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狡黠而坚定的光芒,“到那时,诸位都将有机会发大财,甚至若想将此物献给陛下以换取功名利禄,也不是难事。因为这些新玩意的威力与功效,将远远超过蹶张弩这样的传统兵器。”
……
马蹄声回荡在夕阳下的归途,李二一行人离开幽州城郊,踏上了返回长安的道路。
李二的心情复杂而矛盾,他感觉这一趟旅程仿佛是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若非手中紧握着李长歌赠予的小册子作为现实的证据,他几乎要怀疑自己经历的一切只是个梦境——怎么可能有如此才华横溢、深不可测的人物?
房玄龄看着李二手捧小册子,陷入沉思的模样,担心李二过于沉浸其中,于是小心翼翼地提醒道:“陛下,那本册子还是交给臣妥善保管吧?”
李二被唤醒思绪,略带不满地回应:“这是朕的孩子给朕的……”随后,他恍然醒悟过来,拍了拍手中的册子,将它郑重其事地交给了房玄龄,“好,你收好,别弄丢了。”
回顾这一天的经历,李二心中跟做梦一样。如愿解决了削平藩王的问题,并且在抵御外敌方面也有了初步进展,李长歌提出的强军策略更是为大唐军队的改革铺好了道路。
这次出行不仅提升了他对治国和军事的理解,还意外获得了新锐兵器的制作方法,甚至品尝到了美味的火锅。
种种收获让他不禁感叹,李长歌的这个小庄子简直是一座隐藏的宝库,他的智慧与才情犹如无尽的源泉。
李二深吸一口气,转头看向杜如晦、魏征等一众重臣,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诸位,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决断,“不如我们现在就回去,直接摊牌,以李长歌之策为核心,彻底推行国家军事改革和削藩政策!”
“陛下,此事还需谨慎!”杜如晦几乎是下意识地脱口而出,然而话音刚落,他便陷入沉思。
回想起李长歌在幽州城郊的卓越表现和惊人智慧,以及他那两个被精心调教得能打理店铺有方的丫鬟,杜如晦开始意识到,若想让李长歌回归长安,摊牌或许是个不得不考虑的选择。
原本设想用产业引诱李长歌回京的计划看来行不通,因为他在乡下的日子过得不仅安稳,还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虽然公开李长歌的身份、将其召回长安可能会让他成为世家大族的眼中钉,但随着时局的变化与矛盾的加剧,即便隐瞒下去,李长歌也迟早会因他的智谋而陷入险境。
因此,将李长歌带回长安,并借助他的才华解决国家面临的种种难题,这个决定愈发显得诱人且必要。
魏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缓缓开口道:“陛下,这件事确实可以慎重考虑一下。”
李二听罢略感惊讶,“我还以为你们都会反对呢。”
魏征轻轻摇头,语气中带着无奈与决断,“如今正是多事之秋,我们必须面对现实。”
魏征进一步解释道:“一般的王侯贵胄之家所推崇的才子,无非是擅长诗词歌赋,或是博览群书,看似满腹经纶,实则在解决国家根本问题上并无太大建树,不过是锦上添花的角色。但是……殿下却截然不同。”
他直视着李二的眼睛,严肃地说:“殿下的才华,无论是对内改革还是对外抵御外敌,都能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而且总能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这样的肱骨之才,在整个大唐王朝可谓凤毛麟角,弥足珍贵!”
李长歌的存在,即便抛开皇族身份不谈,仅凭其卓越的才能与智慧,也足以让魏征这样的耿直忠臣毫不犹豫地举荐给李二。
面对当前突厥的侵犯、世家门阀的蠢动以及北方高句丽虎视眈眈的多重危机,大唐正是处于内忧外患的紧要关头,亟需如李长歌这般能够力挽狂澜的人才。
以往,魏征对李二直言不讳时常常是批评指责,而今在评价李长歌时,他却给出了前所未有的肯定。即使是被誉为千古杠精、杠神的魏征,也无法从李长歌身上挑出任何瑕疵。
其余三位大臣也都深以为然,他们深知大唐建立之初,尤其是经历玄武门事变后不久,急需稳定内部秩序,抵御外敌侵略。如果有李长歌这样的智者坐镇长安,不仅李二本人会感到安心,整个朝廷也将因此受益匪浅。
然而,尽管众人心中皆有此意,但杜如晦还是谨慎提醒:“陛下,关于殿下回京之事,我等并无异议。只是此事牵涉甚广,风险颇大,还请陛下审慎决断。”
他们都明白,李二所顾虑的是敌人众多,担心李长歌身处险境。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二终究还是决定暂时搁置这个提议。
在他看来,无论李长歌如何才华横溢或平庸无奇,他始终是自己的孩子,作为父亲,绝不应将十六岁的孩子置于危险之中。
李二的目光投向窗外遥远的北方,心中暗下决心:“看来首要之务,还是要先解决这些令人头疼的麻烦,无论是突厥的侵犯,还是国内世家门阀的勾心斗角,都必须妥善处理。只有如此,朕和百姓的日子才能过得安稳……”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