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书价疯涨

换源:

  离开军营之后,李二并未急于裁军改革,而是决定先动用国库中的储备金全力推进神臂弓的量产。他知道直接裁军再生产神臂弓的风险太大,一旦出现突发战事,没有足够的兵力应对,后果不堪设想。尽管大规模支出可能引发国库紧张,但他权衡再三,毅然做出了这一决定。

首先,神臂弓并非一次性大批量制造,而是采取分期分批的方式,每月向户部交付两万把的制造任务,这样一来,财政压力相对分散。

其次,李二还心系另一项同样至关重要的事业——造纸术的推广。

这两项举措并行,既关乎军事力量的革新,又关系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双管齐下,旨在打造一个文治武功皆强大的帝国。

李二决心亲力亲为推动造纸业的发展,这一念头在他心中萦绕已久。

自从科举制度颁布已过去一个多月,朝廷确实选拔出了一批优秀人才,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方面,落榜的士子众多,他们付出多年努力却未能中选,朝廷自然不能简单地劝其回归田园、放弃功名追求。这些士子大多会继续备考来年科举,他们的知识积累与付出的时间成本,即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虽未明言,但李二及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重臣皆心知肚明。

问题的关键在于,由于科举制度实施之前,读书并无明确的方向和标准,除了研习孔孟之道外,许多士子涉猎广泛,研读兵法、纵横术乃至阴阳学说者不在少数。

然而,科举考试主要考核的是官吏所需的综合素养,不仅要求在某方面精通,还需具备诸如礼制、礼仪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例如,上朝时需熟知流程,日常生活中更不可随意穿戴象征皇权的龙袍。

如今,大量士子发现自己在某些基础课程上的空白急需填补,这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课外辅导提高,而是从零开始学习未曾接触过的知识领域。因此,购买书籍、进入书院进修成了他们的迫切需求。

近期,李二听闻诸多书院趁机抬高入学费用及束脩礼品规格,对此他深感愤怒。他知道,这些书院往往由地方名门望族把持,高昂的学费令寻常百姓子弟望而却步,只有极少数天赋异禀者才会被破格录取,并最终成为世家大族的附庸。

面对此种情形,李二虽然痛心疾首,却又陷入两难:若是直接干预书院收费并严厉打压,那么寒门学子本就有限的学习机会将更加稀缺。

不过,书院高昂的学费对寒门学子而言固然是难以逾越的门槛,但真正将科举大业推向危机边缘的,是纸张和书籍价格的疯狂飙升。

原本,寒门子弟尚可通过节衣缩食购得所需之书,如今却需倾尽家中所有,甚至变卖几亩薄田、几间破屋也无法满足需求。

无数士子因一次科举落败而彻底断送了仕途之路,绝望之下,不乏有上吊自尽或饮毒身亡者。

朝廷提倡择优而仕,现实却是为求学之路筑起了一座高不可攀的大山,令天下士子怨声载道。

多数士子并未明确意识到应向何人发泄这份恨意。

李二深知民心所向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他凭借百姓支持才得以在玄武门之变中获胜,始终与底层民众站在一起。面对此等恶劣现状,李二自然无法坐视不理。于是,在初步解决神臂弓生产问题后,他立即找来杜如晦商议,在长安设立造纸工业,而非简单的工坊。

李二深受李长歌理念的影响,深信仅凭生产方式的改变就能使产能呈十倍乃至百倍增长,这是传统手工作坊与现代工业化生产的根本区别。

尽管此时国库因制造神臂弓已显得捉襟见肘,无力投入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但李二仍坚持将这一小规模的尝试称为“工业”,因为他敏锐地察觉到,“工业”背后隐藏着一个未知却充满无限可能的新世界。而在他看来,李长歌仿佛就握住了通往这个新世界的钥匙。

与此同时,在幽州城外乡间的小路上,一位刚忙完农活的老农刘叔正擦拭着额头的汗水,忽然看见一位身着粗布短打劲装、眉目精致贵气的少年经过。

这正是李长歌本人,虽然衣着简朴,却难掩其英气逼人的气质。

两人交谈间,老农提及自家孩子读书赶考之事,由于书价飞涨,家庭经济压力陡增,不得不考虑变卖家中的十几亩良田供孩子继续读书。

这让李长歌颇感惊讶,同时也回忆起了近日纸张书籍价格上涨的严峻形势。

李长歌意识到问题所在,认真回应:“老刘头,你先别急着卖田。过些日子去趟长安,那里会有便宜书出售。”他知道,若能通过推动造纸工业的发展,降低书籍成本,那么像老刘头这样的农户家庭或许就能摆脱因高昂书价导致的困境,让更多的寒门学子有机会通过科举改变命运。

“哎呀,长安是陛下居住的地方,我一介农夫哪能轻易去那种地方啊!”老刘头惊愕地回应道。

李长歌有些无奈,忍不住脱口而出:“嘿,你就说你到底想不想给孩子买到书吧?”

最近书籍价格疯涨的情况让他颇为不悦,他琢磨着这个时代又没有股市,难不成还有热钱炒作?这背后十有八九是有大人物在搞鬼。虽然身处乡野的他对大唐的政治局势、内外矛盾都有所了解,但对于朝堂中的具体派系争斗和世家大族的详情就不甚清楚了。

作为普通百姓,李长歌只能埋怨几句李世民。不管幕后黑手是谁,身为皇帝却对此置之不理,那这皇帝岂不是白当了?但他也明白,李世民为了避免内战,只能采取和平手段解决这类问题。

至于自己给老李提出的造纸业改革建议是否传到了宫中,李长歌无从得知。不过,李长歌因常让莺儿帮忙在长安购买书籍,对市场行情倒是略知一二。

近来书籍价格飞涨,部分甚至飙升至天价,商家囤货惜售的现象屡见不鲜。

与此同时,长安城中突然冒出了几家新开设的书店和纸墨铺子,店内售卖的纸张与书籍品质上乘,出人意料的是价格竟然相当低廉,比市面上涨价后的书籍还要便宜不少,原本需要两三两银子一本的书现在只需二百多文即可购得。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样的书店不仅在长安出现,还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大唐各地州郡相继开业。

此外,朝廷近期还颁布诏令,在各大州郡建立官办书院,所有书籍均可免费阅读。

尽管这些新变化引起了李长歌的好奇心,但由于他并无考科举的打算,买书只是为了消遣时间、获取信息,以替代闲暇时总想着玩手机的现代人习惯,因此并未深入探究。

自上次老李来访已过去一个月,两人相识至今已有两个月时间。

这段时间里,李二忙于政务,而李长歌也没闲着,正全身心投入一项实验——利用老李帮他弄来的几马车硝石、硫磺,尝试制造huo药!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