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歌以汉代历史为切入点,对东汉宫廷中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独到且深刻的见解。他不仅从现代权责对等理念出发,分析了当时朝廷的矛盾与困境,更进一步探讨如何规避黄巾起义与董卓乱政这类悲剧重演的可能性。
这番见解与当朝君臣李世民、杜如晦等人平时讨论的观点不谋而合,甚至更为精辟,直指核心。
李二听罢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自责交织的情感。这个失散多年的孩子,自己曾因政务繁忙而疏于教养,如今竟已成长为这般见识广博、才智过人的青年。
长孙皇后更是满目泪光,为孩子的争气感到欣慰不已。而杜如晦则内心震撼,难以置信面前这位对两汉历史熟稔于心,对政治有着深刻理解的年轻人,竟然曾是个乡野猎户!
面对这样的情境,杜如晦凭借其高情商巧妙地转移话题,考虑到当前贞观初年大唐根基未稳,若是公开讨论这位失落殿下的身份以及是否立储的问题,恐怕会对大唐、对李二乃至对公子本人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因此,他适时提议:“老爷,公子如此才华横溢,即使未能成为王公贵族,若能拥有一定的财富家底,做个富甲一方的员外郎也是一桩美事。”
杜如晦的话语引发了长孙皇后的共鸣,她嗔怪李二不应过于纠结这些无谓之事,此次前来主要是为了向公子表达感激之情并赠送礼物。她打趣道:“你这宝剑怕是买错了,我早就提醒过别买那些小贩的东西,现在可好?还不赶紧给公子重新准备一份像样的礼物!”说着还瞪了李二一眼。
李长歌对于他们如此客气的态度感到有些意外,误以为是因为自己带来的青霉素药效惊人所致。
而在这一番插科打诨中,李二也意识到自己的初衷——他是来看望孩子而非考校他的。于是,李二关切地询问李长歌的名字和年龄。李长歌答道:“我叫李长歌,年纪嘛,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十六岁。”
“十六?”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异口同声,彼此交换的眼神中充满了惊愕。
原来,他们失去的第一个孩儿正是在十六年前失踪的。胎记、年龄等诸多线索一一吻合,这让夫妻俩几乎确信眼前的少年就是他们的亲生儿子。
长孙皇后情难自禁,险些脱口而出那个久违的乳名“歌儿”,幸得李二及时握住她的手,帮她按捺住了情绪波动。
李长歌看着这对夫妇异常的反应,虽然心生疑惑,但还是将此归结为成功人士高超的情商和善于安抚人心。
其实,穿越至此的李长歌早已习惯了独立生活。自六岁那年穿越至隋唐乱世以来,他依靠智慧和系统的力量,在战火纷飞的世界里顽强生存,并过得还算不错。
为了让李二夫妇更加了解自己的生活情况,李长歌邀请他们在自家小院内参观。
……
在东汉衰亡后,神州大地历经沧桑,战乱频仍导致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无主。
而一旦天下安定下来,对于那些有志于开疆拓土的人来说,便是大展拳脚的好时机。
李长歌便在这片疮痍满目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不仅将自家的院子和田地悉数开垦,还巧妙利用自己从神秘系统兑换而来的各类作物,如土豆等,将庭院内外装点得生机盎然。
最近,由于身份由猎户转变为富家员外,李长歌已不再频繁外出打猎,院内也少了硝制皮草之类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果蔬、药草以及精心设计的小型设施,使得这个小院显得既实用又别致。
李二与长孙皇后跟随李长歌的脚步,在这初春时节漫步于庭院之中。
他们一边欣赏着眼前的新奇景象,一边听李长歌娓娓道来每一片土地上的故事。
正当一行人沉浸在和谐宁静的气氛中时,一块特别的大木板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这块看似普通的大木板实则是由许多条形木板拼接而成,其结构更像是一扇横亘于地面上的门。
在气候逐渐转暖的季节里,木板附近却透出一股异样的凉意,让人不禁心生疑惑。尤其是在这万物复苏之际,这股寒气尤为引人注目。
李二终究按捺不住好奇心,停下脚步询问李长歌:“公子,这是何物?”
李长歌顺着李世民的目光看去,明白了他们所指的是那块与众不同的“门”。他解释道:“这是地下冷藏库的入口。”
“冷藏库?”李二显然对此闻所未闻,追问其具体含义。
李长歌进一步说明:“顾名思义,冷藏库是用来冷冻保存物品的地方,而这座冷藏库每隔十日就需要更换一次冰块以维持低温环境。如果你们有兴趣参观,我建议最好先多穿些衣物,以免受寒。”
听到“更换冰块”一词,李二微微一愣,显然对这一概念感到困惑。他虽知道大户人家常在冬天收集冰块储存在地窖深处,以便夏季使用,但如此频繁更换冰块以保持恒定低温的做法,对他来说无疑是个新鲜事物。他想不通的是,即使是在乡间农庄,李长歌是如何实现源源不断供应冰块,并将其放入地窖维持温度的呢?
面对李二心中的疑问,李长歌并未立即给出答案,而是含笑等待他们自行揣摩或提出更多的问题。
毕竟,这其中的秘密涉及他的穿越经历与那个神奇系统的存在,而这些真相并非一时半刻能够言尽。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