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兵者诡道

换源:

  李长歌正欲开口,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的气息……

李靖和李二均紧张地屏息凝神,手中各自端着一杯酒,借着徐徐饮酒的动作平复心情。

他们深知,此刻李长歌口中吐露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扭转乾坤的重要战略情报。

就在众人高度集中注意力之际,李长歌却语出惊人:“关于如何进攻,其实就是一个“勇”字——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简而言之,就是大胆冲击、果断出击!”

此言一出,李靖和李二险些喷出口中的酒,愕然对视,心中暗忖:这难道就是他理解的兵者诡道?

面对众人的质疑与困惑,李长歌淡定道:“你们所说的兵者诡道,难道不就是以奇制胜,以无法预测的勇猛之势直捣黄龙?”

……

“看你们就不懂其中深意。我来问你们,自大唐与突厥多次交锋以来,究竟是哪一方取胜次数更多?”

这一问,直接让李靖哑口无言。

李二也只能尴尬地低声回应:“自然是突厥占了上风,我大唐多有败绩,吃了不少苦头。”

李长歌听罢,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笑容:“这就对了。正因为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所以一旦我们主动出击,并且倾尽全力,突厥必然始料未及。在他们看来,这样的战术变化就是兵者诡道的具体实践。”

尽管李长歌所提出的观点,在任何时代、任何人都可能斥之为荒谬的歪理邪说,但李靖和李二还是感受到了一阵失望。他们心头不禁升起疑虑:自家殿下李长歌,虽然军事理论扎实,见识高远,但在实战方面,似乎过于崇尚勇猛而不顾策略,犹如纸上谈兵的赵括再生。

李靖更是尴尬万分,想起之前曾将李长歌视为霍去病再世,如今听闻他的实战计划,竟觉得如此幼稚,不禁感到无比惋惜。在他们眼中,这个看似大胆鲁莽的计划,实则是欠缺周全考虑的冒险之举。

除非突厥举国上下,从可汗到将帅再到士兵,个个皆是痴愚不堪,否则李长歌所提的战术根本无法实现。

要知道,在大唐与突厥交界之处,赫然矗立着一座军事要塞——定襄城,该城常年驻扎超过三十万精锐大军,其防御力量之强,无异于铜墙铁壁。若想硬碰硬直接攻打,那无疑是自寻死路。

面对李长歌的计划,身为名将又深谙官场之道的李靖面露难色,他深知此时再追问下去可能会令殿下颜面扫地,日后恐会影响彼此关系

李二作为父亲和大唐天子,对此类明显错误绝不姑息,他坚持指出并要求改正,即使实话实说会让人难堪。

尽管心有不忍,毕竟自己未能时常陪伴在儿子身边,如今却要严厉训斥,但为了李长歌的成长与大唐安危,李二还是决定开口。

此刻,不仅李靖眉头紧锁,就连魏征等三位文臣也一同看向李长歌,他们一致认为这个计策过于理想化,完全偏离了兵者诡道的真谛。

就在众人目光质疑交汇之际,李长歌非但没有退缩,反而淡然一笑。

“且慢诸位,”他轻声道,“我明白你们的顾虑,确实,我提出的计划过分理想化,忽略了攻城的实际困难。即便我们能出奇制胜,但是要攻破这固若金汤的坚城实属不易。倘若久攻不下,而敌方援军又至,届时我们将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大军恐怕将面临全军覆没的结局。”

“让我猜猜看,”李长歌继续说着,眼神中透露出狡黠,“老李、老金以及其他人,是不是正想向我表达这样的担忧?”

李长歌不待李二开口,便抢先一步,坦然承认并剖析了自己计划的缺陷。

这一突如其来的转折让李二、李靖以及在场众人皆是一愣,脑中疑云密布:殿下居然清楚认识到这计策存在问题?那他为何还要如此发言?

“诸位有所不知,”李长歌笑眯眯地继续说,“我倒想问你们,如果大唐能够突破常理,找到攻破定襄城的方法呢?”此话一出,李二和李靖瞠目结舌,难以置信:“攻破这座要塞?怎么可能!”

李二皱眉强调:“即便军制改革成效显著,兵力对比仍是悬殊,十万对三十万,何况我们是骑兵对阵守城步兵,这……简直无从谈起!”

李靖也神情凝重地附议:“确实不可能,若要强行攻城,至少需要五十万以上的玄甲步军,并且必须有偏师阻截突厥援军。低于五十万兵力,绝无可能成功。”

李长歌听罢,笑容加深,似乎对此早有预料:“老金,你果真是军事大家。常规情况下,的确需要数十万乃至更多兵力才能强攻定襄城,而五十万其实还显得冒险,稳扎稳打的话,起码得集结八十万以上兵力。”

古代战争中,攻城战无疑是最为惨烈残酷的一环。不同于野战,败方尚有机会撤退保存部分实力,攻城则往往意味着一场血流成河的持久消耗战,直至最后一人。因此,李靖所言并非夸大其词。

李长歌却透露出一个颠覆性的信息:“不过,在不久的将来,当你们准备出征之时,只要有一批手榴这样的武器,别说八十万大军,甚至五十万,甚至是十万兵马,都足以改变战场态势。”

李二和李靖闻此言,惊讶不已,瞪大了眼睛,他们无法想象以如此少的兵力去攻打坚固的定襄城,难道不怕军队哗变吗?

但就在这个令人震惊的节点上,李长歌又抛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