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扭转舆论 ——《巧计转舆论,民心渐回拢》

换源:

  尽管那些散布谣言的关键人物如同狡猾的老鼠一般,听闻风声后躲了起来,让太子府的人一时间难以寻觅到他们的踪迹,可林悦却并未因此而气馁,她那聪慧的头脑迅速转动,思索着应对之策,很快便想到可以从侧面入手,先收集证据证明这些谣言是毫无根据的空穴来风。

林悦雷厉风行地安排人手,展开了一场大规模且细致入微的调查行动。她让手下的人去翻查过往的卷宗、记录,走访各地的百姓,将太子过往所做的每一件利民之事都一一挖掘出来,力求做到详尽无遗。

像是之前太子主持修建的桥梁,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时,有一条河流横亘在两个繁华的城镇之间,河水湍急,每到雨季,河水泛滥,常常冲毁两岸的道路,百姓们出行极为不便,往来的商旅也只能望河兴叹,货物运输受阻,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太子得知此事后,亲自前往勘察,召集了众多能工巧匠,精心规划桥梁的选址与设计。在修建过程中,太子又时常亲临现场,关心工匠们的生活,督促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最终,一座坚固而美观的石桥横跨两岸,从此百姓们往来无阻,城镇之间的贸易也日益繁荣起来。

还有开办义学一事,许多家境贫寒的孩子原本根本没有机会读书识字,只能跟着父母在田间地头劳作,或者早早地学些手艺,勉强糊口。太子心系这些孩子的未来,便下令在各地开办义学,聘请有学识的先生任教,不仅不收学费,还为孩子们提供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品。这使得无数寒门子弟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多少孩子因此踏上了求知的道路,日后成为了对国家、对家乡有用的人才。

而在救济灾民方面,更是体现了太子的仁德之心。有一年,多地遭遇了罕见的灾荒,粮食颗粒无收,百姓们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景象凄惨至极。太子心急如焚,赶忙向皇帝进言,请求开仓放粮,同时还积极组织各方力量,筹集救灾物资,亲自前往灾区,指挥救灾事宜。他设立了粥棚,让灾民们能有口热粥果腹;搭建了临时住所,让那些无家可归的百姓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在太子的不懈努力下,许多灾民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得以保全性命,重建家园。

林悦将这些事迹详细整理成册,每一件事都记录得清清楚楚,不仅写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参与的人员,还附上了当时参与其事的百姓、工匠等人的证词和手印,以确保其真实性和可信度。这些证词都是百姓们发自肺腑的话语,他们怀着对太子的感激之情,毫不犹豫地按下了自己的手印,愿意为太子作证,证明太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善举,绝不是那些谣言中所说的那般不堪。

与此同时,太子也没闲着,他深知要想彻底扭转舆论,光靠书面的证据还不够,还得让百姓们能够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才行。于是,他亲自出面,带着厚礼,怀着诚挚的心意,邀请了京城及周边地区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乡绅,还有一些曾经受惠于太子的普通百姓,在城中最热闹的广场上举办了一场“太子功绩见证会”。

这一天,城中的广场上早早地便聚集了众多百姓,大家都听闻了这场特殊的集会,心中充满了好奇,想看看太子究竟要做些什么。广场周围彩旗飘扬,台上摆放着桌椅,布置得庄重而又不失亲和。

太子身着一身华服,却没有丝毫的架子,他先是神色诚恳地向众人行了一礼,而后高声说道:“诸位父老乡亲们,今日将大家召集于此,实在是有要事相告。想必近来大家都听闻了一些关于本宫的谣言,那些皆是污蔑之词啊,本宫实在是痛心疾首。本宫自小受父皇教诲,一心只想着为我大夏朝的江山社稷、为天下的黎民百姓做些实事,绝无半点那些谣言中所说的不良居心。今日,便请诸位在此,一同听听那些亲身经历过本宫所做之事的百姓们的讲述,也好让大家知晓真相。”

说罢,太子便示意那些受惠百姓一一上台。只见一位衣衫褴褛却神情矍铄的老农,拄着拐杖,缓缓走上台来。他站定后,先是朝着太子深深地鞠了一躬,而后声泪俱下地说道:“各位乡亲啊,你们不知道啊,前些年那场灾荒,那可真是差点要了我们一家人的命啊。庄稼颗粒无收,家里早就断了粮,眼瞅着就要饿死了呀。就在那绝望的时候,是太子殿下及时下令开仓放粮,还亲自到咱们灾区来,安排了粥棚,让咱们有口热粥喝,这才保住了我们一家人的性命啊。太子殿下对咱们百姓的大恩大德,俺这辈子都忘不了啊,那些说太子殿下坏话的,那都是昧着良心啊。”

老农的话让在场的许多百姓都为之动容,不少人眼眶泛红,想起了当年灾荒时的艰难日子,心中对太子的敬意也油然而生。

接着,又有一位年轻的学子走上台来,他恭敬地向太子行了礼,然后感激地说道:“在下自幼家境贫寒,若不是太子殿下开办义学,像我这样的寒门子弟,根本就没机会读书识字啊。在义学里,先生悉心教导,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如今也能识文断字,有了一技之长,这都多亏了太子殿下啊。太子殿下如此重视咱们百姓的教育,一心想着让咱们都能有出息,怎么可能是那些谣言里说的那样呢?”

随着一位又一位受惠百姓上台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台下众人的情绪也被彻底调动了起来,大家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原本心中对那些谣言的相信开始渐渐动摇了。

这时,林悦走上台来,将整理好的太子功绩册分发给在场的众人。百姓们接过册子,纷纷翻开查看,里面详细记录的内容让大家看得啧啧称奇,那些一桩桩、一件件的利民之事,就如同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展现在众人眼前,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了太子为百姓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原来太子殿下做了这么多好事啊,咱们以前真是错怪他了。”

“就是啊,那些造谣的人实在是太可恶了,怎么能这么污蔑太子殿下呢。”

百姓们的议论声在广场上此起彼伏,不少原本相信谣言的百姓开始彻底改变了想法,心中对太子的印象也逐渐改观,对太子的信任又重新建立了起来。

而那些被二皇子和四皇子买通的市井之人中,有几个本就良心未泯,只是一时贪图钱财,才做了这等错事。如今看到太子确实做了这么多好事,又听到百姓们对太子的赞誉之声,心中的愧疚之感愈发浓烈,再也按捺不住,主动站了出来,走到台前,“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满脸羞愧地说道:“太子殿下,小人们有罪啊,小人们是收了别人的钱财才去散播那些谣言的,实在是被猪油蒙了心,昧了良心啊。而且,指使我们的正是二皇子和四皇子,他们给了我们银子,让我们在民间四处乱说,就是想抹黑太子殿下啊。”

这话一出,顿时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百姓们听闻后,纷纷义愤填膺,谴责二皇子和四皇子的卑鄙行径,一时间,广场上讨伐声不断,大家都为太子鸣不平,对太子的信任更是愈发坚定了。

太子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眼眶也微微泛红,他朝着台下的百姓们再次深深一揖,声音略微沙哑却饱含深情地说道:“多谢诸位乡亲们的信任,本宫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日后定会更加勤勉,为我大夏朝,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这场“太子功绩见证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原本对太子不利的舆论风向开始慢慢转变,太子在民间的声誉也逐渐恢复如初,甚至比之前更加深入人心了。

然而,二皇子和四皇子得知此事后,又气又急,在府中摔杯砸碗,大发雷霆。

“哼,没想到那太子竟然这么快就扭转了局势,实在是可恶至极!”二皇子气得脸色铁青,咬牙切齿地说道。

“二哥,咱们可不能就这么算了,得赶紧想办法啊,不能让他就这么得意下去。”四皇子也是满脸愤恨,焦急地说道。

两人商议一番后,决定改变策略,既然在民间抹黑太子这条路走不通了,那就从朝堂上入手,准备联合其他对太子不满的大臣,在朝堂议事时给太子制造麻烦,让他在皇帝面前难堪,从而影响太子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也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

二皇子阴沉着脸,分析道:“朝堂上那些与太子政见不合的大臣可不在少数,他们有的是嫉妒太子的风头太盛,有的是觉得太子的一些举措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咱们只要稍加拉拢,许以好处,他们必然会愿意与咱们联手,到时候在朝堂上,咱们轮番向太子发难,看他如何应对。”

四皇子点头称是,接着说道:“没错,二哥说得有理,咱们可以先从一些争议较大的政务入手,比如上次太子提议的赋税改革,就有不少大臣反对,咱们就拿这个做文章,让他们在朝堂上提出质疑,逼迫太子解释,要是他解释得不好,在父皇面前可就失分了。”

说罢,两人便开始暗中行动,各自凭借着自己的人脉和手段,去联络那些对太子不满的大臣。他们先是宴请这些大臣,在酒桌上旁敲侧击,表达自己的意图,又许以高官厚禄、金银财宝等诸多好处,不少大臣在利益的诱惑下,纷纷心动,答应了与他们联手对付太子。

此刻,重重悬念如同浓重的阴霾笼罩在众人头顶,让人喘不过气来。二皇子和四皇子会联合哪些大臣在朝堂上对付太子呢?朝堂上的大臣众多,各自有着不同的立场和利益诉求,他们究竟会拉拢哪些人,是那些一贯保守、反对变革的老臣,还是那些妄图在朝堂争斗中谋取私利的新锐势力呢?这些大臣又会使出怎样的手段,提出什么样刁钻的问题来刁难太子呢?

太子又要如何应对他们在朝堂上的刁难呢?面对这些联合起来的对手,太子需要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口才以及对政务的深刻理解,才能巧妙化解危机,可朝堂之上,众目睽睽,皇帝也在一旁注视着,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被动,他又该准备怎样的应对之策呢?

朝堂上的局势变化是否会影响到太子在民间刚刚挽回的声誉呢?毕竟朝堂之事往往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到民间,百姓们听闻朝堂上太子被为难,会不会又对太子产生怀疑呢?或者即便百姓们依然信任太子,可朝堂上的纷争若是引发了一些不良的政策变动,会不会间接影响到百姓的生活,进而再次影响太子在民间的形象呢?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