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透过斑驳的云层,洒落在庄严肃穆的金銮殿上,那璀璨的光芒映照在殿内的金砖玉瓦之上,折射出一片威严而凝重的氛围。今日的早朝,一如往常般汇聚了朝中诸多官员,众人分列两旁,神色各异,或恭敬,或沉稳,或暗藏心思,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实则暗流涌动,一场针对太子的刁难风暴即将拉开帷幕。
二皇子和四皇子在民间抹黑太子的计划狼狈收场后,心中自是愤恨不已,可他们并未就此偃旗息鼓,反而按照此前所精心谋划的那样,暗中联合了几位对太子素有成见的大臣,这些大臣或因政见不合,或出于嫉妒太子的威望,都心甘情愿地与二皇子、四皇子勾结在一起,准备在这朝堂之上,寻得机会给太子制造麻烦,妄图借此打压太子的势头,为自己谋取利益。
当皇帝刚提及要商议今年的科举改革之事时,二皇子便觉得时机已到,他微微抬眸,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狠,而后率先站了出来,朝着皇帝恭敬地行了一礼,脸上却带着一副忧国忧民的神情,高声向皇帝奏道:“父皇,儿臣听闻太子殿下近来在民间忙于拉拢人心,四处举办什么功绩见证会之类的活动,却对这关乎国家选材的科举大事疏于关注啊。如今这科举制度施行多年,弊端渐显,诸多问题已然影响到了我大夏选拔贤才的成效,太子身为储君,理应对此肩负起责任,可却迟迟未能提出有效的改进之策,儿臣实在是忧心忡忡啊,还望父皇明察。”
四皇子见状,赶忙在一旁附和道:“是啊,父皇,二哥所言极是。而且儿臣还听闻太子府中那位林越先生,虽说是个谋士,可这来历却颇为不明,身份甚是神秘。他时常在太子身边出谋划策,可谁又能知道那些主意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利于我大夏呢?万一他别有用心,误导了太子殿下,那后果可不堪设想啊,儿臣觉得此事也该好好查查,以绝后患呐。”
四皇子的这一番话,可谓是居心叵测,不仅将矛头指向了太子,更是试图牵连林悦,想要从侧面打击太子的左膀右臂,让太子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太子在一旁听着,心中猛地一紧,他怎会听不出这二人话中的恶意与刁难,当下便怒火中烧,气得双手握拳,刚想站出来反驳,揭露他们的险恶用心。可就在这时,林悦轻轻拉了拉他的衣角,眼神中透着冷静与沉稳,示意他稍安勿躁,切莫中了对方的激将法,在这朝堂之上失了分寸。
太子微微一愣,随即明白了林悦的意思,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了心头的怒火,努力让自己保持镇定,可那紧握的双拳,却依旧泄露了他内心的愤懑。
接着,一位老臣也缓缓站了出来,这位老臣在朝中颇有资历,向来保守古板,对太子主张的一些变革举措本就颇有微词。只见他微微弓着身子,朝着皇帝行了一礼,而后缓缓开口说道:“陛下,老臣也觉得如今科举的考核内容太过陈旧了,多年来都是围绕着那些古书典籍,学子们只知死记硬背,却不懂如何将所学运用到实际之中,长此以往,我大夏如何能选拔出真正的栋梁之才啊。而太子殿下似乎并无创新之意,依旧按部就班,老臣实在是担心我大夏的未来啊,还望陛下慎重考虑此事。”
皇帝坐在那高高的龙椅之上,静静地听着众人的发言,脸色逐渐变得严肃起来,他微微皱眉,目光深邃地看向太子,问道:“太子,你对此有何看法?”
太子深知此刻自己的回应至关重要,关乎着能否在这场无端的刁难中稳住阵脚,也关乎着科举改革这一重要提议能否顺利推进。于是,他上前一步,恭敬地朝着皇帝行了一礼,而后不卑不亢地回道:“父皇,儿臣一直心系科举之事,也深知其重要性,绝非如二弟、四弟所言那般疏于关注啊。此前儿臣便与府中谋士以及几位朝中大臣商讨过此事,觉得当下科举确实有可改进之处。”
太子顿了顿,环顾了一下朝堂上众人的表情,接着说道:“比如可在策论中增加对当下实际民生、军事等问题的探讨,让学子们能学以致用,将平日里所学的经史子集与我大夏朝如今面临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此一来,选拔出来的人才方能真正为国家所用,而非只拘泥于古书典籍,空有满腹经纶,却对实际政务一窍不通啊。”
林悦见太子已然开了个好头,当下也适时站出来补充道:“陛下,太子殿下所言极是,而且林越以为,还可增设一些实用技艺的考核科目,如算学、医术等。算学关乎着我大夏的钱粮赋税、工程建设等诸多方面,而医术更是能在灾荒疫病之时救百姓于水火,这些都是我大夏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啊。如今我大夏朝的发展日新月异,需要的是各方面的人才,若仅以传统的科举内容来选拔,难免会有所遗漏,如此改革,既能选拔出博学多才之人,也能让更多有一技之长的贤能之士为朝廷所用,可谓是一举多得啊。”
林悦的这一番话,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让不少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大臣都微微点头,觉得颇有几分道理。
可二皇子等人哪肯罢休,他们本就是蓄意刁难,又怎会轻易被太子和林悦的话所打动。二皇子再次站出来,脸上带着一丝不屑,反驳道:“父皇,太子殿下和林先生的提议虽看似美好,可实则太过激进了呀。科举制度乃是祖宗定下的规矩,传承多年,自有其道理所在,怎能如此轻易地就进行变革呢?若是贸然增设这些科目,改变考核内容,那岂不是乱了套了,到时候学子们无所适从,选拔出来的人才也未必就能如他们所言那般贤能啊。”
四皇子也跟着帮腔道:“是啊,父皇,而且这改革涉及面如此之广,万一实施过程中出现什么差错,那可是动摇国本的大事啊。儿臣觉得还是维持现状为好,慢慢找寻稳妥的改进之法,切不可操之过急啊。”
那位老臣也再次开口说道:“陛下,老臣也赞同二皇子和四皇子的看法,祖宗之法不可轻废,这科举改革需慎之又慎,切不可因一时的冲动,就做出这等影响深远的决策啊。”
双方就这样在朝堂上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气氛愈发紧张起来。朝堂上的大臣们也纷纷交头接耳,小声地议论着,有的支持太子的改革提议,觉得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要举措;有的则站在二皇子等人一边,认为祖宗之法不可轻易变动,还是稳妥为好;还有一部分人则是持中立态度,静静地看着这场争辩,等待着皇帝的最终决断。
皇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皱,目光在太子和二皇子等人身上来回扫视,心中思索着双方的说法,权衡着其中的利弊。他深知科举改革乃是一件大事,关乎着国家未来的人才选拔,牵一发而动全身,确实需要慎重考虑,一时之间,也难以决断到底该采纳谁的意见,这场朝堂上的争斗究竟谁能占得上风,还未可知。
此刻,重重悬念如同浓重的阴霾笼罩在众人头顶,让人喘不过气来。皇帝最终会采纳谁的意见呢?皇帝向来以稳重、睿智著称,在面对这关乎科举改革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时,他既要考虑祖宗之法的传承,又要顾及国家未来的发展需求,究竟是会认可太子的创新之举,觉得应当与时俱进,大胆改革;还是会倾向于二皇子等人的保守态度,认为维持现状更为稳妥呢?这着实让人难以揣测。
二皇子和四皇子还会想出什么新的理由继续刁难太子呢?他们今日已然在朝堂上发起了一轮攻势,可看这架势,不达目的怕是不会罢休,接下来必然会绞尽脑汁,寻找新的突破口,从其他方面继续对太子进行攻击,或许会从改革所需的经费、师资等实际实施层面入手,又或许会再次拿林悦的身份做文章,他们那阴险狡诈的心思,总能想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手段,让人防不胜防啊。
太子和林悦又要如何在这场朝堂辩论中彻底说服众人,让科举改革的提议顺利通过呢?虽然他们目前提出的理由也算充分,可面对二皇子等人的强烈反对以及部分大臣的保守观念,想要让所有人都认可这一改革提议,难度着实不小。他们是否需要寻找更多的实例来佐证改革的可行性,又或者邀请一些德高望重、支持改革的大臣出面助力呢?而在面对对方接下来可能的刁难时,又该如何巧妙应对,化解危机,让皇帝坚定地站在他们这一边呢?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