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化解刁难 ——《巧言化刁难,改革初提议》

换源:

  在那庄严肃穆的朝堂之上,气氛已然因为科举改革这一议题变得剑拔弩张,二皇子等人的接连刁难犹如一波又一波汹涌的浪潮,试图将太子和林悦的提议彻底淹没。然而,太子李承泽与林悦却并未因此而乱了阵脚,他们相互对视一眼,眼神中传递着默契与镇定,而后不慌不忙地继续阐述着科举改革的诸多好处,那沉稳的姿态仿佛是在这朝堂的风暴中心,撑起了一片稳固的天地。

林悦先是微微上前一步,朝着皇帝恭敬地行了一礼,而后清了清嗓子,开始列举起一些其他朝代在科举制度上进行适当创新后,人才辈出、国家繁荣的例子,试图以史为鉴,让众人明白改革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陛下,微臣翻阅诸多史籍,发现前朝便有过在科举制度上进行创新之举,且成效斐然。”林悦的声音清脆而有力,在朝堂上回荡着,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前朝曾增设了对水利、天文等方面知识的考核,如此一来,那些平日里擅长这些技艺却因科举旧制被埋没的人才,便有了入朝为官、一展身手的机会。就拿水利来说,当时不少精通治水之道的能人通过科举进入朝堂,他们参与各地水利工程的规划与建设,使得诸多水患之地得以治理,灌溉农田的面积大幅增加,粮食产量也随之攀升,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根基愈发稳固。而在天文方面,懂得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的贤才们,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精准的时节指导,也助力航海等领域的发展,让前朝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实可谓是人才辈出,国家繁荣昌盛啊。”

林悦一边说着,一边观察着朝堂上众人的表情,见不少大臣都露出了思索的神色,她趁热打铁,继续说道:“由此可见,适当的科举改革并不会破坏祖宗规矩,反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能让我大夏更好地选拔贤能,让各类人才都能汇聚朝堂,为我大夏的江山社稷贡献力量啊。”

林悦的这一番话,有理有据,让那些原本对改革心存疑虑的大臣们,心中不禁泛起了些许波澜,开始重新审视起太子等人提出的科举改革提议来。

接着,太子李承泽也适时地站了出来,他的目光沉稳而坚定,透着一股身为储君的威严,缓缓开口提到了当下大夏面临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为科举改革的必要性添砖加瓦。

“父皇,儿臣以为,如今我大夏面临诸多实际难题,皆需各类专业人才来应对啊。”太子先是微微皱眉,一脸忧虑地说道,“边疆战事时有发生,我军急需懂军事策略的人才,方能在战场上克敌制胜,保卫我大夏的疆土;地方治理亦是千头万绪,需要精通算学、能合理调配资源的官员,才能确保赋税征收得当,各项建设有序开展;而民间一旦遭遇疫病,若没有医术精湛的医者挺身而出,百姓便要饱受病痛折磨,生灵涂炭啊。可若科举依旧局限于以往的经史子集等内容,又怎能满足这些迫在眉睫的需求呢?”

太子的话语掷地有声,朝堂上顿时响起了一阵低低的议论声,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大臣听了他们的话,也觉得颇有道理,开始微微点头表示赞同,就连皇帝也微微动容,似乎在认真思考着太子所言的这些现实情况。

二皇子和四皇子见势不妙,他们本以为凭借着之前的一番说辞,能够让太子陷入被动,让众人都站在他们这保守的一方,却没想到太子和林悦竟如此能言善辩,将局势渐渐扭转了过来。不过,他们可不会就此轻易罢休,两人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不甘与阴狠,又赶忙提出了新的质疑,试图再次将改革的提议打压下去。

四皇子率先开口,脸上带着一丝不屑,说道:“父皇,就算如太子殿下和林先生所言,改革有诸多好处,可增设这些考核科目,势必会让科举考试变得过于繁杂啊。这科举本就是关乎天下学子的大事,每年参与的人数众多,若是加入这么多新的内容,那考试的流程、安排等都会变得极为复杂,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说,而且评判标准也难以统一啊。到时候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这考试还如何能公平公正地进行下去呢?再者,如此繁杂的考核,更容易滋生舞弊之风,那岂不是乱了套了,这对我大夏的选材可是极为不利的呀。”

二皇子也在一旁附和道:“是啊,父皇,四弟所言极是,这科举改革可不是小事,不能只看到好处,而忽视了这些潜在的隐患啊,还望父皇三思啊。”

他们的这一番质疑,又让朝堂上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不少大臣刚刚才被太子和林悦说得有些动摇的心,此刻又开始犹豫了,毕竟这涉及到科举考试的公平性以及实施难度等诸多关键问题,确实不得不慎重考虑。

然而,林悦对此却早有准备,她胸有成竹地微微一笑,而后有条不紊地详细说出了一套应对之策,试图打消众人的顾虑。

“陛下,诸位大人,对于二皇子和四皇子所担忧的问题,微臣已有思考。”林悦再次恭敬地行礼后,缓缓说道,“在实用技艺的考核方面,微臣提议可邀请相关领域的权威人士和朝中大臣共同组成评判团。比如算学考核,便请我大夏精通算学的大儒以及负责钱粮赋税的官员一同参与评判;医术考核,则邀请太医院的诸位名医和各地有名望的医者共同把关。同时,针对不同的技艺科目,制定严格且详细的评分细则,将考核的各个环节、得分要点都明确列出,如此一来,便能确保评判标准的统一,做到公平公正,让真正有才能的学子脱颖而出。”

林悦稍作停顿,见众人都在认真倾听,便接着说道:“而在防止舞弊方面,更是要采取多重措施,严加防范。可加强考场的监管力度,采用多人监考的方式,在考场内安排不同的官员负责不同区域的巡查,让舞弊之人无处遁形。试卷方面,采用密封试卷的做法,学子们答题完毕后,由专人负责统一密封,待评判之时再开封,且整个过程都要有详细的记录,确保万无一失。另外,对于发现舞弊行为的,要严惩不贷,树立起严厉的考风考纪,让众人不敢心存侥幸。”

林悦的这一番应对之策,说得条理清晰,面面俱到,让不少大臣都不禁暗暗佩服,觉得她考虑得极为周全。朝堂上再次响起了窃窃私语的声音,不过这次,更多的是对林悦所提方案的认可与讨论。

皇帝坐在那高高的龙椅之上,静静地听着林悦和太子的这番说辞,心中也不禁有所动摇,他微微皱眉,目光深邃地思索着,心中权衡着改革的利弊。良久,皇帝终于缓缓开口说道:“太子和林先生所言,确有几分道理,科举关乎我大夏选拔人才,关乎国家之根本,确实不可一成不变,需与时俱进啊。不过,此事毕竟关乎重大,不可仓促决定,朕命礼部牵头,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如吏部、翰林院等,再仔细商讨一番,拿出一个详细的方案来呈给朕看。待朕审阅之后,再做定夺。”

太子和林悦听闻皇帝此言,相视一眼,从彼此的眼中都看到了一丝欣慰与放松,心中松了口气。虽然还未完全确定改革方案能通过,但至少这次在朝堂之上,算是成功应对了二皇子等人的刁难,让科举改革的提议得以继续推进下去,不至于被当场否决。

可二皇子和四皇子哪肯善罢甘休,他们看着太子和林悦那略显轻松的神情,心中更是愤恨不已,暗暗咬牙切齿,决定绝不会让改革提议就这么顺利进行下去。待退朝之后,两人便匆忙回到各自的府邸,迫不及待地暗中商议起来,准备在礼部商讨的过程中,再想办法从中作梗,不让改革提议顺利通过。

二皇子面色阴沉,坐在椅子上,用力地一拍扶手,恨恨地说道:“哼,今日竟让那太子和林悦占了上风,实在是可恶至极!不过,礼部商讨此事,咱们还有机会,绝不能让他们得逞。”

四皇子也满脸不甘,点头应道:“二哥说得对,咱们得想个办法,让礼部那边的商讨陷入僵局,或者让他们拿出一个漏洞百出的方案来,这样父皇看了,必然不会同意改革的。”

“嗯,咱们可以先从礼部内部入手,礼部中也有不少官员是与咱们交好,或者对太子不满的,咱们让他们在商讨时故意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拖延时间,制造矛盾,让各方意见无法统一。”二皇子眼中闪过一丝阴狠,谋划着说道。

“没错,还有那些相关部门,咱们也可以暗中打点一番,让他们在配合礼部商讨时,消极怠工,或者故意提供一些不利于改革的建议,总之就是要给他们使绊子,让这改革方案难以成形。”四皇子附和着,脸上露出了一抹阴险的笑容。

就在二皇子和四皇子在暗中紧锣密鼓地谋划之时,朝堂上其他势力也在密切关注着这场关于科举改革的争论,各自有着不同的心思与盘算。

一些原本中立的大臣们,看到太子和二皇子等人在朝堂上如此激烈地争论,心中明白这不仅仅是关乎科举改革一事,更是夺嫡之争的一种体现。他们开始思考着自己该站在哪一方,是继续保持中立,等待局势更加明朗;还是选择支持其中一方,借此机会来巩固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获取更多的利益呢?

而那些与太子或二皇子等人素有往来的势力,此刻也在权衡利弊,考虑着要不要加大支持的力度,或者改变立场,毕竟科举改革一旦通过,对朝堂格局将会产生不小的影响,他们都想在这其中谋取最大的好处,确保自己的势力不会受到冲击。

还有一部分大臣,他们虽不参与夺嫡之争,但对科举改革本身有着自己的看法,看到这场争论后,也在思索着是否要主动参与到礼部的商讨中去,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为国家的选材制度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在朝堂上展现自己的影响力。

此刻,重重悬念如同浓重的阴霾笼罩在众人头顶,让人喘不过气来。礼部商讨科举改革方案时,二皇子和四皇子会如何从中作梗呢?他们的阴谋诡计层出不穷,那些被他们收买或者拉拢的官员又会使出怎样的手段,是暗中篡改商讨的记录,还是在会议上故意挑起纷争,让各方争吵不休,无法达成共识呢?而面对他们的这些破坏行为,太子和林悦又要如何察觉并应对呢?

太子和林悦又要如何确保方案能顺利通过呢?他们需要继续收集更多有力的证据来支持改革,还是要在朝堂上进一步拉拢更多的支持者呢?又或者要提前与礼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官员沟通协调,避免二皇子等人的干扰呢?他们能否在这场复杂的博弈中再次占据上风,让科举改革方案顺利呈到皇帝面前,并得到认可呢?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