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意外转机 ——《忽现转机处,曙光露微芒》

换源:

  太子李承泽和林悦为了能让科举改革的提议获得更多支持,可谓是殚精竭虑,四处奔走,犹如在茫茫黑夜中努力寻找一丝曙光的行者。然而,就在这看似僵局难破的时刻,一件意外之事却如同破开云雾的暖阳,悄然为科举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京城之中,有一位颇有名望的大儒,名叫李逸风。此人一生醉心于钻研学问,学识渊博,博古通今,对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皆有深刻的见解,可谓是学究天人。他一生收徒无数,门下弟子众多,那些桃李遍布天下,其中有不少都凭借着扎实的学问入朝为官,在朝中各个部门担任着要职,也因此,李逸风在朝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尽管他平日里极少过问朝堂上的纷争,只是一心专注于那纯粹的学术研究,两耳不闻窗外事,仿若超脱于这世俗朝堂的争斗之外。

可这一次,科举改革的争议之声在京城传得沸沸扬扬,即便李逸风一心沉浸在学问的世界里,也难以完全避开这等关乎国家选材大事的消息。起初,他也只是略有耳闻,并未太过在意,可随着这争议越发激烈,各种观点和提议传入他的耳中,尤其是太子和林悦提出的增设实用技艺考核科目等提议,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

李逸风心想,这传统的科举制度自施行以来,虽为国家选拔出了诸多饱读诗书的贤才,可时代在发展,国家面临的局势日益复杂,当下所需要的人才已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经史子集的精通了呀。怀着这样的疑问,他开始对太子等人的提议进行一番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他先是仔细研读了太子和林悦所准备的关于科举改革的详细方案,那方案中对增设科目的阐述、评判标准的制定以及对未来人才如何运用等方面,都写得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让李逸风不禁眼前一亮。随后,他又查阅了诸多典籍,试图从历史的长河中寻找相似的例子,来印证这样的改革是否可行。

经过数日的钻研与思索,李逸风越发觉得这样的改革确实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能够让大夏的人才选拔更加多元化,打破以往那种单一的、只重理论的选拔模式,从而培养出真正对国家各个方面都有用的人才。他意识到,若能将实用技艺纳入科举考核之中,那日后朝堂之上,既有能引经据典、出谋划策的文臣,也会有精通算学、医术、水利等技艺的能臣,如此一来,国家在面对内忧外患时,便能有更全面的人才储备去应对,这对于大夏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于是,李逸风决定不再置身事外,他凭借着自己在学界的威望,主动邀请了朝中诸多官员以及自己的一些得意门生,举办了一场备受瞩目的学术研讨会。这研讨会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引起了朝堂内外的广泛关注,众人都好奇这位向来不问世事的大儒,此次为何要召集众人来探讨这等朝堂之事。

研讨会当日,京城的一处雅致庭院内,聚集了众多官员和学子,大家分坐在庭院的各处,或低声交谈,或静坐着等待研讨会的开始,气氛既庄重又透着一丝好奇与期待。

李逸风身着一袭月白色长袍,头戴儒巾,步伐沉稳地走到庭院中央,众人见状,顿时安静下来,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他。李逸风先是环顾四周,向众人微微拱手行礼,而后清了清嗓子,开始详细阐述自己对科举改革的看法。

“诸位同僚,诸位学子,今日将大家召集于此,是想与大家一同探讨一下当下备受争议的科举改革一事。”李逸风的声音洪亮而沉稳,在庭院中回荡着,“吾等皆知,科举乃我大夏选拔人才之根本制度,自施行以来,为我朝输送了无数贤才,功不可没。然而,时过境迁,如今之局势已与往昔大不相同,国家所面临的诸多难题,已非传统科举所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全然应对的了。”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传统科举过于注重经史子集,学子们穷经皓首,大多只为在那考卷上展现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和文辞的华丽,可一旦步入仕途,面对实际的民生、军事、工程等事务时,却往往空有理论,缺乏实际能力,难以施展身手,这无疑是一种遗憾啊。”

说到此处,李逸风微微皱眉,脸上露出一丝忧虑之色,而后话锋一转:“而太子殿下等人提出的科举改革提议,恰恰能弥补这一缺陷。增设实用技艺考核科目,如算学、医术、天文历法等,实乃顺应时代之举。算学关乎国家的钱粮赋税、工程建设;医术可在疫病灾荒之时救百姓于水火;天文历法能助力农业生产、航海出行,这些技艺皆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之要素啊。”

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李逸风又开始以历史上的一些朝代为例,讲述着那些尘封往事。“诸位且看前朝,在其兴盛之时,便对人才选拔机制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改革,不拘泥于传统的学问考核,而是广纳贤能,将擅长水利、军事谋略等各方面的人才都纳入朝堂。正是凭借着这些多元化的人才,前朝在水利工程上大兴建设,使得农田灌溉便利,粮食丰收;在军事上屡出奇谋,边疆安稳,外敌不敢轻易侵扰,国家也因此迎来了繁荣昌盛的局面。反观那些固步自封,死守旧制的朝代,最终往往因人才匮乏,无法应对时代变化,而走向衰落啊。”

李逸风的这番言论,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瞬间激起了千层浪,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那些原本持观望态度或者反对改革的官员们,平日里对李逸风本就十分敬重,视其为学界的泰山北斗,他的一言一行都有着极高的权威性。此刻听了他的话后,不少人心中犹如被点亮了一盏明灯,开始重新审视科举改革的提议,原本倾向于反对的天平,也逐渐向太子一方倾斜。

太子和林悦得知此事后,喜出望外,仿佛在黑暗中摸索许久后,终于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他们当下不敢耽搁,赶忙备上厚礼,一同前去拜访李逸风。

来到李逸风的府邸,门房通报之后,李逸风亲自出门相迎,笑着说道:“太子殿下,林先生,今日二位前来,实在是蓬荜生辉啊,快请进。”

太子赶忙行礼,感激地说道:“李大人,今日冒昧前来,实在是要感谢大人对科举改革一事的支持啊,您的那番言论,犹如拨云见日,让许多人对这改革有了新的认识,实在是功不可没。”

林悦也在一旁附和道:“是啊,李大人,您的见解独到且深刻,让我们也深受启发,此次前来,一是想当面表达谢意,二来也是想与大人进一步探讨改革的细节,还望大人不吝赐教啊。”

李逸风笑着摆了摆手,说道:“太子殿下,林先生,客气了。吾不过是就事论事,觉得这改革确有其必要,对国家有益,自当支持。来来来,咱们进屋详谈。”

众人入了客厅,便围绕着科举改革的诸多细节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从各个实用技艺科目所占的比重,到如何确保评判标准的绝对公平公正,再到日后这些人才进入朝堂后的培养与任用等问题,都一一进行了细致的交流,李逸风也凭借自己的学识和经验,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让太子和林悦收获颇丰。

而另一边,二皇子和四皇子得知李逸风出面支持科举改革,还引起了如此大的反响后,顿时又气又急,仿佛煮熟的鸭子就要飞了一般,心中满是愤恨与不甘。

“哼,这李逸风平日里从不掺和朝堂之事,今日怎的突然跳出来帮那太子说话了,真是可恶至极!”二皇子气得在府中来回踱步,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四皇子也是满脸恼怒,咬牙切齿地说道:“二哥,这可如何是好啊,原本那些大臣们都快被咱们说动了,如今被他这么一搅和,局势可就对咱们不利了,不能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太子得逞啊。”

两人商议一番后,决定加大抹黑力度,使出那最为阴损的招数——散布谣言,企图以此来挽回局面。他们暗中指使手下的人,在京城的大街小巷、茶楼酒肆等地,四处散播谣言,说李逸风是收受了太子的贿赂,才会出面支持科举改革,还添油加醋地描述着所谓的“受贿过程”,说得有鼻子有眼,仿佛真有其事一般。

这谣言就如同那无形的毒雾,开始在京城中蔓延开来,不少人听闻后,心中都泛起了嘀咕。那些原本已经因为李逸风的言论而动摇,开始倾向于支持科举改革的大臣们,此刻也不禁犹豫起来,心中暗自思忖着,这李逸风到底是不是真如传言所说,是收了好处才支持太子的呀?

此刻,重重悬念如同浓重的阴霾笼罩在众人头顶,让人喘不过气来。二皇子和四皇子散布的谣言会影响到李逸风的声誉以及他对科举改革的支持效果吗?李逸风一生洁身自好,专注学问,在众人心中本有着极高的威望,可这谣言来势汹汹,三人成虎,即便无中生有,也难保不会有人信以为真。一旦他的声誉受损,那他所说的话、所做的支持,还能有多少分量呢?那些原本被他影响而倾向于改革的官员,又是否会因此而再次改变立场呢?

那些原本动摇的大臣们听到谣言后会再次改变立场吗?他们本就在改革与否之间犹豫不决,如今这谣言无疑是给他们的内心又添了一把乱,是会坚守刚刚因李逸风的言论而产生的那一丝认可,还是会被谣言所左右,重新回到反对的阵营中去呢?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